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粤剧在北美的传播: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调查_粤剧论文

现代粤剧在北美的传播: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调查_粤剧论文

近现代粤剧在北美地区的传播历程——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旧金山论文,粤剧论文,北美论文,近现代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粤剧自19世纪中叶传入美国之后,一直深受粤籍华侨华人的喜爱,历经百年而不衰,绵延生息,历久弥旺。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粤剧的演出已遍布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洲国家。其中,经济发达、华侨众多的美国自然成为粤剧在北美的演出中心。由于长期远离国土,加上受当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粤剧在海外渐成逾淮之橘,与国内的本土粤剧渐行渐远,在演出剧目、演唱风格、舞台风尚以及观众喜好等方面差异明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格。近现代粤剧在北美的传播与接受,是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足珍贵。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海外有两个演出中心,一个是东南亚,另一个便是美洲,包括北美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以及南美的秘鲁等地。其中,粤剧在美洲的演出以旧金山为大本营。1852年10月16日,美国《阿尔塔加利福尼亚日报》登载消息称,“鸿福堂”将于1852年10月18日在旧金山三桑街的美国剧院首演。这个已知最早登陆美洲的粤剧戏班,共有艺人123人,首场演出的剧目有《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和《关公送嫂》等。国外人不感兴趣,谓由戏院发出“刺耳骇人之嘈音,宛似鸡啼喔喔,加以一群小童重力击鼓之声”。[1]P121852年12月,“鸿福堂”开演于旧金山一座亭楼式中国剧院,每周演出七天,昼夜不停。1853年3月,该班又抵达纽约、新泽西等美国东部城市作巡回演出,历时长达5个多月。1856年,又有一班粤伶及乐工加起来仅30名的小班赴加州卡拉维拉斯开演。当地没有剧场,搭架大帐幕为剧场,观众尽是中西矿工,非常热闹。随后,该班又应当地各矿场及华埠之请,到各地作巡回演出。

       粤剧是随着粤籍淘金者的足迹来到北美大地的,“早在美国淘金热的日子里,粤剧便已在金矿营地为华工演出……中国侨民,无论是在美国发生大批失业而成为替罪羊,还是成为美国排外法案的靶子的时候,中国歌剧(粤剧)都是美国华侨的一种精神力量”。[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批中国劳工奔赴美国淘金。“1848年和1849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中,有少数几个华侨……他们采到了黄金,把这个消息迅速传回家乡,有人甚至把采到的金屑带回家乡去。家乡的人们当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亲眼看到了光灿灿的金子,亲耳听到黄金财富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想到那黄金之国去碰碰运气。于是,一股前往美国淘金的热潮迅速掀起,席卷了整个珠江三角洲。”[3]P43

       19世纪中叶移民美国的华侨中,人数最多的便是广府民系的珠江三角洲,尤以新会、开平、台山、恩平等四邑人最为众多。美国华侨的居留地中,以加州人数为最多。据统计,1870年旅美华侨人数为63199人,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为49277人,占总人数的77%。[4]P194“在加州寻金热过后的30年中,约有25万中国人来到加州,故19世纪70年代以前,早期的美国华人历史,几乎全部集中在以加州为主的西部。”[5]P56-60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州旧金山华侨社区有“小广东”和“小中国”之称,最早的唐人街就出现在这里。他们群集而居,保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切风俗习惯。“在所有华人中,广东人具有最强烈的宗族和血缘关系……他们的意识是建立在宗族和地域关系基础上的。”[6]P86他们的日常生活,都一如既往保持广东民间生活习俗,说的是广东白话,表演的是广府大戏,用锣鼓吹打乐办理喜庆丧事奏,死后也要落叶归根,将遗骸运回家乡永久安葬。

