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在成功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智力论文,情绪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的文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状态转化。改革中,人们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正在增强;人们的需求也由过去满足生存、安定、友谊的低层次向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高层次转变着;人们不仅希望经济收入等物质因素的增长,更希望在尊重、威望、地位等精神因素方面得到满足,人们需要成功,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进取心。
一、情绪智力是促进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
究竟是什么心智或精神能力决定着人的成功?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以推断、想象、领悟和记忆为主要内容的“智力”来预测人的成功,然而这与现实不符,常有“智力”高者,却一事无成。
在美国企业界,现在流行着这样的观点:“智商使人被录用,情绪智力使人得以晋升”(注:[美]吉布斯(N.GI BBS)著, 力文译:《情感智商因素》,载《现代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9期。)。
“智商”是智力水平相对高低的指标。
何为“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历来对于“智力”的界说,心理学家们是有不同的见解的,上述的那种智力观只是其中之一。根据最近这十多年来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智力看成是“个体本其自身之遗传条件,在其生活中与人、事、物接触而交互作用时,其所表现出善用以往的经验,随时吸收新知,因时因地适应变局,迅速见及困难之关键,并经思考、推理、判断以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注: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 338页。)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兴趣、态度、价值取向、心理定势、情绪(情感)体验等都起着推动、定向、引导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在人们的“后设认知(metaeognition)”能力影响下得到更好的发挥。
所谓“后设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对兴趣、态度、价值取向、心理定势、情绪体验等及其“所以然”的认知。
上述诸种心理事实的综合,即是所谓的“情绪智力”。“情绪”一词,在此是广义的,包括“情感”,也不仅仅是“内心感受”,兴趣、态度、价值取向等也属“情感领域”(注: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338页。)。
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把它分为五大类: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4)认识他人的情绪;5 )人际关系的管理。
认识自身情绪,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比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有人发现,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用以下方法帮助调整情绪:(1)正确查明使自己心烦的问题是什么;(2)找出问题的原因;(3)进行一些建设性引动。
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
认识他人的情绪,指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来作判断。常常真正透露情绪情感的就是这些表达方式。故捕捉人的真实性情绪情感的常是这些关键信息,而不是对方“说的什么”。
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智商(IQ)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并无多大的成绩,一个在事业上取得一定业绩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而一个“人情练达”者必定是“情绪智力”较好的人,任何人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特定的人际关系,要以创造好的人际关系为中介,进而通过此中介去取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认可,从而才能达到成功。
情绪智力通过人际关系为中介使人成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从客观讲,由于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地工作和生活,在接触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其结果,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情绪智力高者由于敏于认知自己和对方,深知自己的角色地位及与他人的关系,能清醒地处理各种事物,因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融洽协调,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支持和回报,为其提供物质、精神、机会等方方面面的有利条件,这是使人成功的客观因素。反之,情绪智力低者由于“后设认知能力”水平较差,易与人闹矛盾、搞内耗,这就为自己成功之路铺设障碍,难以实现目标。
从主观讲,情绪智力高者在情绪情感上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远离冲动,极其理智,通过良好的人缘达到成功。他们常持平和心态。为此,他们常常表现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对事物持平静、超然和不过分、不偏激的态度。这一良好的、稳定的情绪,使之常有充沛的精力与热情,令别人感到兴奋愉快,从而受到别人的欢迎,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密切度。反之,如果不善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动辄狂喜、暴怒或极度忧伤、情绪波动大起大落,这样就会使言行失度,导致与别人的关系疏远甚而紧张。平和心态和良好情绪往往源于宽广的胸怀。宽广的胸怀是对一切事物,包括丑恶事物和反常事物,都能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先承认它,包容它,将它纳入视野,然后再从容地对待它,理智地处理它。胸怀宽广既和性格有关,又和思想方法有关。胸怀宽广了,可以从方向和力度上改善人的判断和感知水平,尤其在人遭受挫折时,可以大大降低挫折感,使人较长时间维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以及豁达乐观的精神面貌。情绪智力高者还具有执着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力。当社会知觉水平较高、性格良好、胸怀宽广、自信执着、意志坚强、情绪平和稳定这些优良品质在人身上共同作用时,人的言行就变得更理智、更注重认知、更远离盲目和冲动,面对目标能始终热忱、专注、自制、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然,我们看到,高情绪智力者的人缘是那么好,诸事办得那么得体,在单位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他们的成功不正寓于其中吗?他们的目标又怎么实现不了呢?
