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研究_创业论文

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大学生创业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869(2009)02-0065-07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存在多年,更多的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自主创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人力资本优势的最好体现。目前武汉市每年有近万名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其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足1%。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和成功率双低的状况,笔者通过对8家政府职能部门和23个创业案例的调研,发现创业环境的不完善和创业教育的滞后,以及大学生创业经验、资源、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并从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目前武汉大学生自主创业显现出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进入发展阶段,学生热情有所增长,市场存活率低的局面。

(一)全民创业的氛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年初,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阮成发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民创业”,吹响了武汉市全民创业号角。这一口号提出后,在社会上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仅2008年上半年,武汉就多出近4万个“小老板”。据武汉市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2008年1—6月,全市新创办私营企业10 357户,比2007年同期增长25.3%。新创办个体工商户27 292户。从日平均新增创业主体情况看,2008年上半年,武汉市平均每天有62家新企业诞生,其中私营企业57家;每天新创办个体工商户150户。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89笔,发放金额8 105万元。其中个人小额担保贷款884笔,贷款金额4 24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1倍、3.7倍。

2008年10月28日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下发《湖北省政府关于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从2008年起至2012年,湖北省力争每年扶持将近5万名城乡劳动者和回归创业人员成功创业,以此带动20万人就业。《通知》提出,扩大扶持对象,提高贷款额度,扩大担保基金的规模,扩大微利项目及贴息范围等措施。

2008年武汉市政府提出的“全民创业”作为武汉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重点工作,2008年上半年全市各区、各部门采取系列措施,落实创业政策,积极搭建创业平台,下大力推进武汉市全民创业,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1.创业基地建设加快。2008年上半年,武汉市各区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创业基地(园区)的扶持和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努力为各类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基地面积明显增加。

2.创业培训力度加大。各区、各部门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素质,使广大创业者不仅要想创业、敢创业,还要能创业、会创业。2008年上半年共培训创业人员5 154人,比2007年同期大幅增长93.5%。

3.为创业者疏通融资渠道。小额担保贷款呈现大幅增长。2008年上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余额2.08亿元,比当年初大幅增长63.9%。

4.企业成长势头较好。2008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12个;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11个;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数233个。

(二)被动型创业占大学生创业的绝大多数

1.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而在1999年,这一数字还不足85万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造成了“知识失业”现象。据武汉市人事局统计,2007年武汉地区有93 393名本科毕业生,当年就业人数69 223人,就业率74.12%;考研人数14 345人,考研率15.37%;创业人数638人,创业率0.68%。在就业的69 223名大学生中,55.32%的毕业生选择在武汉市本地就业,而武汉市每年能提供给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不足6万个,有数万名大学生无法实现就业。

2.有保障的稳定性职业仍是大学生的就业首选。此次调查显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使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就业首选是报考公务员。根据湖北省人事考试院统计,2007年湖北省行政机关公务员考录共有12 751人提交报名申请,而当年招录职位仅1 691个,录取率仅为13%,一些较好部门考录比例高达48∶1。200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达到105万人,远超过2007年的80万人,连续3年报考人数呈数10万增长。除此之外“考研”也是部分大学生的不二选择。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发布《2007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中指出,最近三年武汉地区高校考研率分别是:2007年为15.37%(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考研率达30%);2006年为15.31%;2005年为16.27%。考研率高的主要原因除了就业压力大,求职情况不理想外,还因为机关事业、大型企业的用人学历门槛越来越高。同时,大学生出国留学则保持一定热度,出国人数虽未做准确统计,但每年都显大幅增加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每年就有1 200多名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另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上半年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2 000万工人被解聘。而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范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形势增速明显放缓,面对这样的情形,毕业生选择有保障的稳定性职业,而不是在风雨飘摇中创业,自然是最佳选择。

3.大学生被动型创业者居多。2007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仅为0.68%。“创业”被许多大学生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没有更好出路的学生才去干的事,是工作不理想的情况下无奈之选。针对大学生出于就业压力而被迫进行创业活动,我们称之为被动型创业,而此类创业者占大学生创业人数的70%以上。这些匆匆进入创业大军的年轻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抱定创业的决心,没有积累足够的创业知识和心理准备,从事的多是门槛较低的竞争密集型行业。而另一部分主动型的创业人员,则是很早就树立了创业的决心,即便有很好的工作接收单位也不去,主动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从大学起就积累相关知识,作好相关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项目并筹措资金,寻找同道支持,了解创业政策等信息。此类大学生创业一般具有专业性或自己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重点大学学生中有创业意向的较少,一般院校的学生有创业意向的较多。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接受创业培训时较少(小于10%)流露出有创业的想法,有些工科学生即便拥有专利技术也只是为了增加求职时的砝码。而在一般院校中,却有近半数(大于40%)的学生准备在毕业后直接创业。他们考虑自己就读的学校差,找工作困难,待遇不高,不如创业,正所谓“穷则思变”。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率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初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却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中显示,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

