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工作论文,有益论文,加强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形势和任务的深刻变化,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及挑战。我们坚持立足实际,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子,在促进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上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更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有基层党组织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更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近年来,我们在向“围绕发展抓党建”转变过程中,又主动适应形势,突出“和谐”、“为民”理念,并针对农村、非公、社区、机关等各类基层党建工作的不同特点,研究确定“促进和谐”、“体现民本”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创业富民”,重点开展以“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双创一建”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非公经济领域,围绕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突出“发展惠民”,重点开展以“争创促进企业发展的先进党组织、争创支持党建工作的先进业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突出“服务便民”,重点开展以“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主题的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围绕建设“五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创新型、廉洁型),突出“务实亲民”,重点开展“一岗双责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二、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
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活力。为此,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更新活动载体,开展了以“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坚持将“服务创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通过成立“服务团”、组织“科技大篷车”、开办“科技超市”等,把服务做到田间地头、党员干部身边。组织党员群众“联合创业”,根据不同对象,分别采取“党员+贫困户”、“党员+富裕户+贫困户”、“党员致富圈”、“党员+基地+农户”等方式,形成以党员为核心、能力为纽带、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基地为依托的全民创业新格局。坚持全方位推动创业,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区域建支部”等模式,将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物质力量。
我们下一步将把“双创一建”活动与实施“强村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强化“创业富村”,破解村经济实力不强的难题;强化村班子建设,力求把村级班子建成由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组成的群体;强化“文明建村”,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文化中心户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民主理村”,推广民主制度,进一步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三、注重培养选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中之重的是配优建强村级党组织“领头雁”。近年来,出现了农村人才的外流,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急需高层次的农村带头人。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在立足于现有村干部培养和招引人才回村当干部的同时,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前些年,在大学生相对比较紧缺、村干部年轻人才偏少的情况下,我们实施了“自主培养”策略,采用“政府埋单、定向培养”模式,以农干校为阵地,依托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组织高考落榜生、转业退伍军人、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优秀职工、农村致富能人,进行大专学历脱产学习,学员毕业后回村服务,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村官。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呼唤高层次带头人,而大学生就业形势吃紧、择业观念渐趋实际的形势下,我们又开始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采用“公开招录、规范选配”模式,统一进行大学生村官的公开招录,在集中进行农村工作必需的知识、技能培训之后进村工作。目前,我市1585个行政村拥有大学生村官1621人,其中已有1450多人创办了致富项目,在广大农村正发挥着积极的“孵化”效应。
四、切实解决非公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性障碍难题
我市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走出了一条自主探索、逐步规范之路。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制约非公党建工作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开始出现。面对这一状况,我们积极调整思路,在总结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针对非公企业党的工作状况难掌握问题,建立“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要求非公经济组织申请注册和年检,同时要申报从业人员中的党员及党组织等状况;针对党建工作难覆盖问题,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和“党建工作志愿者服务”两项制度,广泛调动了社会力量,分别确保了职工25人以上和不足25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都能有人负责抓、有人志愿做;针对党组织活动难问题,建立“党组织活动保障”制度,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时间、阵地等方面,提出了税前列支、党费全额返还、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等一系列规定和政策倾斜措施;针对党务人才匮乏问题,建立“党务工作者规范化管理”制度,提出了岗位津贴、解聘事前报告等规定,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针对党员先进性动力不足问题,建立“党员激励”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针对党员队伍后继乏人问题,实行“党员发展”制度;针对业主在党建工作的关键地位,建立“业主教育管理”制度,从政治氛围、政策导向等方面强化了联系及表彰激励,明确了党员业主“双重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非公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非公经济组织中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率、党的工作覆盖率、职工50人以上企业有党员率、职工100人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率和市(区)、乡镇(街道)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率均达到100%。
五、适应和谐社会要求,拓宽基层民主渠道
近年来,我们主动顺应基层民主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畅通群众权利诉求和利益表达渠道。在泰兴、高港两市(区)和全市所有乡镇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建立“领导信访值班”制度,安排各级领导轮流坐班接待信访;建立“下访工作日”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建立“民情日记”制度,动员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建立“社区论坛”制度,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题,开展座谈、演讲、对话或评议;建立“民主恳谈会”制度,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干部和群众进行对话交流;建立“村情发言人”制度,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基层民主议事日”制度,通过组建村民代表民主议事会,将村里的重大事项交给村民代表议定、村干部尽不尽职由村民代表评说。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行,有效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2005年“万人评机关”活动中,群众对参评的99个机关单位满意和基本满意度达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