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山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论文

鄂西南山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

陈斌1,2,王宏志1,2,李仁东3

(1.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9;3.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77)

摘要 :为探究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间的关系,基于湖北省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4期矢量数据(2000,2005,2010和2015年)及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DEM数据,借助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指数等地形因子视角,探讨了鄂西南地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在不同地形因子梯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鄂西南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三者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5%以上.15年间,建设用地、水域分别由2000年的394.81 km2、585.84 km2增加到2015年的751.33 km2、761.56 km2,分别增加了356.52 km2、175.72 km2;而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14.60 km2,157.69 km2,60.17 km2,0.22 km2;2) 鄂西南山区不同地形梯度区间用地类型分布规律差异明显.低地形梯度范围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中高和高地形梯度范围则是草地和林地优势分布区;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小且呈零散分布,受地形梯度变化影响较小;3) 研究区3个五年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该类型面积为41 562.54 km2,稳定型图谱主要涉及地类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贯穿每个地形梯度区.低地形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是前期型、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中低和中高地形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是稳定型和中期变化型;而高地形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则主要是稳定型、中期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地形因子;地学信息图谱;鄂西南地区

0 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就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1- 6],而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研究也逐渐成为全球LUCC研究的重要领域[7-9],土地利用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土地利用空间分异规律的重要研究内容[10].地形梯度是地理环境垂直带性的控制因子,通过影响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11-12],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

概念知识和健康意识方面。保健食品知识理解(-0.134)、健康意识(-.019)与风险认知成负相关,即中老年民众越了解保健食品相关知识、越关注营养保健、越具有更强的健康意识,保健食品的风险认知越低。风险信息更强烈地影响对保健食品知识理解水平较低的参与者,知识对态度改变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因为这些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更不充分和更不信任,呈现更高的风险认知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假设H2一样。在调查中发现,中老年民众对保健食品的功能认识不清,比如把养胃、治疗高血压等归类为保健食品的功能,有的甚至把保健食品当成救命药,这反映了民众保健食品知识概念理解较模糊和混乱。

当前,基于DEM数据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并不少见,如:有学者从单一高程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13-14],部分学者从坡度和高程两个地形因子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了探讨[15-17],也有学者利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了研究[18].此外,更有不少学者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DEM数据从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19-21].这些研究更多是从单个地形因子或者多个地形因子单独来研究小范围平原丘陵亦或者是流域周边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6,16,17,21],而利用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和坡向结合高程与坡度综合指标地形位指数,综合分析区域地形因子对较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中以鄂西南为研究区,拟选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湖北省土地利用分类矢量数据及30 m DEM栅格数据,借助GIS栅格运算技术及图谱代码融合方法[22-23],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指数多角度对鄂西南近15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与地形因子梯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鄂西南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持.

线下:此次问卷结果和之前的线上问卷结果相近,调研数据在所有缺点中分布比较均匀,结论与线上问卷类似,说明目前南京城墙相关景区的旅游性观赏性乃至保护性都仍有不足之处。

1 研究区概况

鄂西南地区(108°22′112°05′E,29°08′31°35′N)通常是指湖北省西南部宜昌市和恩施自治州,它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江汉平原西部,北抵鄂西北山区,南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域面积总面积约为42 984 km2,约占全省面积的23.07%.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而湿润、雨量充沛,且水热同期,年均气温16.5 ℃,年均降水量在1 400 mm左右;且地势起伏较大,平均海拔在900 m以上,最高海拔在2 900 m以上,区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较大,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较为显著,是湖北省重要的森林保护区和林业生产基地.此外,由于三峡大坝也位于此,故此鄂西南也享有“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

图1 研究区地形分布图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 .1 数据处理 本文中原始数据源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湖北省土地利用矢量数据、湖北省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及空间分辨率30 m×30 m的DEM数据(来源于2011年10月发布的ASTER GDEM 2),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标准分类等级[24],一级地类主要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6类.首先,在ArcGIS10.1中利用研究区矢量数据对DEM栅格图进行裁剪,得到研究区DEM栅格图.其次,运用要素转换工具将2000—2015年4期矢量数据进行栅格转换,以便与后期提取到的地形起伏度、坡向和坡度等地形因子做叠加分析.