       据史料记载,1852年淘金热高潮时,在旧金山华埠格林街附近的都板街已有一间戏院,戏台设备及服饰道具都由中国运来。戏院的设立为粤剧来美演出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演出基地。从此赴美演出的粤剧戏班便再也没有中断过,仅在1871至1875年间,就有贺高升、尧天乐、顺丰年、普尧天、普祯祥、翠山玉、贺费龙、昆山玉、翠山风、寿山风、普丰年等11个戏班,组织庞大,阵容雄厚。在1883年之前,在旧金山的积臣街已建有戏院四间。至今仍保留有一张演出图,隐约可以看出当时的演戏情景。该演出图中,有十个人物,一人坐着,九人站着,没有标明剧名、人物、演员名字,但图中写着“一八八三年在旧金山积臣街戏院之粤剧表演”等字样。[7]P248-249

       据香港知名艺人金山和回忆,1894年前后,他与著名老倌周瑜利(小武)、蛇王苏(花旦)等应邀到旧金山演戏一年余,“戏班中人全被接待到一个旧货仓安顿,这家货仓后来也就是他们演出的所在。和叔记得粤班被聘到旧金山演出的代价并不高,但当地所售戏票异常昂贵,后来才知道这是猪仔头刮龙手段之一。猪仔头知道卖命工作的华工久吊戏瘾,所以远道聘请粤班前来。结果,华工终年操作的血汗金钱,又被刮入猪仔头袋中。”[8]P308这是19世纪中后叶粤剧在美国的演出情形。

       20世纪初,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粤剧在美国的演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适应侨胞业余工暇娱乐之需,自民初开始,大型的正规戏院开始兴建。1912年,在坚尼街建成了上海戏院、丽禅戏院和民国安戏院三间大型戏院。在都板街有远东戏院,他们专演粤剧大戏,观众甚为踊跃,尤以周末和假期为甚。“每来复,唐人埠街衢为塞,盖工人休假,皆来集也,余日则颇冷淡。”[9]P1931918年,国民党人为适应革命宣传的需要,曾组织了一个粤剧票房组织“晨钟剧社”,不时进行公演。20世纪20年代初,在旧金山建起了两个很有影响的大戏院:其一为“大舞台戏院”,为清末保皇党(后改称宪政党)人经营,班主是当时旧金山宪政党主席陈敦朴;另一间为“大中华戏院”,由国民党人主办。两家由于政治分野,势不两立,影响到在该戏院演出的艺人也不敢互相往来。在纽约,也有两个互相对垒的戏院:一是宪政党人经营的“人寿年戏院”;另一间是国民党人开办的“保平安戏院”。宪政党人在洛杉矶也拥有一个戏院。此外,美国的波士顿、加拿大的温哥华也各有一个戏院。

       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院便可组织班底常年演出。与在东南亚各国演出的粤剧戏班有相对稳定的班名不同,在美国的粤剧戏院通常实行的是“班底制”,即除了少数著名戏班有自己的班名外,大多数戏班没有固定的班名,只称“最新男女班”或“某某戏院男女班”。这也构成了美国粤剧演出的一个特点。据当年曾在美国演出过的粤剧艺人苏州女回忆:

       当地粤剧戏班长期有班底人员,班内不断有人离开和加入。戏班多没有班名,只写“××戏院由×××最新男女演员(或××著名演员)领衔演出”,以突出戏院和演员的名字。为了招徕观众,大街上到处张贴着印有演员照片的广告。赴美演出的艺人,基本上是订一年的合同,期满去留自定。如有新演员,戏院就更兴旺,演十几场就可获全年的收入。[10]P259

       戏院这样做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按惯例,订聘艺人往金山演戏,一般条件是来往旅费由聘用的戏院负担,聘用期一般是三年,聘用期内的膳宿也由聘用的戏院供应。20世纪初,从中国大陆坐船前往美国,每人至少需要50至100美元不等,而粤剧戏班人数众多,动辄上百人,若聘用整个戏班前往美国演出,仅旅费一项就得花费上万美元,这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戏院来说,显然是不合算的。

