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_大学生论文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_大学生论文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大学生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10)12-0052-03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国家这一共同体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思想保障。“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是该民族加强与其他民族融合并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当中,从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少数民族主动运用国家政权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1]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认为,探求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正确路径,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国家至上理念

所谓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对自己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对于自己在这些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公民全部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将公民意识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公民意识培养是一项社会工程,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现代公民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其中,国家意识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作为一个公民,要对祖国有归属感,对社会有责任感;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民族尊严。法律意识的核心是公民对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等。同时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处于不很自觉的状态,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此,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第一,要加强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权利与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要切实地负起自己的公民责任,将权利与责任统一起来。第二,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统一的,并得到法律规范和保障。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要坚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与增强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的统一,坚持享有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统一。公民在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时,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害,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增强国家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高校必须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发挥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增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感。第一,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使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国内外形势,了解边疆发展建设情况,对边疆的建设事业充满信心;能够认清“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辨明是非,坚定立场。第二,拓展教育形式,以重要活动、重要事件、重要节庆为契机,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日常的升降国旗仪式,课外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参观历史文物展览等活动,延伸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等不同情感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第三,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培养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认识边疆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中,才会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第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增强各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

“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边疆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各民族都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高校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第一,要通过教育帮助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观念。边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各民族长期共同开发、共同生活、共同建设的地区。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每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第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要教育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把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把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提升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以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相匹配的民族认同平台,以促进民族团结,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使命。“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国家构建作为现代化的政治方面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化为对多民族国家的忠诚,这是国民成为现代公民的先决条件,也是所有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得以生存的前提。”[2](P70)第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边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边疆,面对多样的文化现象.必须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和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共同心理、共有文化的发展,在发展中塑造多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向国家公民文化认同发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各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共建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要以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鲜活的实例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的道理,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团结凝聚各族大学生。

四、了解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筑牢国家认同的基础

国家的强盛以及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受关注或受尊敬的程度,最能够直接地触及国民内心对于国家的情感,从而增强国民对于国家的向心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边疆民族地区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加快边疆的经济文化发展,不断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整体差距、个人收入差距,对保持边疆社会政治稳定,全面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意义重大。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推进边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施一系列促进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一些省市也从经济、干部、教育、人才、科技等方面采取政策措施,积极支援边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以上战略措施的实施,大大增进了各族人民内心对于国家的情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校,要积极帮助大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进步状况,正确认识边疆地区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差距,激扬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崇高感情,让学生感受到中央对边疆的关心,懂得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特别是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规律、心理特点,突出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引导、培养工作。比如,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倾斜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比如,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积极开拓创业与就业市场,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要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逐步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筑牢国家认同基础,促进边疆稳定和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标签:;  ;  ;  ;  ;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