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壁”看中国大片的走向_赤壁论文

从“赤壁”看中国大片的走向_赤壁论文

从《赤壁》看中国大片的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赤壁论文,国大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的《赤壁》使中国大片攀上了堪与好莱坞攀比的近亿美元投资高峰,而由此,在投资规模巨大、受众议论纷纭、票房收入高攀(超过3亿人民币)三者上,《赤壁》(上)几乎都达到目前中国电影大片最为顶级的层面。

对大片的研究再一次遇到关乎中国电影如何发展的尖锐问题。

几年来“中国大片”不仅成为支撑市场的主力,也成为大众与批评界共相集中议论的对象,几乎在众目睽睽的焦点视界中,大片一直纠缠在起伏跌宕的坎坷风波中:在2007年前,大片现象因为《无极》和《夜宴》遭遇到舆论前所未有的激烈批评浪潮时,它们的票房已然成为当年度重要的国产票房收成标志,于是口碑和票房的反差支持着不同需求的议论依据;直至2007年《集结号》将大片的票房和社会的口碑同步推向高点时,对大片的欢呼暂时性压过诋毁的呼声,对大片的认可一度占据上风;而2008年的《赤壁》(上)再一次重演着批评刺耳而票房攀升的大片现实图景,人们的惊愕重生,大片的诟病被放大成为批评口实。

及至2008年8月中旬,《赤壁》(上)突破3亿票房,围绕着《赤壁》(上)所牵连的关于中国大片功过得失的评判,再次成为人们忧心忡忡的话题。从中探析也预示着如何认知中国电影市场与艺术文化的现实与前景。

一、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的描述

毫无疑问,现在谈论中国电影无法避开“大片”话题,目前状况下漠视大片既违反电影生产大局,也违反大众心理期待与兴趣所在。大片是中国电影存在的现实,也是谈论批评的真切事实对象,切入其中展开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得失与纠葛的历史因素。就世界而言,世界格局中大片无疑也是主宰,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电影公司用于影片制作和营销的费用为平均每部1亿美元左右,与2005年的水平基本持平,其中制作费用占三分之二,营销费用占三分之一。这是在电影帝国操作发行的基本费用。挪用到中国,电影人在长期几百万创作经费的小制作背景下,借鉴国外经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改变了操作投资格局。伴随着入世和加速市场化步伐的进程,中国电影也逐渐进入“大片时代”,以前难以想象的超过几千万元人民币的一部电影制作逐渐占据上风,成为市场接受的主导对象。及至2007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33.27亿元,较上年增长26%。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18.01亿元,占总票房的54.13%,连续5年超过进口影片。2007年中国创作生产故事影片402部,实现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再创国产影片年产量的历史纪录。而2007年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67.2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而其中电影“大制作”至关重要,内地上演电影票房过亿的只5-6部,过3000万的不到10部,1000万的20多部,但它们合起来占了一大半总票房数据。

到了2008年上半年,中国电影高升姿态在多向度上愈发明显:全国电影总票房已经达到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8亿元,增加65%;进入院线市场的首轮影片票房16.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9亿元,增加58%;观映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630万人次,增加65%;在首轮上映影片的16.56亿元可统计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为9.18亿元,占55%;进口影片票房为7.38亿元,占45%。2008年上半年,国产影片总票房首度超过进口影片,从而改变了2004-2007年连续4年上半年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不到30%的局面,国产影片票房与进口影片的票房倒挂,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而其中,大片已经是拔头筹的市场主宰,从春节黄金周上映的《长江七号》和在4月淡季上映的《功夫之王》,单片票房均超越今年所有上映的进口大片,包揽冠、亚军。归结来看,2008年上半年5部票房过亿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了3部,合计票房5.15亿元,占5部过亿票房影片的67.55%,占首轮影片可统计总票房的30.28%。票房夺冠的是《长江七号》,达2.02亿元,成为上半年唯一一部票房超过2亿的大片。第二名的《功夫之王》,获得1.86亿元票房。《大灌篮》以1.13亿元位列第四名。而乘着东风,自7月10日起在全国上映的《赤壁》(上)连破多项纪录,在《赤壁》(上)上映前,国产电影首映日票房冠军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冯小刚的《集结号》,均达到了1500万元。而进口片首映日票房冠军是《变形金刚》创下的2241万元。如今,《赤壁》(上)首日即收2700万元,无疑创造了中国电影放映的新纪录。《赤壁》(上)上映四天又获得过亿票房,上映8天票房突破1.5亿元,而11天时间又攻破2亿关口,打破了《变形金刚》创下的14天破2亿的纪录。7月29日,据中影集团公布的数字,《赤壁》(上)票房已突破2.6亿元,这也使得该片成绩超过《英雄》的2.5亿元,跃身成为国产大片历史上第二高票房电影。这一数字接近去年市场票房冠军《变形金刚》3亿元收入。