大量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或达到专业领域的高峰。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差常常取决于上面所提到的那种以推断、想象、领悟和记忆力为主要内容的“智力”,而不是“情绪智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目前复杂而又多变的时代,如果只有智商而心灵贫乏是极易迷失方向的。美国领导者中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无法正常展开工作,其重要原因是人际关系紧张,而不是“计划有误”等技术问题。该中心对美国及欧洲大企业总裁调查之后,列出管理人员九大致命缺陷,它们大多与个人“情绪素养”有关。例如,“工作关系处理不好”、“太武断”、“野心勃勃”、“常与上级发生冲突”等。调查认为:与在社会交往方面不灵、性格孤僻的天才相比,那些良好的合作者和善与同事相处的员工,更可能得到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所需要的合作。美国心理学家奥列佛·温德尔·荷尔姆斯运用情绪智力为标准,对美国历史上诸位总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二流智商、一流情绪智力的政治家,但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卓越领导人。而尼克松总统拥有一流智商,但情绪智力一团糟,故而黯然下台。研究结果显示,智商决定人生20%,情绪智力主宰人生80%。
情绪智力对人生事业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当代心理学家才认识到,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有所认识,并将其作为评定聪明智慧水平的标准。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明确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讨教什么是“智”时,孔子毫不犹豫地答道:“知人”。孔子本人就很善于知人,他对自己学生的智力、能力、志趣、志向、性格、品格等各方面了如指掌,他几乎能指出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孔子还提出某些知人原则和方法,如“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古代思想家为什么把自知和知人作为评定智力和智慧的标准呢?因为他们看到了情绪智力和智商的关系,情与智的相异与相通。他们认识到,对人的认识比对自然界的认识还要难得多,谓之:“人心叵测”。人的心理可以表里不一,变化莫测。三国时,诸葛亮这样描述人:“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正因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人心如此难知,因此他们坚信,那些能对“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的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把握的人,定是智力超群者。除此,古代兵书上还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进一步阐明了知己知彼所表现出的情绪能力同人的成功之间的关系。古代思想家认识到,智高者才能成功,而一个人是否聪明智慧,其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在竞争活动当中是否具有敏锐的情绪能力,充分把握内外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以上看出,在成就和智慧评定标准上,我国古代思想家与现代心理学家表现出一致的观点,只不过古人是朴素概略的认识,现代人的观点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
智商与情绪智力互异但不冲突。过去人们测量人的智力高低是用智商(IQ),它偏重于客观物质世界认识领域的各种关系,只能部分测量到人们的认识,把握自然现象的智力水平,而对人类把握自身精神世界的智力水平却无法测量到。因此,有人称智商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标准,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使然。事实上,人的心理活动是一整体性的活动。任何认识活动,无论是感知、想象、思维,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上进行的。兴趣、态度、心理定势、价值观、信念等,常作为心理背景而影响认识活动。人的后设认识能力,本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在一般的认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事实,过去心理学没有注意到。现代心理学逐步认识到心理诸现象之间的关系,逐步克服形而上学的毛病。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与其整个心理有关。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离不开诸种心理现象的协同活动,“情绪智力”正是这种协同活动的表现。当前,心理学家们不仅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更强调情绪控制技能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例如,它们对企业家应如何决定雇佣对象、夫妻双方怎样相处才能保持婚姻的长久、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学校应怎样教育学生、人怎样才与人和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等方面都是极为有用的。为此,人们应采取适当方式提高情绪智力,使其更有利于事业成功。
二、提高情绪智力的出发点——认识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
