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论文_侯燕梅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论文_侯燕梅

(福建省南安市康复院 福建 南安 362300)

【摘要】目的:探讨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56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CL-90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对必要性活动认识为有必要者及行为自觉性为主动者比例分别为92.86%、78.57%,对照组中对必要性活动认识为有必要者及行为自觉性为主动者比例分别为46.43%、2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病;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268-02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丘脑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在情感、思维、感知、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者的行为动作是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病态心理的作用下,其还会出现攻击、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举动。恢复期是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中配合一定的护理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个小组。观察组患者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40.8±2.6)岁,首次发病22例,复发6例;对照组患者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3±2.5)岁,首次发病21例,复发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训练生活技能 指导和督促患者自主完成洗漱、整理床铺、打扫房间卫生等活动,强化生活技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床铺整理赛,由医生、护士担任评委,正确评价患者的生活技能水平。通过竞赛活动,可以使患者体验劳动的乐趣,提高其主动性,这对疾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文体娱乐训练 文体娱乐活动可以使患者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放松身心,提高生活情趣。在举行活动时,为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可以根据患者个人爱好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球类比赛、音乐、棋牌等[1],选择具有竞技性和学习性的活动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患者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其更好的表达自身情绪,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锻炼身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社会交往训练 患者往往会因为与社会生活的脱离而出现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的情况,面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平等对待患者,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鼓励患者之间进行自由交往,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工休委员会,休养员选出委员、组长来担任监督工作,制定契合患者身心的活动计划,并在每月开展一次工休会,选出表现优秀的休养员,可以在精神鼓励之外,发放笑脸勋章,树立榜样,鼓励患者间相互学习。

1.2.4职业技能训练 部分精神病患者会有攻击他人的行为,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应当培养其责任心、纪律意识、法律意识等,使其能够服从于领导的安排,根据自身职责展开对应的工作。护理人员可以将职业技能训练放到日常的劳动中,让患者在劳动中掌握职业技能素养,为出院后正常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1.3 观察指标

对比康复护理前后,患者对必要性活动的认识程度及行为自觉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评价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恐惧、偏执、焦虑、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8项内容,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为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均使用SPSS 19.0软件来计算,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CL-90评分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恐惧、偏执、焦虑、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评分分别为(1.38±0.53)、(1.52±0.41)、(1.24±0.38)、(1.49±0.56)、(1.35±0.26)、(1.68±0.47)、(1.33±0.37)、(1.36±0.30);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患者的恐惧、偏执、焦虑、敌对、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评分分别为(1.79±0.59)、(1.88±0.51)、(1.66±0.43)、(1.79±0.60)、(1.77±0.38)、(1.94±0.58)、(1.84±0.50)、(1.54±0.41)。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CL-90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必要性活动认识及行为自觉性

观察组中,对必要性活动认识为有必要者26例(92.86%),没必要者2例(7.14%),行为自觉性为主动者22例(78.57%),被动者6例(21.43%);对照组中,对必要性活动认识为有必要者13例(46.43%),没必要者15例(53.57%),行为自觉性为主动者8例(28.57%),被动者20例(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康复精神病患者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由于对自身疾病及对出院后生活和工作的担忧,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将护理工作重点放到康复训练上,充分尊重和爱护患者,根据患者的性格及职业特点恰当称呼,交谈时态度诚恳,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心,以此来消除不良情绪[3]。要结合患者的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分析患者的特长和优势,使其提高信心,避免对出院后生活的过度担忧。通过举办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提高患者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在活动中锻炼各项技能,感受到交往的乐趣。总之,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减轻其症状表现,提高对必要性活动的正确认识,发展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社交技能,为其出院后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SCL-90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对必要性活动认识为有必要者及行为自觉性为主动者比例分别为92.86%、78.57%,对照组中对必要性活动认识为有必要者及行为自觉性为主动者比例分别为46.43%、2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秀珍.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151-152.

[2]耿哲.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72-73.

[3]时新芳,贺彩云,商小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护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3,09(18):74-75.

论文作者:侯燕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观察论文_侯燕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