《赤壁》(上)成为大片支撑票房主体的又一个证明,也自然成为重新燃起争议的焦点。

二、中国大片市场生存的思考辨析

显然,上述数据梳理证明目前中国大片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对象,而是决定性的存在对象。大片时代是电影进入国际视野的一个标志。在电影生产和放映自给自足年代,当然也产生过好作品,但是在非市场开放的单一背景中的生产,狭隘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限制了电影开放交流中的丰富发展可能。大片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艺术的产物,“大片”一词频繁被提及,已经说明中国电影走到了相对成熟但还在犹疑趔趄的阶段。可以说,未曾有大片意识的时代,是中国电影满足于传统的生产消费关系自得其乐的时代,那一时代也产生了适应彼时社会文化生活而不乏优秀的艺术产品。但随着时代开放,嘈杂的气息袭来,大片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争夺着市场的主导份额,也适应着观众潜滋默长的观赏需求。站在2008年的关口,大片审视已经不可回避地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评论的重要话题。2008年下半年开局注意力就被《赤壁》(上)夺走的事实,说明大片无可置疑地成为电影视线中心。由此可以引出如下的话题:大片出现,就是电影市场意识确立的标志,缺失大片未必缺乏电影文化,但没有大片就没有电影市场却是事实;也许可以进一步说,产生大片可能削弱电影的文化属性,但没有大片,就没有电影文化的新时代特点。在对大片的争议中,其实已经确立了大片是电影市场与电影文化意识交杂而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视点中心了。以往时代尚可单纯谈论电影艺术、忽视大片的创作图景,一旦以开放的视野看电影,就无法忽视大片的市场生存意义,对艺术电影的怀旧怀想更证明大片一定程度的主宰现实。我们承认,褊狭注重市场的角度,可能把大片放大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程度,其实这和企图抛弃大片决定中国电影的市场一样,都不是我们期待的良好环境。但即便如此,问题也在于不能简单看待大片,只有站在市场和艺术文化结合的角度看待中国电影生产、生存与发展重要对象的电影大片,才能看清其市场生存的意义所在。

无论是被称为“高概念电影”、“好莱坞大片”,还是被叫做“景观电影”、“大制作电影”等,这些基本源于外国大制作而来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大资金投入,大场面奇观,高科技制作,大明星出场,大宣传策略等等特征。看看《赤壁》,就包容了香港的大牌演员梁朝伟、金城武、张震,台湾的名模林志玲,大陆的实力派演员张丰毅、赵薇,以及尤勇、胡军等,说明大片器重明星对于票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俗称的“大片”来自于商业机制主导下的美国电影,支配大片的观念是企图以大制作来造就大奇观。由此,视听觉超常发挥、艺术技巧表现突出、商业类型元素充分运用、适应最大化的受众群、争夺大回报的商业市场等等就是大片通用的法则。大片的核心是商业利益,它切合的是美国电影恒定不变的商业运行观念,在坚持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精心操持电影技术手段,也最大程度发挥艺术感染力。所以,美国大片其实就是常态商业大片的大制作产品。沿袭到中国电影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后的“大片”形态,出现了令人议论纷纷的指摘点。2008年的《赤壁》(上)再次勾起关于大片的两极问题:市场高票房与文化低诉求的矛盾。但大片现象被强制性地赋予贬斥恶语,如同大片兴盛时被创作界当成排斥一切的灵丹妙药一样,都不是客观之论。其实,没有必要绝对排斥。观众的心理偏爱和学者挑剔的不满之间,有更为复杂的因素,都不能成为判断的简单依据。在大片问题上还有更为深入的探究可能。