牛结核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是被侵害的组织器官,可形成特异性结核结节,如乳房、肺脏、胃肠黏膜等,呈半透明灰白色或者黄白色,坚硬,呈散在状,有的在胸膜、肺膜处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密集集合性结节[1]。该结节大小明显不同,呈豌豆样大小,形如珍珠,因此又被称为珍珠病。若病程较长,牛的结节中心切面会出现干酪样钙化或者坏死,进而出现溶解或者软化,最终形成空洞和脓肿。

总体来看,研究区在2000—2015年期间,在坡度变率较低的地形范围内,主要以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而随坡度变率不断增大,以上3种用地类型分布整体呈现急剧下降态势.林草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变率较高的地形范围内,且受坡度变率变化影响度较小,这表明在中高地形梯度范围林草地对坡度变率变化的适应性程度远高于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

总体来看,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梯度范围内,它们受地形位梯度变化影响较大,随着地形位等级升高,它们分布指数逐渐趋近于0.而林草地受地形位梯度变化不如耕地和建设用地显著,它们主要分布在中高和高地形梯度范围内.未利用土地面积占比较小,分布指数随地形位梯度增加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N =1 000A +100B +10C +D

(1)

式中:N 表示研究阶段内土地利用代码计算得到的时空复合数据;A 表示2000年鄂西南土地利用图谱单元栅格属性值;B 表示2005年鄂西南土地利用图谱单元栅格属性值;C 表示2010年鄂西南的土地利用图谱栅格属性值;D 表示2015年鄂西南土地利用图谱单元栅格属性值.

2.2.2 地形因子梯度等级划分 首先在ArcGIS10.1中使用邻域分析法提取地形起伏度,表面分析提取坡向和坡度变率,其次根据研究区地形因子分布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级[26],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将研究区的高程、坡度和坡向等3个地形因子分别划分成5个等级(表1).地形位指数常常用来表示高程和地貌类型等级的一项综合指标,本文中根据等间距分类方法将地形位指数分成8个等级,再从低到高依次划分成:低、中低、中高和高4个地形位梯度(表2).公式如下:

(2)

表1 地形起伏度 、坡度变率和坡向分级及面积占比

表2 地形位因子分级及面积占比

式中:T 为地形位分布指数,E 与S 分别代表某一特定点的高程和坡度,E a与S a则分别代表该点所在区域的平均高程和坡度[10,19].

式中P ie 为地形分布指数,S ie 表示研究区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e 上的分布指数,而S i 代表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e 上的面积大小,S e 即为某地形位e 的总面积,而S 则代表研究区的总面积[28-29].当P ie >1时,即表示第i 类土地类型呈优势分布,若P ie >1,则呈劣势分布.总之,P ie 值越大,优势度越高,反之,优势度越低[30].

2.2.3 地形因子梯度效应 地形分布指数[25]常被用来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在不同地形梯度上一项量化指标,它最大限度消除了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间受面积干扰的影响[27],其计算公式如下:

(3)

近年,通过不断完善取水许可管理法规体系,强化规范化管理理念,落实取水总量控制指标,有力推动取水许可工作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迈进,为上海社会经济可持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 结果分析

3 .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借助ArcGIS10.1统计得到研究区4个时期各用地类型面积及占比(表3),不难看出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林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占比达到95%以上.从用地结构类型变化上来看,近15年来研究区6类用地面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其中耕、林和草地面积持续减小,而水域和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显著,未利用土地面积总体占比较小,变化不明显.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已由2000年的7 132.40 km2减少至2015年的6 817.80 km2,减少了314.60 km2;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31 808.72 km2减少至2015年的31 651.04 km2,共减少157.68 km2;草地面积渐趋下降,共减少60.17 km2;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由2000年的394.81 km2增加到2015年的751.33 km2,增加356.52 km2,其中2010—2015年间增幅最大,达到205.42 km2;近15年来,水域总面积也从585.84 km2增长到761.56 km2,共计增加175.72 km2.由此可见,近15年来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一方面,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可能是该区积极履行了国家自1998年以来出台的“退耕还湖”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张,使得大量农田转为非农业用地,导致耕、林和草地面积逐年下降,使得鄂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表3 2000 —2015年鄂西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百分比

3 .2 土地利用图谱的地形梯度效应

3.2.1 基于起伏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图谱变化效应分析 研究区近15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随地形起伏度变化差异明显(图2).在地形起伏度<400 m范围,6种类型用地均有分布,其中建设用地和水域占据主导优势,2000—2015年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均在4以上且变化幅度较小;地形起伏度在4001 200 m范围是耕地和林地优势分布区,同时建设用地和水域分布指数不断减小,而水域和林地分布指数则稳中有升;而在地形起伏度>1 200 m范围则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

图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起伏度分布指数

3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

图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度变率分布指数

3.2.2 基于坡度变率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图谱变化效应分析 研究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与图谱类型在不同坡度变率上差异明显(图3).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坡度变率020°范围内,其中建设用地、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在坡度变率010°范围内呈现优势分布;坡度变率在1020°范围内,林、草和耕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变率>20°范围,林草地仍然呈现出优势分布,而其他类型用地占比则逐渐减小,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减小幅度最为明显.