       故上述戏院在广州、香港两地都雇有专门负责为戏院“订人”(物色名角)的代理人。如美国旧金山大中华戏院派驻广州联络处的负责人为马傅儒,大舞台戏院派驻香港的代理人为香港谦益隆金山庄经理陈雨田,驻粤经理为何勉卿,何曾担任前大罗天及国风剧团的坐舱(经理),故对戏行业务颇为熟悉,马师曾赴美演剧,即其所介绍。纽约的戏院多由一个原在粤剧班当乐师的三手信代为订人;旧金山的戏院则多由一个名叫周泽的水客及其助手马后田、董卓森(原在戏班中饰大花面)及其拍档林信负责搭线订人。[11]P173

       正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初期应邀赴美的艺人,以次等角色居多,名角很少。即以靓荣、金山炳、周瑜利三人而论,也是回国后才成名的。靓荣初从美国回来时,入何浩泉做班主的汉同春班,年薪仅500元,次年参加广州大绅张九经营的汉天乐班,年薪才增至1500元。以后再逐步升至过万年薪,并获得“武生王”的称号。金山炳回国后,参加西关豪绅邓瓜经营的荣顺公司的戏班,以演《季札挂剑》成名。周瑜利亦在回国后,搭入何萼楼的宝昌公司的戏班,演出《山东响马》才声名鹊起的。

       民国以后,国内戏行日益不景,才有一些大老倌(粤俗对班中名角的称呼)应聘赴旧金山演出。自此以后,粤剧界的人,就以能接到旧金山的订聘为荣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美国纽约、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檀香山、西雅图,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等华人较多的城市演出的粤剧艺人大增,当时在省港澳著名的红伶,如桂名扬、文华妹夫妇,新少华、卫仲国、金丝猫、李雪芳、赵兰芳、谭秉镛、豆皮元、谭玉兰、白驹荣、半日安、叶弗弱、黄新雪梅、肖丽章、黄鹤声、白玉堂、李海泉、关影怜、黄侠魂、梁少平、陆云飞、黄超武、麦炳荣、凤凰女、关德兴、雪影红、李冰心、区楚翘、苏州丽、马师曾、李松坡、陈锦棠、石燕子、和非凡、冲天凤、飞天英、徐人心、曾三多、小昆仑、倩影侬、靓少英、靓少佳、靓次伯、新珠、靓少芳、梁碧玉、邓碧云、崔碧莲、何芙莲、自由钟、吴君丽、黄金龙、谢福培、李香兰、秦小梨、陈艳侬、苏少棠、罗剑郎、潘赞声、李香琴等,都曾先后组班在美、加巡回演出。不仅上演的剧目丰富多彩,而且大量运用西洋乐器伴奏,大大丰富了粤剧的伴奏音乐。特别是马师曾还专程参观访问好莱坞电影城,为粤剧舞台灯光、美术布景的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地拓展了观众的艺术视野,也使粤剧在美、加形成一个兴旺繁荣的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美国旧金山同盟会会长、广东台山县人李是男,为了完成孙中山提出的筹集革命经费的艰巨任务,在旧金山组织“新舞台”粤剧团,自己粉墨登场,充任小生,演出《唤国魂》等一批具有反清革命思想的新剧,一方面宣传群众,另一方面“以筹备革命军饷为目的”,剧员有李是男、许弁生等,他们的演出“大受华侨士女欢迎”。[12]P234

       1922年,“最新著名男女班”在旧金山大舞台演出,演员有女花旦牡丹苏、谭兰卿等,演出了朱次伯的首本戏《夜吊白芙蓉》等剧目。与此同时,在旧金山还有人寿年、乐万年两个戏班。1923年,这两个戏班曾在布律威街的弯月戏院联合演出,剧目有《水浸金山》《仕林祭塔》等。在大中华戏院,则有苏州丽、新靓就、卫少芳等领衔主演的男女班演出,剧目有《原来我误卿》等。