辩证考察中国电影大片现实,自应得出绝非一句贬斥就可以抹杀大片的结论。大片兴旺是电影发展必然面对的时代潮流,单纯幻想依循非市场创作传统,要求电影退回到自得其乐的创作年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上个世纪末,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圈子中已经走到低谷,观众日渐稀少,电影院门庭冷落的事实,推动着招引观众回归电影的急切期望。建立市场机制的最初原因是让电影适应现代社会生存,这一艰难过程伴随着入世以后的惶恐,加速推动着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也终于在新世纪开始两年后得到电影回升的成效。在21世纪最初几年,寻求市场实现电影长足发展的努力取得成效,中国电影的产量和票房收入逐年增长,直到2007年,电影实现33亿放映票房收入,也达到402部产量的新高。在这其中,大片的概念逐渐清晰并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相伴而生带来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电影是文化产品。这里支撑票房核心的不能不是大片,连续几年的票房大户是中国电影的主要标志,以2007年内地华语片前三名看:《投名状》2.2亿人民币,《集结号》2.1亿人民币,《色·戒》1.2亿人民币。没有它们难以想象中国电影将会是怎样的状貌。而毫无疑问,观众的影院之旅也多半冲着大片而去。无视这一事实可能危害中国电影的良好趋势,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大片才有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大片的确需要评判,大片也有被辨析的必要,但简单地对大片轻蔑评判不是促进大片更为健康发展的良策,只有尊重现实,才能对大片得失作出有实际意义的评判。

由此来看,大片的商业需求自然是基本需要,大众在好莱坞电影和时代图像文化背景中培育起来的商业视觉要求也不可忽视,这一切都和大片出现有必然关系。准确地说,时代文化潮流、电影发展走势、观众心理需求都是大片登上历史舞台的推动力。大片的出现也是中国电影必然走到的汇聚点。

三、考察大片生存的现实因素

大片出现自有其背景。一是造就谈论的可能。从《英雄》开端的大片浪潮,遭遇到形式至上、思想混乱、人物苍白、价值取向含混等等批评。但当舆论中的众人都在批评大片,以为这就是真理时,市场上的观影主体人数却不断攀升的现实被淹没在高调舆论之下。矛盾的现实存在被分析所忽略,这就涉及前面谈到的混同流俗还是细致思考的关键。其实,每一个现象尤其是大众现象,除了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外,还有正反关照的可能。议论纷纷恰恰说明事情的复杂性。大片时代的性质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中国电影已经走在不可逆转的道路上,大片显然不是简单的好不好,而是事实存在和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生存的要害,以为排除大片电影就艺术了,或者以为艺术就和大片绝缘等都是自以为是的认识。其实,有了大片才有可能来谈论如何促使电影生存基础上的多样化创作,这种辩证法需要我们对于中国电影生存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关于大片带来的技术主义辨析、类型化可能、抵抗大片的中小型操作的比照,艺术和市场如何协调等等,都在大片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析。

二是符合市场投入产出规律。大片是市场生存第一的时代标志,有了大片的存在才有市场以及延伸创作的可能。忽略大片意味着忽略中国电影。不言而喻,大片造就了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占据超过半壁江山的民族满足感,也刺激了生产投资的可能。在大片问题上不能忽略产业市场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传媒时代的命题。从电影创作上看,“二八规律”也还有普遍性:80%资金投向少量的大片商业片,20%收益取得在80%的创作中。跨行业规律可以作为鉴戒,比如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最近调查,在2007年现代消费市场上:品牌消费已经成为主流,6成5的购买力投向名优品牌,销量前十品牌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5.14%,比2006年提高了2.53%。其实,电影消费也是如此。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成为观众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数量而言,除去了大片,一些得到世界奖项的中国电影几乎不为人所知是一个事实,大片是电影的存在标志,也是必然结果。

大片还造就了投资渠道的国际化、多样化生存现实。我们所见到的大片投资除了个别外都是多投资主体的结果。实际上大片已经是民营公司和国有电影集团并驾齐驱,乃至于联合制作的对象。我们已经知道民营影视公司几乎成为2007年电影创作批量生产的重要主体。尽管我们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体制改革并没有根本实现,包括集团体制的形成与问题等,但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和现代多样的生产主导方,已经显示出体制改革初步的状况。2007年度402部影片创作中,民营公司独立摄制和合作出品的影片高达267部,显示了远别于传统生产的格局。多投资主体的合拍片越来越多,可以看到电影体制改革和创作的基本走向。而单在电影《赤壁》的联合出品方就超过十家,说明电影产业投资的多样性现实。