人们的情绪、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情绪智力高者应是“人情练达”者。“人情”是同社会发展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要提高情绪智力,就应了解与我国现阶段转轨变型时期的政治经济相关的人情、人际关系的现实状况。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推动,人际关系经济化的现象日渐明显,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开始出现历史性的转变:不尚空谈、讲究实效的价值观,正取代空谈政治、不讲效率的价值观;义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取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无商不活的新观念正在取代无商不奸的贬商观念;自立自强的新型人格正在取代自我贬抑、自我萎缩的“君子人格”;注重务实的作风正在取代追求虚名、拘泥形式的陈旧思想;人际关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人际关系方面发生的比较重要的变化是相互交换功利意识的增强,而原有的传统情感观念、伦理观念正在不断弱化。人和人之间联系和交往一改传统单纯的同志关系,更重视地缘、业缘、人缘联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其冷暖炎凉取于人与人之间社会背景身份的相近相似,同类同群,讲的是人情和互惠互利。当前,“人情”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世规范准则,往往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互助和交往时用以交换的资源。这种资源有物化和非物化两种形式。物化是有形的,如金钱、礼品等。非物化是无形的,如给予一次机会的帮助,提供某些便宜和支持,作出某些允诺和让步等。
西方社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多是权衡交往中个人需要的满足和利益得失,遵循公平法则,表现出交换行为,并将它们推广和应用到有着一定血缘联系的亲戚、家人的交往活动关系中。而中国人目前的交往和建立关系更多的则是遵循人情法则,因而表现出相应互惠互利的行为。这种人情法则带有一定的感情成份,这种感情是因地缘而至的乡情,因业缘而至的友情,因人缘而至的友情。如同乡情、同学情、熟人情等。
“人情”所具有的待人准则和交换资源两种形式,在人际互助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价值,往往都是难以客观衡计的,主要根据双方之间人情厚薄。因此,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交往双方应互利互助,互有施予,各知回报,不可斤两必争,锱铢必较。如果太计较双方之间对换互助的等值等价,则会使双方间的交往转变为功利性质的经济交换。人情在实际运作中又因事而异,因时因地而不同,常无法可循,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提高情绪智力应熟知当前我国人与人相处所遵循的规范准则来待人处世,把握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特别有赖于情绪智力中后设认知能力。
三、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互动性
提高情绪智力,应了解人际关系互动的一般形式,才能在人际互动中敏于感知、正确归因、情绪更平和、言行更适度。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集中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之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交往双方心理和行为的相容和互动,态度上相互接纳。人际交往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即传递思想感情和信息等;二层,社会知觉和归因,即双方各获初步印象,对对方喜欢与否;三层,心理互动或拒动,即如果交往双方相互产生好印象后,便导致心理互动。反之,产生不好印象则导致心理拒绝互动。通过第一层人际沟通,双方交流了思想、情感、观点、知识、经验、消息等。第二层为社会知觉和归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通过双向沟通,感知到对方的情感、动机、意向、性格、需要、态度等。归因,是通过知觉人的言语举止表情等,对其内部心理活动及产生这种活动原因的一种推断。这种推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形成对交往对象初步印象,如喜欢、同情、不喜欢、厌恶等。一般讲,如果交往双方观点一致,兴趣爱好一致,或在尊重理解及其它精神物质需要方面相互满足,都能给对方以好感觉、好印象,达到彼此心理相容。第三层心理互动或拒绝互动是交往的最高层次,即交往的所作所为能否使对方产生心理共鸣。如果在交往中双方互感愉悦,彼此肯定和喜欢,初步印象良好,便产生心理互动,一方说完上句,另一方马上会接下句,你呼他应,交谈亲切自然,下步便容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相反,如果初步印象不佳,双方的心理便拒绝互动,“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互觉淡漠,相互疏远,如果厌恶,甚至还会发生冲突。
交往过程中,如果出现各种偏差和障碍,会影响人际关系向不良方向发展。交往中的偏差和障碍主要表现为差异,而“差异就是矛盾”。交往双方由于价值观、文化程度、思想水平、社会经验、需要、动机、人格、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差异,很容易对交往对象发出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成见、偏见等,它们都会使人心理不悦,彼此印象不佳,心理自然难以相容。
怎样才能使交往双方产生心理互动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要有角色知觉。高情绪智力者对人际交往中各类人的角色判定、自己与他人的角色判定是很敏感的,这就是说,应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色身份、角色行为,了解双方相处的关系行为和社会认知标准,如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亲属+上下级关系、朋友+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模式。上下级关系一般为下级服从上级、朋友关系应是平等友情加互惠互利。亲属+上下级关系则是亲情奉献+互惠互利+上下隶属关系,只是要区分地点和场合:如在工作岗位应扮演职业角色,即下级服从上级;在家庭则扮演家庭角色,即重亲情奉献+互惠互利。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那种缺少角色知觉,任着性情相处或者本属多重关系,却不分时间场合,不懂得角色转换时应有的角色行为,常会出乱子。其次,要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样做的结果是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友谊需求和尊重需求,交往的双方彼此都会感到愉悦,心理相容。在理解人的时候,尤其与对方在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差异时,自己最好取顺向思维,因凡是存在的事物也许都有其合理性,理解在那个事物上具体合理的道理,感情上认可、认知上理顺了,就能较好地解决差异造成的排斥心理。当然,若遇与自己基本立场原则相违背的问题,需要坚守立场时,应取不伤对方尊严、婉言说明的方式。