       1924年,有“生关公”之誉的新珠受美国华侨邀请,前赴美国演出。先是在纽约一带演出,其后,又赴旧金山连演两年,因为十分受观众欢迎,新珠的年薪由9000元增加到12000元。也就是在旧金山,新珠遇见了他的师兄弟寸度廉,并由他介绍与在美演出的西洋女认识并结成伉俪。“在美国期间,新珠先后与蛇仔秋、白驹荣、子喉七、小丁香、黄小凤、伦有为等合作过,并灌了不少唱片。当时主要是在各地唐人街演出,竟然有许多外国人慕名前来看戏,十分赞赏新珠的艺术,拍了不少剧照送给他留念。”[13]P251-252

       1925年秋,粤剧著名小生演员白驹荣等应旧金山大中华戏院邀请,到美国演出。白驹荣在美国上演的剧目多为他在人寿年时的首本戏,如《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再生缘》等。但由于当地演员习惯于演提纲戏,随意“爆肚”,不用记曲词,台风极为马虎,“每晚上演的戏,完全没有剧本,尽是一些‘提纲戏’。演出前只用一张纸开列各场的角色和演员姓名,至于戏的内容情节,则由开戏人员在舞台口述,而演员上演时则完全是从心所欲,信口开河,乱唱乱讲,牛头不对马嘴”。[14]P214-215因而白驹荣刚到时几乎无法和他们配戏演出。即使和他们同台演出提纲戏也有不少困难,他们所演的提纲戏和广州以前的提纲戏也有很大的差别。广州戏班演提纲戏,演员在台上和对手表演,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排场、曲牌上下句的韵脚和平仄去唱,使对手接唱有韵脚可依。而当地的提纲戏连这些简单的规矩也没有,很难与他们配合得上。为了改变当地戏班这种落后状况,白驹荣等人花了很大功夫,教会他们懂得演提纲戏的规矩和方法。“然后才逐步上演他们带去的首本戏,这些著名的首本戏在旧金山舞台出现,不但改变了当地粤剧舞台的面貌,而且被观众热烈欢迎,轰动了整个旧金山。”[15]P9

       同一时期,在旧金山两大戏院演出的粤剧艺人还有很多。在大中华戏院演出的粤剧艺人有卫仲觉、金丝猫、貔貅苏、正见西、靓少英、鬼马元、林丽卿等,上演剧目有《泣荆花》《花心箭》《崔子弑齐君》《还我山河》《爱国儿女》等。在大舞台戏院演出的粤剧艺人有牡丹苏、谭兰卿、李雪芳、李雪菲、关影怜、豆皮元以及小昆仑、倩影侬夫妇等,演出剧目有《佳偶误逃》《泪洒双星》《红蝴蝶》《老状棍》《沙基惨案》等。

       为了提高票房收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旧金山等地的戏院老板总是不按期履行合约,而是想方设法让应聘赴美的粤剧演员中途“休息”,或赴别处“巡演”,以拖延时间。粤剧著名花旦李雪芳于1927年3月应大舞台之邀赴美演出,合约上订明为一年,但在旧金山演出仅40天,便被班主强令休息,以后又断断续续地被派往纽约、波士顿、墨西哥的墨士加利等地演出,最后还是在捱足三年后,才演满一年的合约。另一粤剧名丑豆皮元于1927年11月间,应旧金山大舞台之聘赴美演出,定期为一年,但实际上直到1929年才演毕回国。期间,还被班主交换到纽约、西雅图、洛杉矶等几个美国境内的城市演出,后来还被派往墨士加利演出三个月。

       20世纪30年代初,从广州和香港应邀赴美演出的粤剧艺人有增无减。在大中华戏院演出的有新靓就、靓昭仔、桂名扬、洋素馨、卫少芳、陈醒汉、牡丹苏、冯镜华、靓少佳、靓次伯、胡铁铮等,演出剧目有《爱情非罪》《千里携婵》《井底珠》《义仆》《谜宫》等;在大舞台戏院演出的粤剧演员有高佬佳(大花面)、靓东全、马师曾、半日安、上海妹、谭玉兰、蟾宫女、郑诙魁等,演出《沙三少》《佳偶兵戎》等剧目。两个舞台各自罗致一批名伶互相竞争,将粤剧的演出推向高潮。