这自然离不开大片合拍片占据主要江山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合拍包括了外资、港资等参与的大投资创作。它是观众主要买单的首选对象,在中国电影中的支撑力量无疑是这样的大片,因为电影已经进入市场化时代而不是艺术化时代,所谓市场化时代即市场取舍决定创作的时代,它以市场利益为取舍,抛却单一依循内容为指向的创作,根据市场回报来指挥创作走向。大众文化趣味改变了“电影艺术”的概念而成为逐渐强化了的“电影产品”的概念,我们正在退出民族艺术风格取舍而进入全球文化一统化的路途中,即大众商品化阶段,即便我们不愿看到,却对于精致不得、个性不得而随众自得现象必须直视。2007年《集结号》面市,导演明确宣布它是商业大片,即便排除唯恐因为强化艺术或主流而影响市场的意识,也不能排除对于商业需求期盼的急切心理。产业已经不能期待有善良动机的人们会为了救世而掏钱看艺术电影,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是道德动机可以拯救一切的,有没有市场才是决定因素。

四、中国大片认知的剖析和思考

认知大片,不能不看到围绕大片前前后后不同阶段的差异,大略而言有以下发展阶段:

1、在大片出现之前的电影多为“传统情感片”,只追求创作本身的完满而不顾及市场,也没有市场之虞。但显然,没有市场意识的创作在市场环境下不能生存是一个残酷却必须正视的法则。

2、后来的寻找接近市场的“商业娱乐片”,在内容上变换花样,期待大众接受娱乐内容的趣味性而获得市场收益,技术指标依然传统,被大片冲击也在情理之中。

3、市场大片的出现奠定大片的基本属性,他们把获取市场票房作为第一位追求。在近几年进入“技术大片”阶段,把技术指标作为主要追求,盲目炫耀技术高超,在形式上不遗余力下工夫,以为大众就是需要技术炫耀的感官刺激。这是忽视内容要素的走偏时期,遭到的评判确属事出有因。

4、人们期待的“电影文化大片”的阶段还没有整体到来,这是一个将电影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作为主要追求,将大片的技术操作更为蕴含起来,重视艺术内容如何得到技术支持施展的阶段。只有在这一个阶段,大片的历史认识才得以实现。

显而易见,大片走向中经历了过热、纠偏、沉稳的微妙变化。批评的复杂情状也显露无遗。在大片的过热阶段,的确偏离电影文化的技术理性,歪曲了操作的根本在艺术表现内涵上而不是技巧炫耀上,偏重技术或急于求成模仿国外商业大片的虚荣,导致一窝蜂的大片热。这时大片的初级阶段一味追求大制作,误以为技术追求就是大片,炮制出来的《无极》之类凸显了无趣的内容却还自鸣得意,损害了大片的名声,这一技术至上的余孽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招致批评理所应当。但在批评中也包含了以节俭的意识来替代艺术思考和市场状况的趋向,这未必是恰当的创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艺术市场的必要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实际上,大片应运而生的必要性被忽略和大片一味技术追逐被推崇,都无益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于大片艺术与技术浑融的看轻恰恰是大片走偏的重要因素。对大片非议的过头指责中,还包含文化观念的差异,传统艺术的文人性、艺术性与现代电影的市场性和商业娱乐性的差异,使理应出现的电影大片在发育不良的时候加倍招致传统观念的批评,似乎有合理性,也其实包含了观念的简单和落伍。但无论如何,巨大的大片批评舆论,确实起到了猛药的警醒作用,让曾经耀武扬威的大片生产者遭遇到必须思考的棒喝。纠偏的作用对于中国电影必然要走的大片生产之路意义重大。在社会极度批评潮后,现在的大片创作不能不增多了一些反省并开始调整,也取得了实际效果。某种程度上大片生产修正航向,开始进入良性层面:把大制作的大情感、大善恶对峙、大情境铺展和注意内容回归与技术辅助,作为需要协调的东西,在以《集结号》为代表的创作中得到验证。重视复合性的大片要素,是大片开始得到大众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

概言之,经过2006年有些肆无忌惮的大片迷局,到2007年批评纠偏发生的作用,再到2007年底大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使得大片思维回到电影文化的基本路径,中国电影大片有了喜人创作。归结起来,就是在确认中国式电影大片的基础上,强调电影文化根深蒂固的内容渴望依然是内在要求。但显然,大片之路变局未定,走向“电影文化大片”的意识还需要加强。在《赤壁》再一次强化大片性质的同时,还是暴露了中国电影文化大片的虚弱难产的现实处境。

五、中国大片存在问题的透析

大片导致的问题是人类总要遭遇到的问题的缩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我们经常遇到应该如此却其实未必如此的矛盾,大片不够理想却实在是现实需要,这一难题除非允许给予艺术电影无限投资而商业电影断水断粮才能解决,但这显然不可能实现。于是问题摆在面前:大片时代的生存法则和我们的理想期待的文化差距。