下面是我们此次调查的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总数23例,失败:17例,成功:1例,初始运营阶段无法判别:5例。

行业分布:IT、信息、电子类企业占47%,商业服务业类企业34%,信息咨询类企业占9%,其他行业(包括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行业等)占10%。

创业资金:1~5万元占69%,5~10万元占25%,10万元以上占6%。

创业资金来源:大学生自筹及家庭资助占87%,贷款或基金占13%。

企业运营时间:半年以内失败占61%,半年到一年占9%,一年以上占8%,尚处于初始运营阶段占22%。

二、武汉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率较高的原因分析

我们应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原因:

(一)从外因看,大学生创业面临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和创业教育滞后两方面的问题

1.创业环境有薄弱环节和亟待完善之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饬有序的创业环境。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完善。

目前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已涉及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扶持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充分鼓励和扶持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在税收、银行贷款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见表2)。这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出台后,可以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业良好环境。但是由于具体操作细则近期才制定出来,使得提出多年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因执行部门无法可依而难以落实。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瓶颈最主要还是创业资金。在调查的23个案例中87%的创业者创业资金的来源是依靠父母或亲友支持解决,仅有13%的创业者享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对于目前武汉市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的相关政策扶持(见表3),大学生普遍反映,知晓创业基金和贷款,但是申请手续复杂、周期长、门槛高、不好贷。特别是有些部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意识淡薄,作风不实。一些工作人员办事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只讲程序,不讲效率。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一口回绝,不作过多的解释,也不帮助大学生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做“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尤其是创办餐饮、咨询等传统行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才进行创业的。

2.创业教育滞后。武汉地区虽然在2002年就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各大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从整体上不成系列,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其纳入到大学教学安排中,尚未形成制度化的课程安排体系。大多开设的是《求职技巧与职业发展》等课程,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即使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基础》核心创业课程,但是限于师资、教学场地,难以全面推广。如华中科技大学开设该课程时,在全校筛选本科学生,每班限制人数35人。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任何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课程。就业者和创业者需要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方法、技能,零散的创业课程难以满足需求。同时,创业教育师资欠缺。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口和教学口。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还有部分老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

(二)从内因看,大学生创业面临缺乏经验、缺乏资源、缺乏技能三大不足

1.社会经验欠缺,市场预期不足。被动型创业的大学生,刚出校门就成了“自我雇佣”的小老板,没有社会阅历,没有经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和评估,仅凭着一腔热情或一股冲劲开始了创业。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这使得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些都降低了他们开发产品的命中率,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如2006年武汉首届青年创业大赛的冠军周云南团队开发的“和谐文语通”——一个让聋哑人也能正常使用手机的软件。该项目曾参加2006年度央视“赢在中国”比赛,并进入36强。参赛夺冠后获得大赛主办方提供的创业基金3万元,并有手机厂家出资开发“聋哑人手机”,但是产品投放市场后因消费群体数量太少而慢慢退出市场。一个优秀的创意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周云南的初次创业也以失败告终。此外,社会经验不足也使得许多大学生对于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所知甚少。他们常常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

2.可整合利用的资源有限,企业可持续发展性差。有些大学生企业在创办的初期尚能良性运转,但由于企业发展资金不足,一旦资金链断裂,便束手无策。融资方式除了向银行贷款和亲友借款外,没有其他的渠道。都是从校园出来的大学生,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极其有限,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银行贷款也十分困难。即使有些项目可以从风险投资公司或银行那里寻求到资金支持,也会面临十分苛刻的投资标准:有些要求在企业中占有较大的股份。这一点往往限制了大学生能力的发挥。一旦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风险投资公司所承诺的二期投资就不再兑现,使得企业由于缺乏后继资金而彻底垮掉。大学生面对创业过程中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只能孤军奋战自行解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低,可持续发展性差。

在我们调查的23个案例中,唯一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小周,就是因为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多方支持才得以成为成功创业的典型代表。小周从事的是家族事业,其父母是武汉市较早从事镀锌管生产和销售的行业领军人物,公司创办多年,从原材料的进货到各种型号、类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及国内外销售都有一套专业完整的运营模式。作为家族唯一继承人,小周从小就做好当接班人的准备,大学学习的也是相关专业,毕业后毫无争议的进入父母公司做了市场部的经理。因为英语突出、专业过硬,很快就把家族业务发展到了东南亚一带,现在已在孟加拉建设新厂,并全权负责海外业务。小周创业的成功不仅因为个人能力全面,更与他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密不可分,让他创业没有后顾之忧。

3.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创业团队综合素质较弱。首先,大学生许多创意缺乏技术支持,很难做出实际产品,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有些形成的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在市场上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缺乏各类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以及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知识,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大都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其成员里有时还有名校的MBA,但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薄弱。一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不够。在这些学生公司中,成员多是很要好的朋友,这虽然有助于团结,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管理力度不大。虽然团队的管理人员学历很高,但大多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属于“纸上谈兵”,在短时间内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武汉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全民创业应该以大学生创业为核心。全社会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全民创业的重点,应该制定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