       1930年2月,著名小武桂名扬赴美演出,以年薪美金5900元受聘于旧金山的大中华戏院,期间与在此充任艳旦的文华妹相识相爱,1932年春二人回国后即喜结连理。桂名扬在旧金山的演出,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许,尤其是他所扮演的赵子龙,唱做俱佳,威武动人。因此,纽约方面又来函聘。结果,那里的安良堂因为我演的赵子龙十分好,便赠了一个十四两重的金牌。这,实在开了粤剧界的男伶在金山获奖金牌的最先纪录(向例只有女优在金山才能得奖金牌)。[16]P9同期,马师曾首徒半日安与陈醒汉、冯镜华等也“同栖于大中华戏院……连演《呆佬拜寿》等剧,博得观众好彩不少”。[17]后与桂名扬一同回国。

       1931年春,马师曾应旧金山大舞台之聘,到美国演出,与他同行的有编剧卢有容、乐师黄不灭,演员有半日安、上海妹、蟾宫女、谭玉兰等。他为实现宣传祖国文化的抱负,编印《千里壮游集》数千册带去美国分送观众。集中收有马师曾的论著《我游美演剧之宗旨》《我的新剧谈》《戏剧与社会关系之重要》《我之希望中美亲善谈》等篇。刚过而立之年的马师曾,虽已历尽沧桑,但青年时代的天真稚气还未消失,他想此行即使不能捞个“马博士”,也可以誉满美洲,名利双收。未曾想,马师曾一上岸即被关入移民局,有人指控他携带几千本政治宣传品,幸亏得到当地华侨及大舞台戏院经理陈敦朴的担保,才获释放。

       马师曾在美期间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他在大罗天班时所演的一些名剧,如《赵子龙》《佳偶兵戎》《呆佬拜寿》《贼王子》《沙三少》、《红玫瑰》《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在美期间,马师曾曾自编一出滑稽剧《几乎错被》,“此剧在金山开演,最受当地侨胞之欢迎,故马视此剧为其在美所演数十套剧中最得意之作。”[18]P8马师曾赴美演戏,年薪虽然定得很高(与戏院三七分成),但班主陈敦朴为保持票房收入和马的号召力,经常强令他“休息”,一年的合约,马师曾竟演了两年之久。“马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欠下班方债项累累。结果,还是由香港太平戏院和普庆戏院的大东家袁杏翘汇了八万元港币到美国,才把马‘赎’回香港,在太平戏院演出。”[11]P186

       1936年夏,原胜寿年班的台柱靓少佳,应美国旧金山大中华戏院的邀请,前往美国演出。与他同行的还有靓次伯、赵兰芳、胡铁铮、卫翠影、梁鹤龄、陈少伯、何芙莲、紫葡萄、猩猩仔等,编剧为报人任护花。演出剧目有《龙虎渡姜公》《粉碎姑苏台》《冤气皇帝》《青海凤阳花》《孤鸾惊虎泪》等。同一时期在美演出的粤剧演员还有二度赴美的著名小武新靓就。他在20年代中叶曾隶大罗天班,声誉甚佳,博得好评,并由此而一举成名。大罗天班解体后,新靓就旋走越南,继过美洲,尝走埠生活,曾于1933年应美国华侨所组织的大观影片公司邀请,拍摄《歌侣情潮》一剧,与蝴蝶分别担任剧中男女主角,颇博好评。他在美期间组织了大光明剧团,以“生武松”闻名旧金山,他还开面饰《华容道》一剧中的关云长,由于他演技精湛,获得当地人士授予的金牌奖。他还与西丽霞、崔碧莲等人在大中华戏院演出《张丽华》《凶手与皇后》《血淹情关》等新编剧目。[19]P42