以上都与人的“后设认知”能力有关,与“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知”的能力有关。
四、增强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认识和调节
提高情绪智力,应学会敏锐地感受和管理自身兴趣、态度、价值取向,会分析内心冲突和产生情绪的原因,正确归因,从而选择某种适度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求得于事于人于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情绪(情感)作为“内心感受(体验)”是在客观事物是否与人的兴趣、态度、价值取向等相符合而产生的。人类有数百种情绪,每一种情绪的结构也是复杂的,其间又有无数混合变化与细微差别。当然,如从大的方面来划分,也是可能的,如愤怒、恐惧、爱、惊讶、羞耻、快乐等八大类,每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目,它们是愤怒(含生气、微愠、愤恨、急怒、烦躁、敌意、较极端则为恨意与暴力);恐惧(含焦虑、惊恐、紧张、关切、慌乱、忧心、警觉、疑虑、以及病态的恐惧症与慌乱症);快乐(含如释重负、满足、幸福、愉悦、欣慰、骄傲、感官的快乐、兴奋、狂喜以及极端的狂躁);爱(含认可、友善、信赖、和善、亲密、挚爱、宠爱、痴恋);惊讶(含震惊、诧异、惊喜、叹为观止);厌恶(含轻视、轻蔑、讥讽、排拒);羞耻(含愧疚、懊悔、耻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与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相关。凡是某些需要得以满足,会产生正向情绪情感,如愉悦、挚爱等。凡是某些需要满足不够或未能满足,会产生负向情绪情感,如焦虑、自卑、愤怒等。现实中,如果人们能用理性思考来评价自己的感觉,将会拿出更适度的对应方式,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人们应学会管理感觉,学会将感觉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常中,人们随时都在感受和管理着自身的情绪,人们需要调整内心冲突,调整压力。就一般而言,从一轮调整开始,直到恢复此轮平衡,人们的认识须经历:感受→认知(后认知)→克服的过程。感受就是体验情感。这里的认知不是一般的“认知”,而是“后认知”,就是分析评价感受到的情绪情感。克服,即通过后认知来消除冲突和压力,心情开朗、平衡恢复的过程。
感受时,后认知即参与其中,不论自己处于平静或暴怒状态,都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内心状态,如此刻我很焦虑、很愤怒、很满足……。
分析时,首先要分析引起当时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不但找出表意识方面的原因,还要找出潜意识方面的原因。凡是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等负向情绪的产生,一般都为内心冲突,过度心理压力,或者于己不利的感觉所至。例如,某企业职工面临着下岗待业以及伴随着待遇下降、自尊受损等个人损失与社会改革企业减员等社会和组织受益等之间产生矛盾,自己既不愿意下岗又明白减裁人员势在必行,在无可奈何中不知如何是好,处于内心矛盾的煎熬之中,以至产生焦虑万分的情绪。其次,评价情绪的价值。凡是因与自己当前大目标相关的问题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其研究重视的价值就大,应该认真对待,反之价值就小,或者无价值,应该说服自己主动放弃。个人精力情绪应紧紧抓住当前对自己最有价值、最大的目标。前面所举的下岗问题,它涉及到个人及家人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需要的大事,当由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并发焦虑情绪产生时,就应认真研究处理。再者分析矛盾、正确归因,以寻求适当的解决方式。归因时,可用韦纳的归因方法, 它归纳原因结构为三种成分:1)部位(内因还是外因),2)可控性(可控还是不可控),3)稳定性(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仍以下岗为例,从部位分析,造成下岗主要是国家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调整所致,属于外因,也有一定个人能力、努力不够的内因。从稳定性分析,既有自己的能力、性别、年龄等稳定因素影响,也有业绩、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从可控性分析,既有改革裁人减员等不可控外因,又有个人能力、业绩、年龄、性别等不可控内因。问题分析清楚了,下步怎么办?只有两条路,是顺势而为、另寻出路?还是趴倒不干?
要克服负向情绪,前提是消除内心压力和冲突。采取顺势而为的作法,认清社会变革大趋势,思想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努力挖掘自身潜力,继续学习以弥补知识结构不足,在社会上重新寻求适合自己的位置,获得新发展,这才是明智做法。道理想通,内心矛盾得以化解,心情变得开朗,情绪又恢复自然了。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问题时,顺向思维是重要的。同一件事情发生后,分别用顺向、逆向思维去认识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前者会认为合乎一定逻辑,势在必然,内心较为平静。而后者则可能感觉刺激太强,压力很大,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负向情绪(如烦躁、惊恐、愤恨、急怒等)。顺向认知,就是理解一件事既然存在着,就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因而顺势而为,顺其自然。高情绪智力者一般都惯于顺向认知,会站在对方角色立场和事情本身更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从而调整压力,调整情绪,对人对事表现出平和、超然、不偏激、不过份。他们获得的是成功和满足,去掉的则是失败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