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半边锋”的功能与价值_说文解字注论文

论“半边字”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边论文,作用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秀才识字认半边。”这句话是讥讽秀才识字粗枝大叶、主观臆测的。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声旁(音符)本来是用来表音的。由于时代、地域的变迁,原来表音的半边字的读音起了变化,它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以贯之。例如从“者”得声的形声字除了“锗”、“赭”今读zhe,与“者”同音以外,大多与“者”不同音:“堵”、“睹”、“赌”、“都”今读du,“屠”今读tu,“渚”、“著”、“猪”、“煮”、“诸”、“箸”、“翥”、“橥”今读zhu,“楮”、“褚”、“躇”、“储”今读chu,“暑”、“署”、“书()”今读shu,“奢”、“阇”今读she。其中音同者又含声调不同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一概认半边读作“者”,难免会闹笑话。

“识字认半边”如此靠不住,那么,“半边字”是否已经完全丧失了作用,不再有价值可言了呢?

否!“半边字”包括表音的偏旁、表义乃至兼表音义的偏旁是一大宝库。无论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任何方面看,“半边字”不但没有丧失作用,而且具有十分可贵的价值。因为“半边字”大多是汉字的源头,大量形声字是从它孳乳发展而来的。识字虽不能简单轻率地认半边,但也不能撇开、无视这“半边字”。相反,必须认真识透这“半边字”,从而有助于解读古文、古字,探究古文字形音义及其源流演变。

文字学上所说的“古今字”、“分化字”、“区别字”、“累增字”的源头,即它们所从出的字(母字)往往正是有关的“半边字”。

“半边字”作为“母字”,它本身可以是独体的象形、指事字(通常称之为初文),也可以是合体的会意、形声字。例如《易·系辞下》:“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其中“罔”的半边字是“网”,是个象形字,后起通用的形声字“網”则以“罔”为“半边字”,“罔”本身是个从网亡声的形声字。今天的简化字采用古已有之的“网”。从网到罔到绸網,犹同从厶到厷到肱,开始以初文为“半边字”增添声旁或形旁,然后又以此后起形声字为“半边字”再增添偏旁又成新的后起形声字。是为文字学上的“古今字”、“累增字”。

“半边字”作为“母字”,它本身分化出的后起形声字情况多种多样,宜详加深入细致的辨析,以利于解读古文古字:

1.“半边字”属于古本字,加注音符(声旁)而成后起形声字。如上面举到的“罔”是“网”加注音符“亡”,又如“鼻”是古本字“自”加注音符“畀”(《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甲骨文中有“自”用于本义的辞例)。再如“齿”是古本字“”加注音符“止”,“曐”(后省写为“星”)是古本字“晶”加注音符“生”……

2.“半边字”属于古本字,加注义符(形旁)而成后起形声字,形声字中的大多数是从“母字”加注义符而成的,不过“母字”不限于“古本字”,详下。

在属于古本字的“半边字”上加注义符的例子如:止—趾、包—胞、厶—厷、须—鬚、州—洲、云—雲、要—腰、主—炷……

——以上半边字均为独体的初文。

3.“半边字”为表示本义的合体字,再加注义符成为后起形声字,同样也表示本义的如:罔—網、新—薪、厷—肱、责—债、队—坠、坐—座、县—悬、莫—墓、益—溢、臭—嗅、然—燃、虚—墟、暴—曝、垂—陲……

以上三种情况,“半边字”与“后起形声字”都表示本义,古文献中直接用“半边字”表本义的常见。如:

以上三种情况,不论半边字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均可即形求义。这是文字学上推求本义的重要途径,在训诂上则属形训。当然,参照古文字形体,形义联系就更明显。如独体的“止”,古文字作,是脚趾形。合体的“新”,古文字作,是砍伐柴薪之形。合体字“益”,古文字作,是水从器皿中溢出之形等等。所以,识透这类“半边字”,确实很有助于理解文义、字义。至于后起形声字为什么又追加偏旁(主要是义符)呢?简言之,使表义更明确。“止”加足,“要”加肉,就是明确表示足趾和肌体部分。某些叠床架屋式的加注义符看来有些多余,累赘,其实也无非是由于“半边字”除表本义外另有别的用途,追加义符使之成为专为本义而造的后出本字,既使表义更明确,又起区别(区别于“半边字”的别义)作用。如:半边字“罔”、“莫”常借作否定词用,为了区别并更明确地表本义,另造后出本字“網”、“暮”。又如半边字“然”下面已有“火”,为什么叠床架屋地再加“火”成了“燃”这个后出本字呢?显然,这与“然”兼作指示代词、形容词词尾等有关,加注义符是为了区别借义并更明确地表示本义。以上作为后出本字的后起形声字既与母字“半边字”是古今字的关系,又都是区别字。

此外,还有为引申义而造的后出本字。如:取—娶、竟—境、解—懈……这已涉及同源词,详下。

4.“半边字”作为“母字”,它本身原是个假借字,由它孳乳产生的后起形声字多为后出本字。如表眼瞳的“眸”原借表牛鸣的“牟”表示,后加“目”旁成为后出本字,如舍弃的舍本借房舍义的“舍”表示,后起形声字加挑手旁是专为舍弃义而造的后出本字。又如借本义为鸟的“隹”作为发语词,后出本字是“唯”,作为绳索或拴系义的后出本字是“维”,作为思惟义的后出本字是“惟”。另如象声词乌—呜,语气词与—欤等,都是在半边字是借字的基础上孳乳分化出后起形声字作为后出本字的。当然,它们也是区别于原借义的区别字。总之,古文献中直接用“半边字”表借义的也常见。如: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欤)?(《孟子·公孙丑上》)