(一)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我国目前的创业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抓紧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加强创业环境建设和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1.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贷款手续,降低申请门槛。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上半年武汉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余额高达2.08亿元,一方面贷款发放不畅,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反映贷不到款。目前,可从四个具体方面入手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联合企业或有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企业冠名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审批,全权发放免息贷款,政府不再单设申请门槛,针对企业每年发放的金额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减税和表彰;政府可联合高校和企业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非武汉市户口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并在对高校每年的考核中,增加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指标评审;政府还应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简化办事程序,只要是取得评估成功的项目,便可凭权威机构的有效证明到任何金融机构或组织申请贷款;鼓励有条件的创业企业面向市场融资,合法吸纳民间的闲散资金。多管齐下,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

2.加强政府服务意识,形成支持创业的氛围。有关部门在创业者办理有关手续时,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对于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创业者要耐心解答,并提供解决方案,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以利于下次申请成功。要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政府应和学校联手,将创业指导、创业支持和创业保护等一条龙服务贯穿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3.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提供社会舆论导向。通过多方位广泛的宣传,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灯箱广告等方式,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政策内容,使政策产生效应。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力量,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创业咨询服务。多举办创业大赛和创业培训班,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和创业实践的机会。同时提醒创业者创业的风险,不过分渲染大学生创业成功,避免成功者的心态发生变化,也避免给未创业的大学生形成大学生创业容易成功的不正确暗示,使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错误地走上创业之路;另一方面也不过分渲染大学生创业失败,不能让失败的大学生悲观失望,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造成大学生创业难以成功的印象,使有意创业、有条件创业的大学生放弃创业。

4.营造创业文化。努力营造创业文化,引导人们形成有助于创业的投资理念,鼓励人们将多余资金用于投资兴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把创业当作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的方法;引导人们养成新的生活方式,乐于在日常生活中将新观念、新机遇转化为现实。

5.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初期可能会面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的短期情况,父母不要抱怨、指责,而要更加关心他们,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往往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成效。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大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二)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1.从小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比如日本就是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2005年英国政府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要求所有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普及也推动了美国强劲的创业势头和经济发展。德国在1999年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的口号,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把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明显过晚。

2.创业教育需进行改革创新。武汉市的创业教育于2002年在武汉大学正式拉开帷幕,经过6年的探索和发展,现在已形成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如武汉大学积极推进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创教育”,华中科技大学构筑起“铺路石—助推器—炼金坊”于一身的三级创业教育体系,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每年都举行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激励学生科技创新。每所高校团委都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

然而,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除了开展创业教育外,还应尽快转变就业观念,从过去的被动性就业教育转变到开拓性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变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被动局面。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共识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高校可从课程授课、开展实践、评估辅导三个阶段进行创业教育:

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开发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并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授课。主要针对近几年大学生创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当地政府现行的创业优惠政策、大学生的创业选择、融资途径及创业实务知识等内容,开发一套专业的创业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的能力,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传授创业经验,分享创业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以亲身经历解决大学创业者常思考的问题。

其次,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大赛或组织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成功创业平台。一方面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实践,在校园中形成创业氛围,也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锻炼自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把大赛中比较优秀的计划付诸实际。

最后,学校应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企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在具体操作上,对于主动型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在其进校初期进行创业评估,了解创业意向,协助其选修与创业相关的学科,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会计、法律等,并且计入学分。根据学生提供的完整创业计划书对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有成功创业可能的,安排个性化辅导教师进行辅导、咨询和跟踪扶持。包括:联系创业贷款、基金或风险投资机构,解决资金问题;联系相关专业技术公司,安排创业学生实习,提供技术支持,了解行业动态,积累经验;在学校中征集创业伙伴,合理组成创业团队;协助开业选址、办证等一系列手续,真正做到“扶上马并送一程”。帮助大学生将设想转化为现实。

对于被动型创业的学生,在肯定其创业精神的同时,要分析创业风险,尽量让其遵循“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模式,先到未来可能要创业的行业或相关行业就业,积累专业经验与人际交往能力,等有一定经验之后再行创业。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必须迎合市场需要,不能迫于就业压力想啥做啥,有啥卖啥,而应该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再做什么、卖什么。减小创业风险,积累经验,从小规模做起,不可盲目投入,好高骛远。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1.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创业者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积极进取,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才能。他们看待成功与失败比较客观,能更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有利于创业的成功。

2.大学生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创业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大致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力、创新等,包括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再者,创业者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大学生创业作为一个在我国仅存在几年的事物,更需要我们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以关注,给予支持,从而使创业真正成为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坦途。

标签:;  ;  ;  ;  ;  ;  ;  ;  ;  ;  

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