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空间,共享城市;
引言: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共享经济席卷全球,并且全面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形态。城市空间在高速发展的共享经济浪潮下引发了深刻的变革。由此,空间不再是封闭和静止的,而是由各种要素流在不同的空间和尺度密集连接流动的,是一种共享型空间。共享空间的不断演化又在空间组织、功能布局、运作方式等方面重构了传统城市空间,逐步发展形成“共享”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
第一部分 共享经济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共享经济又称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的、分散化的资源,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
共享经济所强调的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over Ow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费”(Value Unused is Waste)的核心理念。
褚大建认为:共享经济中的sharing,指的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共享。其源自蕾切尔?波兹曼(2010年)所提出的“从拥有权到使用权的转移”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新型的协作消费模式——从拥有到使用、从拥有到可达,最发展成为“你我共有共用”。
目前共享经济有两种常见的模式,即个人物品的闲时分享——基于物联网平台或者 C2C 或 P2P;第二种是源自于欧洲循环经济的服务系统,此系统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以企业对于个人的共享,供应相关产品的服务。这两种共享经济形式的本质都是忽略所有权,而关注使用率。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
《时代周刊》(2011年)将“共享经济”列为“十大改变世界的创意”。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共享经济正全面深刻地影响全球的生产模式和和消费方式,引发城市空间的转型和变革。
1、国外的共享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美国的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一,估测约为 5100 亿美元,约占美国 GDP 总量的 3%。据近的一次调查显示:美国人口的 20% 服务于共享经济平台,40% 的人享受过共享经济平台的服务。根据 2015 年美国全国城市联盟的调查显示,全美约 15 个城市已经开始制定共享经济相应的政策和管制计划。
法国是共享经济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优步在法国现有 230 万从业者,而共享房屋 Airbnb 在法国拥有的房源已达到 1000 万套。根据普华永道的判断,欧洲国家的共享经济规模预计在未来 10 年内增长 20 倍。为此,法国已通过立法正式承认共享经济的合法性,并制定系统化的监管政策。
韩国的共享城市计划始于 2012,通过“首尔共享枢纽”,市民可自有便捷地使用共享车辆、书籍、工具、停车场,包括闲置的公共设施预空间。
2、我国的共享经济发展趋势
现阶段中国的共享经济,早已经突破了闲置物品资源再配置的简单模式,资源配置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教育、医疗服务、信息分享、闲置资金众筹等领域,影响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可知,2016 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 34522 亿元,比 2015 年上涨了 103%。其中上涨规模最大的是知识技能领域,增长率为 205%,房屋住宿、医疗分享、交通出行等重点领域的增长率均已超过了 100%。2016 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已过 6 亿人,其中提供服务的人数约为 60 万人,同比上年增加了 1000 万人,而实际就业人数则达到 585 万人。
综合多家专业机构的研究预测,共享经济未来仍将保持年均 40%左右的增长。预计到 2020年,共享经济的规模占GDP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在共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的人数预计将超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可达2000万人。到2025年共享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甚至可攀升至20% 以上。
共享经济从一种新鲜事物一跃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部分 共享经济与共享城市
一、共享经济、共享空间与共享城市的内在联系
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共享”,即弱化物品的拥有权,强调其使用权,即通过分享、交换、租赁等方式拥有某种物品。
共享城市是共享经济概念的扩展。共享城市主要包括共享经济和共享社会两部分内容。其中共享经济是利益驱动的,而共享社会却是一种非营利的模式。共享城市的概念是二者的互相交融。
共享行为可以认为是在集体生存模式下,人类合作本能的扩展,通过按需分配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换言之,城市本质即是共享:共享空气水源、广场街道、市政管网、公园绿地,一定区域内的居民也共享语言、行为模式和道德准则。可以说,共享程度的高低也可以做为城镇化程度的对照标准,甚至是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准。即“城镇化”同时也可解读为“共享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逐步文明化、技术化发展的演变过程。共享城市概念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城市规划设计都可以认为是共享城市的产物——是为了让城市居民能够更大化、合理化地共享理想的生活居住环境。
共享经济成为城市现有商品和服务的有效补充,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即是对公共空间的补充。
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各类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基于信息化的影响,逐步呈现出多元碎片化趋势。由此,居民对此类分散化、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活动开始自发地利用城市碎片化的闲置空间,显著提升了城市节点空间的活力。
二、共享经济对城市的影响
1、共享经济对城市功能的直接影响
现阶段共享经济形态对城市的影响可概括有以下即方面:
1 共享设施,充分利用闲置的生产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以降低成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节约城市用地;
2 共享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公共空间。节约资源、成本、土地;
3 共享交通,共享单车、汽车,以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目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共享经济对城市空间组织的间接影响
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工作方式、经济社会组织、城市形态结构乃至空间治理模式。
第三部分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城市规划应对策略
共享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规划领域应当及早认识。目前,共享空间还停留在以市场行为为主导的模式中,缺乏总体和宏观的考虑。现有的政策也多是针对局部现象和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为一类共享空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共享单车位、共享街道等。
针对共享城市空间,应该首先在整体规划上认识:
1、共享空间的规划应是以“同一空间最大化地容纳多种功能活动”为第一要务,打破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功能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空间容纳满足多种城市活动的可能性,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混合度,促进空间资源高效共享;
2、资源统筹协同。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普通居民往往作为服务的使用者,政府和市场机构则是单一的服务提供方。而共享城市模式下,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界限模糊化,资源统筹协调,多元共享。市民不仅再试城市服务的使用者,也有能力成为城市服务的提供者。例如现阶段兴起的民居太阳能项目,居民可以将家庭多余的太阳能电力资源出售给电力公司;
3、围绕共享城市愿景创新规划理念和机制。共享城市的发展是多层面的。经济层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开放和共享;社会层面表现为有更高信任度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出现和普及,但最终一定是城市的共享,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交往机会。经济社会组织方式的改变投射到空间上,就是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的变革。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建立 “共享”的理念,提出适应共享经济的空间策略。
城市本身就是共享的:通过现代组织模式,提高空间设施的利用效率,大幅增加人与人的交往机会,实现资源整合,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煜昊,赵世强.共享经济模式下对雄安新区的展望探索[J].新商务周刊,2017,(20):203.
[2]石磊.如何让共享经济与城市管理和谐共处?[J].城乡建设,2017,(17):16-17.
[3]张敏霞.我国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96-99.DOI:10.3969/j.issn.1672-0385.2017.04.019.
[4]诸大建,佘依爽,蔡金栋,等.从所有到所用的共享未来——诸大建谈共享经济与共享城市[J].景观设计学(英文),2017,(3):32-39.DOI:10.15302/J-LAF-20170304.
[5]潘宜,赵丽.丹麦绿色公共住宅的建设实践及启示[J].新建筑,2013,(4):27-31.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3.04.008.
[6]薛菲,刘少瑜,王颖,等.共享空间与宜居生活—新加坡实践经验[J].景观设计学(英文),2017,(3):6-17.DOI:10.15302/J-LAF-20170302.
[7]赵力.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共享街道规划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8]镜壮太郎,韩孟臻,官菁菁.关于共享的各种形态及相关背景原因的考察[J].城市建筑,2016(4):24-27.
[9]王晶,甄峰.城市众创空间的特征、机制及其空间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6,32(9):5-10
[10]何凌华.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与设计[J].城市规划,2016.40(9)
论文作者:李斯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经济论文; 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模式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资源论文; 形态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