2.2.1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法 首先利用ArcGIS10.1中的转换工具,分别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转为栅格数据,再参照已有研究[22-23]提出的图谱代码融合方法,利用ArcGIS对前后4期相邻土地利用栅格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得到研究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再进一步划分为:① 稳定型(4个时期均无变化)、② 前期变化型(仅在第2期发生变化)、③ 中期变化型(仅在第3期发生变化)、④ 后期变化型(仅在第4期发生变化)、⑤ 持续变化型(至少2期发生变化)等5种类型.计算公式如下:

决策应用作为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对企业实现智能管理、智慧决策、全局优化、降本增效至关重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优化供应链网络(特别是库存),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设备管理、减少成本;自主学习各类主题深层次挖掘分析;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构建预知系统,辅助企业决策等方面。

图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向分布指数

3.2.3 基于坡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图谱变化效应分析 在2000—2015年鄂西南山区不同坡向上土地利用类型与图谱类型有显著性差异(图4).各土地类型在平直坡范围内呈现集中分布,其中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和建设用地分布指数均大于1.5,这表明平直坡是这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分布区;阴坡主要是水域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半阴坡和阳坡仍然是林地的优势分布区,其中阳坡也是未利用土地的优势分布区;半阳坡上各用地类型也均有分布,各类型分布指数差异较小,其中耕地分布略微占优.总之,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土地易受坡向变化影响,而林草地受坡向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2 .2 研究方法 基于不同地形因子梯度等级划分,选取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过程的地学信息图谱,结合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等地形因子分布指数[25]和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数据,探讨近15年来鄂西南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学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解释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地形梯度效应.

图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位梯度分布指数

3.2.4 基于地形位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图谱变化效应分析 鄂西南地区2000—2015年不同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图5).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梯度范围内,其中建设用地分布指数看似下降,而事实建设用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建设用地面积在低地形位增加幅度不如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显著,由此可见,建设用地有向较高地形位扩张态势;中低地形位梯度范围是耕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中高和高地形梯度范围林草地逐渐占据优势,它们的分布指数均>1,而耕地和建设用地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分布指数随着地形位等级增加而向0趋近.

outFile << "里程YZ:" << '\t' << YZ.toStdString()<< endl;

总体来看,在地形起伏度较小范围内各用地类型集中分布,随地形起伏度增加,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占比不断减小,草地面积则呈现不断上升态势,表明这四种类型用地受地形起伏度变化影响较大,而林地分布指数曲线随着地形起伏度升高先增加后稳中有降,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表明林地对地形起伏度变化适应性较强.

临床试验的高风险及不确定性使受试者常暴露于高风险中,应提高对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认识,当受试者承担的风险高于最小风险时,应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等级保护受试者。临床试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受试者管理风险大部分是可控的,因此,研究各责任方应在遵守和完成各自职责的前提下,鼎力合作,提高受试者管理中风险识别水平,通过人为干预、受试者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决策来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实现风险最小化,保护受试者权益。

图6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地形梯度分布指数

3.3.1 基于地形起伏度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效应分析 2000—2015年鄂西南山区土类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起伏度上差异明显(图6).地形起伏度在400 m以下范围,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呈现为林地—水域—水域—水域、耕地—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建设用地—林地变化模式.地形起伏度在4001 600 m的范围主要变化类型是中期变化型及稳定型,具体体现为草地—草地—林地—林地和林地—林地—林地—林地的变化模式.地形起伏度在1 600 m以上区域,除稳定型和前期变化型分布指数略有下降,其他3种变化类型分布指数整体呈现增加态势.总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随地形起伏度变化较为显著,而中期型变化次之,稳定型分布指数整体变化较小,它几乎不受地形起伏度变化影响.

