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十分普遍的施工材料,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整体强度与结构的稳定。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现,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一旦控制不好施工的质量极易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从而给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引言:
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常常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其抗裂性能较差。散热速度、混匀程度以及受力情况等诸多因素都可使得钢筋混凝土产生形变和裂缝。在施工和养护过程中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增加钢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规范性以及有效及时处理钢筋的锈蚀是有效控制和预防钢筋混凝土产生缝隙的主要手段,进而使建筑工程更安全稳定。
1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1塑性收缩裂缝
出现塑性收缩裂缝主要是因为混凝土严重失水,在失水过程中,水分快速流失,导致整体无法均匀的收缩,从而产生裂缝,通常都是在大风天气和干热天气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的中间比较宽,两端较细,并且长短不一。塑性收缩裂缝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自身强度不达标,在完成终凝的时候受到高温天气或者大风天气的影响,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从而急剧收缩,混凝土无法低空收缩的强度,从而产生龟裂的情况,因此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混凝土的水灰比、凝结时间、外界环境等。
1.2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施工选材不合适,混凝土施工裂缝和材料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统计数据可以明确,混合水泥灰和水可以产生水泥硬化物,逐渐缩小水泥整体体积,如果水分流出,那么就会产生一个个小孔隙,在水分留出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压力,这样就会导致孔隙收缩,从而产生混凝土干缩裂缝。
1.3沉陷裂缝
在建筑结构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混凝土裂缝就是沉陷裂缝,一旦建筑出现了沉陷裂缝就会造成部分建筑需要拆掉重建。混凝土结构之间各个部分之间不能够均匀自然的下沉,因为就导致了沉陷裂缝的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沉陷裂缝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有着一定的关系。对于一些已经建成的建筑物,由于受到地下水、污水、雨水等长时间浸泡地基,最终导致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沉陷裂缝的出现。
1.4温度引起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工程施工进行时,尤其是混凝土浇筑项目可能会发生水泥水热化的现象,混凝土的弹性在规模发生幅度上也会产生一些变化,整个施工的过程也产生了较大的温度应力。在水泥放热以及整个温度变得稳定这个时间段当中,因为混凝土冷却还有外界温度之间的差异性产生应力,这个应力还能够和前期的应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因为温度所引发的混凝土干缩等等问题就会让混凝土的墙体危害程度加深。
2 建筑施工在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
2.1采用构造措施进行控制
根据粘结滑移理论可知,混凝土的开裂是由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发生粘结破坏,钢筋应变增大混凝土回缩发生相对滑移产生的。因此在构造上宜选用直径较小的变形钢筋,通过增大钢筋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以及粘结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度。但是应当注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度不能一味的增大构件截面尺寸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用这两种方法效果甚差。
2.2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控制
采用直径较小的变形钢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展,运用预应力混凝土才是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发展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部分抵消甚至全部抵消混凝土的拉应力,防止混凝土达到极限拉应变导致裂缝的产生。
2.3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
首先,混凝土中如果采用吸收率较大的骨料。干缩较大、骨含泥量较多时,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性:骨料粒径较大、级配良好时。由于能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浆用量,所以混凝土干缩率较小。掺加粉煤灰能减少水泥用量并有效降低水化热。可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缱和水泥用量,还可减少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其次,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最后.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控制砂的粒径及含量。减少空隙率以减少混凝土收缩置,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2.4降低荷载
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荷载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应当注意控制荷载,注意避免次应力裂缝结构的变化。为了减少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就要首先明确裂缝产生的部位和裂缝的基本构造,以及有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混凝土的施工中,由于骨料容易下沉也会产生塑性收缩裂缝,为了避免其他施工对还没有完成的终凝的混凝土带来冲击振动,要在混凝土初凝至终凝前这段时间内进行二次压抹处理。通常,在混凝土施工完成一天以后可以分批次的轻卸、轻放以及分散放置,第三天后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刚度,在新浇筑的表面铺设旧木模板,减少对混凝土自身的荷载,最终减少楼板裂缝的出现。
2.5注重温度控制
温度裂缝的产生受到很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止的时候技术上就显得比较复杂,实施的难度也比一般裂缝防治要大,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以下五点防治的技术应用。①在材料选择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热值比较低的材料;②注意水泥的比例,过量的水泥比例会导致混凝土的热敏性增大,因此我们一般将水泥的用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③减小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④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对现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勘查,一旦发现现场的环境不适合施工,就避免强行施工,另外也可以根据现场的环境对混凝土体积变化的影响程度,采取预留收缩缝的措施;⑤注重后期的防护,采取覆盖、贴膜等措施对极端的天气进行预防。
2.6做好混凝土后期养护
研究发现,建筑施工中混凝土采取的养护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因此,施工单位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后应及时开展养护工作,尤其应保证以下内容的认真落实:
①明确采取的养护措施。混凝土养护方式包括覆盖浇水养护、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加热养护等,施工单位应根据混凝土体积及当时施工条件,本着施工方便、经济性好的原则开展养护工作。②认真落实养护细节。不同的混凝土养护细节存在较大差别,养护作业前,要求施工单位认真分析养护作业应用的材料等,制定明确的养护工作计划,促进养护工作的稳步推进。③严格控制养护参数。为保证混凝土养护效果,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养护人员应认真把握养护工作细节,确保养护工作做到位。如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方式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3~12h使用麻袋、草帘进行覆盖洒水养护,其中添加有外加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至少为两周,以硅酸盐或普通水泥为原料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能少于一周。当混凝土温度在15℃以上时,前三天白天按照每天3h浇水一次。晚上浇水两次的频率开展养护工作。当气候较干燥、温度较高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另外,当日平均气温未达到5℃时禁止浇水。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当中人们历来都比较关注混凝土裂缝问题,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而其控制方法也比较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控制技术,总结出工作经验和规律,在根本上解决建筑混凝土裂缝的问题,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单雨蒙,郝文博.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04)
[2]邵瑞杰.关于建筑施工中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5(10)
论文作者:曹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塑性论文; 水泥论文; 应力论文; 强度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