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伯夷辟(避)纣,居北海之滨。(《孟子·离娄上》)

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譬)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僻,邪僻)之心而自入也。(《礼记·玉藻》)

安能邑邑(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史记·商君列传》)

古文献中特别是先秦文献,用“半边字”表借义者屡见,如本义为法的“辟”字,不但借用为避、譬、僻,还常借用为开辟、偏僻以及壁、襞等。以“辟”为半边字孳乳后出的避、譬……诸字也正是为区别于本义而专为借义所造的后起形声字即后出本字,这也是一种区别字。

从音韵学的角度看,半边字是推求古音的重要线索。清代学者段玉裁等发明:同谐声之字必同韵部。可见,造字时形声字谐声偏旁相同,则上古音相近。段氏云:“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也。”(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古十七部谐声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半边字”的价值不下于甚至超过韵脚字,因后者只限于语句之末而前者随处可见,而且韵脚字也不乏半边字。不但求古韵用得着“半边字”,就是推求古声母也同样用得着“半边字”。正是那些今天看来“识字认半边”闹笑话的,原来是表音的半边字古今音变造成的。上古时半边字与整个字是音同音近的,而古今音变往往有规律可循。如轻重唇音的分化,舌头舌上的分化,见系声母分化为舌根塞音和腭化音等等,无不可从古今南北读音中找到可靠的线索。如前举从“者”得声的形声字有一系读音为du,这正可说明古声母舌上归舌头。即使今已读舌上音zh、ch的一系,不少方音仍保留舌头音d、t。而从“者”得声的所有形声字仍万变不离其宗——全属舌音字,古韵部为鱼部。

许慎《说文解字》以“六书说”分析文字形体构造,其中有“亦声”的说法。表述为:“从某从某,某亦声”或“从某某,某亦声”。如“栅”下云:“从木从册,册亦声。”(注: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1页。)“珥”下云:“从玉耳,耳亦声。”(注: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页。)实际上就是会意兼形声字。这个兼表音义的“半边字”,也是后起形声字孳乳、分化的源头。训诂学上成为探究同源词的重要凭借。兼表音义的“半边字”,古人早有觉察。《说文解字》中不乏以声符为部首的。如句部(统率拘、笱、钩等字)(注: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0页。)、半部(统率胖、叛等字)(注: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8页。)、部(统率、纠等字)(注: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0页。),等等。透露了许慎对汉字“声中有义”的“半边字”的卓识。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强调指出形声字声旁表义的重要功能,虽然此说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弊端,但在形声字研究中是有突破的,特别是有启发意义的,值得后人批判地加以继承。后代学者吸取“右文说”的合理内核,在训诂学上加以推阐,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如清代学者段玉裁不但据“半边字”的谐声偏旁探求古音,也明确“以声定义”,揭示出“声中有义”,指出“凡从某声之字多训某义”多处。如“凡从句者皆训曲”(见“”字注)(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凡农声字皆训厚”(“浓”字注)(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9页。),“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兀”字注)(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5页。),等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则以声韵为线索重新编排《说文》,抓住“半边字”论证文字形体辗转孳生的过程,为人们通过“半边字”研究文字本义、引申义(朱氏称引申为转注)和假借义以及语源探索提供了足资参考的资料。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中有专文论及兼明音义的“半边字”(注: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8~52页。),有理有据,发人深省。

著名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等解读甲骨金文常从“半边字”入手,找到相应的后起字。如古文字中的发语词“隹(唯)”,动词“易(赐)”,名词“且(祖)”、“立(位)”、“屯(纯)”、“黄(璜)”、“章(璋)”,代词“女(汝)”等。于省吾《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诸子新证》等“新证”系列论著以地下资料为主,文献资料为辅,通过古文字以与先秦文献相证发,较之拘泥于《说文》以训释先秦典籍更为直接,创获良多。于氏在解读先秦典籍的训诂实践中,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辨析、识透古文字中的“半边字”。如《诸子新证·墨子新证》中就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举出《墨子》古字的基础上又发现不少古字,其中大多是“半边字”。如:以“者”为“诸”(《尚贤》中)、以“乍”为“作”(《兼爱》中)、以“”为“熏”(《节用》中)、以“己”为“纪”(《节葬》下)、以“隹”为“唯”、以“乎”为“呼”(《明鬼》下)、以“吾”为“圄”(《公孟》)、以“又”为“右”(《杂守》)、以“”为“寝”(《经说》下)(注: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新证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7~98页。)……不明察、识透半边字,就无法明其古字古义。在古借字面前,正如王引之所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注: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通说下·经文假借》,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56页。)这里所谓“依借字解之”,指拘泥于借字的字形,所谓“改本字读之”,指的是找到相应的本字包括并非先于借字存在而是在“半边字”的基础上所造的后起形声字即后出本字。

标签:;  ;  

论“半边锋”的功能与价值_说文解字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