3.3.2 基于坡度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效应分析 鄂西南山区2000—2015年土类利用类型在不同坡度等级上差异较为明显(图6).坡度<10°区域,除稳定型分布指数为0.97外,其他4种变化类型分布指数均在1以上,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分布指数均接近2.5,表现为耕地—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模式.坡度在10°20°范围,各变化类型分布指数均趋近1,各用地类型间差异较小.坡度>20°区域,除稳定型分布指数稳重有升,其他4类变化类型分布指数都急剧下降,且后期变化型、持续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减小最为显著.总体来看,后期变化型、持续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受坡度等级变化影响较大,中期型次之,稳定型分布指数稳中有升,表明其受坡度等级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3.3.3 基于坡向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效应分析 鄂西南山区2000—2015年土类利用类型在无坡向地上差异明显(图6).除持续变化型和稳定型分布指数小于1外,剩余3种类型分布指数均大于1,其中前期变化型分布指数趋近5,由此可见,前期变化型在平直坡上呈现优势分布.阴坡范围内,各土地变化类型分布指数均趋近于1,整体差异较小.半阴坡、阳坡和半阳坡范围内,除持续变化型分布指数先升后降外,其他4种类型分布指数均在1上下波动,整体变化不明显,差异较小.总体来看,除了稳定型受坡向等级变化影响较小外,其他4种变化类型在平直坡上差异较大,在其他等级坡向上变化则不如平直坡上明显.

图书馆服务理念要突破传统图书馆在空间、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限制,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的专业拓展服务。2015年7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编写的,北京开放大学翻译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指出:未来的几年内,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融合,更多的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在高校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听到、看到、感受到在线教育的便捷。它因为具有名校名师效应、免费、高质量的优势,成为当下流行的课程选择。笔者认为,在线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形式,它在本质上是互联网+知识的共享形态。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应该与网络资源结合,更好地为师生利用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3.4 基于地形位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效应分析 研究区不同土类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形位梯度等级上差异较大(图6).其中低地形位范围主要是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的优势分布区,变化模式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水域—水域、耕地—耕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林地—建设用地—林地.中低和中高地形位范围主要以稳定型为主,主要表现为林地—林地和草地—草地的变化模式.前期变化型在高地形位上的分布指数大于4.5,表明高地形位是前期变化型主要优势分布区,具体变化体现为:耕地—林地—林地—林地和耕地—草地—草地—草地.总体来看,前期变化型、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受地形位等级差异影响较为显著,中期变化型受其影响较小,而稳定型则是研究区近15年来的主要土地利用主要模式,在各地形位范围均有分布,且分布指数在1上下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表明它受地形位等级变化影响较小.

4 结论与讨论

1) 2000—2015年鄂西南4期数据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草和耕地为主,同时林、草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较为明显.其中,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小最为显著,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15年间几乎增加了1倍,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少且零散分布,受地形梯度变化影响较小,对地形梯度变化的适应性程度较高.

2) 稳定型和中期变化型是鄂西南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图谱类型,其中稳定型在不同地形范围内均有分布,表现为林地—林地、草地—草地和耕地—耕地的变化模式;低地形和高地形范围是中期变化型主要分布区,变化模式表现为:耕地—耕地—林地—林地、林地—林地—耕地—耕地、草地—草地—林地—林地,中期变化型主要表现为耕地和草地向林地转入的变化模式,这可能与国家自1999年在湖北、四川等省区试点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紧密相关.

3) 研究区在不同等级地形梯度范围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低地形范围内,而林草地在中高及高地形范围内呈现优势分布.15年来草地优势分布区有向高地形和中高地形范围扩张趋势,主要表现为林地向草地转化的扩张模式,耕地和建设用地有着向中低和中高地形范围扩张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鄂西南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从而导致了大量毁林开荒,毁林造房及毁草造房现象存在.

地形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这一特征在山区尤为明显.在传统坡度、坡向和高程的基础上引入能综合反映高程和坡度的地形位指数,本文中深入探讨了鄂西南山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以及地形位指数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因此本区应充分遵循和利用土地利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加大对研究区林草地的保护力度,严禁毁林开荒,毁草造房和毁林造房,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找到一种适合山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本文中虽然引入了地形位指数来综合反映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但对于不同研究区域,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地形因子等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5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 刘明亮, 庄大方, 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32(12): 1031-1040.

[2] Rodriguez-Galiano V, Chica-Olmo M.Land cover change analysis of a Mediterranean area in Spain using different sources of data: multi-seasonal landsat image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igital terrain models and texture[J].Applied Geography, 2012, 35(1-2): 208-218.

[3] Shellberg J G, Spencer J, Brooks A P,et al.Degradation of the Mitchell River fluvial megafan by alluvial gully erosion increased by post-European land use change, Queensland, Australia[J].Geomorphology, 2016, 266: 105-120.

[4] Kanianska R, Kizeková M, Nová J, et al.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 in rural areas during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Slovakia from 1782 to 2006[J].Land Use Policy, 2014, 36: 554-566.