具体而言,包括:1、艺术的自由创作与传统制约之间的冲撞,在大片时代日渐明显。艺术自由绝对不能自由无羁,因为事实告诉你市场不容易认可。而大众需求的制约和艺术传统形成冲撞又是屡见不怪的现象。2、大众市场选择的盲目与道德传统自觉制约的博弈,使电影“叫好”和“叫座”之间常常形成矛盾。对《太阳照常升起》的认识就是明显现象,大众观影感觉情节莫名其妙,一些青年学者则津津乐道,老电影人又痛感影片莫名所以。而《色·戒》是另外一个现象,从主流机构开始期待到后来的疑问再到后来的不断升级责难。3、电影人意识形态把控和自由市场求取的平衡难以实现,从《苹果》的制片人状告广电总局违法,到传闻演员汤唯因为《色·戒》而被封杀的道理难以找寻,可以看出还有一些观念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归结起来,大片汇集了无法绕开的难题:市场只认商业需求造就的大制作,大众则被大宣传大投资与大明星吸引着投入票房,而对于大片文化失落的指摘毫不留情投向了高票房的获益者。叫好又叫座几乎难得、叫座不叫好几乎普遍!

我们不能不正视大片时代带来的一些不尽理想的问题:

1、文化精神的扭曲淡漠。大片多为古装,已经在疏离现实上显示出偏移的色彩,而对于古人情怀的随意造就更显示了现实创作者精神的孱弱。未必需要以题材决定现实精神的多寡,但精神心态的扭曲却需要指出。比如,在大片中越来越兴盛的“杀戮狂欢”倾向令人忧虑,从《英雄》的精致杀戮颂扬,到《十面埋伏》的杀戮快感造就,再到《无极》的粗粝杀戮、《夜宴》的华美杀戮,《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狂野杀戮,《投名状》肆无忌惮的杀戮,以及《赤壁》的杀戮礼赞,构成了大片就是充斥杀戮的图景。越是大投资越津津乐道的杀戮对于人本的轻视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问题在于其中的沉迷心态和取舍态度。《赤壁》(上)倾向于为了一个女人而大动干戈的趣味,《英雄》显示为了一个虚幻的天下而招安于秦王的英雄心怀,《投名状》把血腥和情感背弃作为兄弟情分相守的背景,由于落脚在情感根基的虚弱性上和一切皆无可取的悲剧结局,影片为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而没有一个正面理念的支撑(包括三个兄弟之间虚假的铁杆情谊、男女性之间虚伪的情感遮掩、到社会政权之中的尔虞我诈的残酷),使观众无法从中得到信念和期望满足。影片真正让人哀伤的不是庞青云受前后夹击时的义勇之气,也不是对于满清政府的愤恨,而是没有什么值得顾念的人间情状。我们不知道要从浓墨重彩的结尾高潮中获得什么?影片充满了人生的悲剧感,却没有一点人生的期望感。人们的确有理由怀疑其文化趣味的影响。

2、浪漫怀想的失落丢弃。大片在残酷表现上越来越津津乐道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失落了对于情感护卫的基本职能。兄弟残酷无情(《投名状》)、夫妻同床异梦(《满城尽带黄金甲》)、兄嫂伦常失度(《夜宴》)、朋友背信弃义(《十面埋伏》)、救人反遭陷害(《墨攻》)、英雄舍弃承诺(《英雄》)等等,为人们铺排开人心叵测世道无情的图景。情感依存的稀罕、道德背弃的轻易占据主导倾向,古典理想和道义护卫的缺憾使艺术精神慰藉的职能悄然丧失。越是轰轰烈烈的大制作对于正面情感舒展的温情越是轻视,浪漫精神都投注在竹林厮杀的张狂、尸横遍野的凄凉上,不能不说是遗憾。

3、艺术追求屈就商业利益。在艺术上,个性和多样化是基本性质,而商业类型却需要规格和同一。大片在依循市场规则上似乎驾轻就熟,但为了商业利益的技术形式的追求和为了悦众俯就的噱头制造,形成了大片几乎一样的武侠打斗、大战场杀戮、宫廷奢华排场等等套路。就题材论不能简单挑剔投资落脚于此的动机,但津津乐道的不是人性情感细致微妙的表现而是票房需要的动机,在许多大片中一目了然。就宏观论,大片局限于古装已经令人生疑,因为支撑中国电影大半江山的图景远离现实不是快事;就类型论,疏离现实、千篇一律的战争、武侠表现,也显示了新鲜创造的不足;以风格论,残暴诡诈缺乏浪漫抒情的缺失无疑显得单一。