[5]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 1996, 51(6): 553-558.

[6] 梁发超, 刘黎明.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10, 32(11): 2138-2144.

[7] 陈丹, 周启刚, 何昌华, 等.重庆山地都市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地形特征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5): 210-215, 220.

[8] 斯钧浪, 齐伟, 曲衍波, 等.胶东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3): 679-685.

[9] 张新荣, 刘林萍, 方石, 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2): 2013-2021.

[10] 王宏志, 李仁东, 毋河海.基于空间分析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6): 531-535.

[11]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与时空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13, 33(1): 160-166.

[12] Verburg P H, Veldkamp T A, Bouma J.Land use change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case of Jav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9, 9(4): 303-312.

[13] 崔卫国, 文倩, 刘艳艳, 等.基于DEM的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 2008, 30(2): 228-234.

[14] 张运刚, 张树文, 陈冬勤.通化市高程梯度变化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异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26(3): 271-276.

[15] 马泽忠, 周爱霞, 江晓波, 等.高程与坡度对巫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2): 107-109.

[16] 罗云云, 李瑞雪, 屈明.重庆石碗溪小流域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 2004, 2(22): 254-258.

[17] 毛蒋兴, 李志刚, 闫小培, 等.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2): 71-76.

[18] 陈楠, 杨武年, 李娟.巴中市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 2012,32(1): 185-188.

[19] Kong F, Nakagoshi N.Spatial-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Jinan, China[J].Landscape Urban Plan, 2006, 78(3): 147-164.

[20] 龚文峰, 袁力, 范文义.基于地形梯度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 250-259.

[21] 张方方, 齐述华, 舒晓波, 等.南方山地丘陵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影响GIS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6): 784-790.

[22] 陆汝成, 黄贤金, 左天惠, 等.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 2009, 31(7): 1133-1141.

[23] 鲍文东, 侯志华, 吴泉源.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3): 80-84.

[24] 黄端, 李仁东, 邱娟, 等.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政策驱动因素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1): 80-90.

[25] 邹敏, 吴泉源, 逄杰武.基于DEM的龙口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J].测绘科学, 2007, 32(6): 173-175.

[26] 吴见, 王帅帅, 谭靖.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25): 239-248.

[27] 李京京, 吕哲敏, 石小平, 等.基于地形梯度的汾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7): 230-236.

[28] 孙丕苓, 许月卿, 王数.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4): 277-288.

[29] 刘玲, 王勇, 谢世友, 等.基于GIS的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以酉阳县板溪乡为例[J].中国岩溶, 2013, 32(4): 462-471.

[30] 张静, 任志远.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4): 250-257.

Research on the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and spatio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south -western mountains of Hubei Province

CHEN Bin1,2, WANG Hongzhi1,2, LI Rendong3

(1.Hubei Province,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 College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status vector data and 30 m resolution in Hubei Province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DEM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in the south-western of Hube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terrain volatility, slope variability, aspect and topographic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0 to 2015, land use types in south-western of Hubei Province wer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nd the land use types were more than 95%,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rapidly.They increased from 394.81 km2, 585.84 km2 in 2000 to 751.33 km2, 761.56 km2 in 2015 respectively, which increased by 356.52 km2, 175.72 km2 respectively.2) From 2000 to 2015, the land use pattern changed with the terrain gradient effect, and the low terrain gradient range was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land use pattern was reduced by 314.60 km2, 157.69 km2, 60.17 km2 and 0.22 km2, respectively.3) From 2000 to 2015, the landform and the terrain gradient were t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areas of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and the land area was small and scattered.The land map was stable and the area is 41 562.54 km2.The pattern of change wa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arable land-arable land,woodland-woodland-woodland-woodland,grassland-grassland-grassland-grassland.The low terrain range was t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pre-type, the late change type and the continuous change type.The middle and low geodetic range was the stabl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stable and medium-term change type.The high terrain range was stable type, medium-term change type and early stage Variant advantage distribution area.

Key words :land use;terrain factor;geological information map method;south-western of Hube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2375.2019.02.001

收稿日期: 2018-04-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487、40771088)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16CFA027)资助

作者简介: 陈斌(1992-),男,硕士生,E-mail:chenbinccnu@163.com;王宏志,通信作者,教授,E-mail:wanghongzhi@mail.ccnu.edu.cn

文章编号 :1000-2375(2019)02-0109-09

(责任编辑 游俊)

标签:;  ;  ;  ;  ;  ;  ;  

鄂西南山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