六、中国大片如何发展问题的辨析

大片不是灾难而是中国电影进入市场化轨道的必然结果,自然,大片不能是唯一形态,只是多样创作中的市场主导类型,没有大片中国电影发展难有支撑,但大片没有精神支撑也难以形成长远发展格局。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关于大片更为深入的一些问题。

2007年到2008年的《集结号》和《赤壁》是具有代表性议题的讨论对象。《集结号》无疑是中国电影大片的重大收获,作为此前备受非议的大片转变路径的成功者,显示了大片应该具有的高端素养和艺术精神感染所在。《集结号》强调了电影艺术应该走到艺术内涵追求的道路上,我们看到定位于人性性格铸造的顽强,精神的追求赋予影片自然的深刻性。中国影像要发展,不能没有生命感悟的锐痛刺激。这样的艺术才有撞击力度。《集结号》重新给予我们撞击的痛快感!比起其他大片,《集结号》比较完满地实现了大片向“电影文化大片”的转向,丰满的故事、个性英雄情感的追求、顽强的精神坚持、艰难的历史进程、最终获得光荣精神的褒奖等等善恶褒贬分明的因素,汇聚成为一个丰满的精神价值对象。大片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同身受,还让人歌哭涕泣,伴着影片获得精神提升,最终长舒心中的积郁。《集结号》做到了这种期待已久的感动冲击。

《赤壁》(上)的大制作气度无与伦比,在吸引厂家参股和精心制作方面他人难及项背。我们也看到其改编名著的努力没有走入走火入魔的境地,于是大众蜂拥而至令票房节节攀升。但它在什么地方总让人难以满足,也许它避开了《无极》的虚假乱造,却依然有不着边际的幻象遗存;也许没有《夜宴》的花招显示,但依旧不乏可笑的语言玩笑;也许它多有历史典籍的影子不是生造的故事,却总在讨好市场上显得故弄玄虚;它的确把握了投资回报法则赢得了票房,但对艺术的粗疏显然警惕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赤壁》(上)没有显示出和这一题材相匹配的精神追求,刘备仁义护佑妇孺的不合时宜、诸葛亮趴地观察军情的莫名其妙、周瑜诸葛亮忙里偷闲解救难产母马的不可思议、关羽虚张声势的发言、小乔做作的柔情、孔明变得好笑的智慧、曹操为了女性大动干戈等等都让人生疑。于是,我们不应仅满足于票房而必须提出大片向何处发展的思考。

我以为对于大片区别对待是必要之举,笼统概括多半会犯简单化错误,大片并非可以笼统解释的一个名词,其中有不同层面的含义可以探究,只是人们却粗心地一言以蔽之。关于“大片”一词,其中包含了:1、是浅层的“制作大片”,即技术至上、视觉奇观追求的技术制作大片,其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却不是完满之路;2、是“电影大片”,即电影的创作大片——包含了电影是文化产品理念意义上的技术支持的宏大创作大片;3、是情感艺术大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周折做艺术探索的大制作。大片不是单一形态创作,目前却只有单一形态模样,难免使人们局限在忽略差异的前提上一概贬斥批评。其实问题在于创作直接被功利的市场要求所驱使,而导致了一度盛大的大片创作都陷入技术理性的偏差之中,于是大片兴头正旺之时也不断被巨大的舆论指责。大片危机彰显了问题的要害,即大片其实不仅是包含了以往的技术层面的大制作,只要忽视大片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更多的因素,那么,大片走到技术理性偏斜而丢弃人文意识的对立面,就必然造就自身的单一狭隘性。

目前中国电影态势确认中国电影大片已经不是需要与否,而是如何进一步确立自身的文化品质,我们已经有多年的正反得失经验,积极支持中国电影文化大片或情感大片,既适应市场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确立中国“电影文化大片”的文化含量,才可能确立其市场的坚实地位。毫无疑问,不能没有多样规模和形态的制作,当中国电影大片和众多多样风格的“电影小片”、“电影风格创作”相协调时,中国电影的艺术文化品性才能显露,大片阶段的鸿篇巨制才能和中国电影20世纪30-40年代和80年代的艺术高潮阶段相呼应,中国电影的世界地位才难以撼动。

标签:;  ;  ;  ;  ;  ;  ;  ;  ;  ;  ;  ;  ;  ;  ;  

从“赤壁”看中国大片的走向_赤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