       在檀香山建有一个名为“大观园”的戏院,班主为当地的华侨商人邓梦生。大观园戏院建成后,即托人回国内定了一班女伶,在大观园开演,同时也就用大观园为班名,女伶中以卢雪鸿为小生,黄绛华为花旦,苏金仔为小武,北飞鸣为丑生,纯属半班性质。但该班由于经营不善,开演仅一个月,“即现不佳景象,及后更越来越糟,搅到不可收拾。班中经济,拮据异常,最惨者,连欠五月关期,亦未有清发,弄到一班老倌,衣食两个字,都几乎要发生问题。”[20]P33

       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为美、加粤剧演出的鼎盛时期,赴美伶人多、名角多,演出剧目丰富多彩,戏院生意兴隆,演员的收入也不菲,稍有名气的演员在美国的年薪都在国币万元以上,著名艺人如李雪芳、马师曾等,更达到了十万以上。

       受世界性经济萧条、太平洋战争及美国对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抗日战争爆发到1940年代末,粤剧在美洲的演出处于萧条和沉寂状态。

       早在1935年之前,受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影响,粤剧在美国的演出已呈疲软之状,据《伶星》载:

       年来班业大闹不景,非独内地为然,即外埠南洋群岛与金山一带,亦莫不如是。金山本属大埠,十年前,生意鼎盛,故粤剧场所,乃有大舞台,与大中华戏院两所。历年开演,营业状况甚佳。只以年来埠中各行冷淡,华侨失业者日众,直接间接,都予娱乐场所以甚大之打击。大舞台方面,因感营业锐跌,戏院几濒于破产。[21]P4

       曾经辉煌十余年的大舞台戏院,在百业凋敝,经济萧条,华侨失业的困境下,迅速走向冷落、萧条,竟至于濒临破产。戏院为维持营业,避免更大的亏损,遂将包袱丢给该院艺人,由他们自负盈亏,组织兄弟班。但这种方式也很难维持长久,粤剧的衰落已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经是粤剧大本营的大舞台因生意不景,时演时辍。大中华戏院营业也未见好景,以致出现了一头热的现象,即粤剧艺人济济于美洲一地,而观众方面则反应冷淡。正如旧金山大舞台在其所刊登的启事中所说的:“惟近因全球世情冷淡,戏业受其影响,以故本公司濒临破产,势难持久。”[21]P4粤剧女艺人苏州女自1933年应邀赴美,前往旧金山大中华戏院演出,直到1939年底才和一些艺人匆匆回国,在美演出达六年之久。据她回忆,30年代末,在旧金山大中华戏院演出的粤剧演员主要有陈醒汉、苏州女、孙仲文、文华妹、关影怜、卫少芳、细杞、小非非、新靓就、伍冉明、黄新雪梅等。小非非最拿手的是玩鞭、耍双刀。黄新雪梅的首本戏是《刘金定斩四门》,演出时,扎着大靠,穿小跷鞋,从高台上跳下来开打,可见其踩跷功夫不俗。她还擅演“女打和尚”排场。新靓就最擅长武功戏,《武松打虎》是他的首本戏。“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打才能,他亲自设计在舞台左上方绑一条麻绳,像演杂技似的轻身跃上,紧握悬于高空的绳,运用惯力抛向右方,作侠士飞檐走壁的惊险动作。”[10]P259文华妹和关影怜最享盛名的是《金莲戏叔》,孙仲文的首本戏则是《酒楼戏凤》,苏州女则以擅演《仕林祭塔》《碧玉戏将军》等剧著称。

       在国内有“铁扫把”之称的小武李松坡,也于战前应邀赴旧金山大中华戏院演出,剧目有《铁丘坟》《赵子龙》《安禄山》《二龙山》等。他技艺高超,深得侨胞的喜爱,曾多次获得观众赠予的金牌、银纸牌等礼物。同一时期,关影怜、黄超武、黄鹤声、苏州丽、新珠、梁碧玉等人组织的大明星剧团,也在旧金山演出。此外,在旧金山演出的艺人还有麦炳荣、陆云飞等人。

       由于旧金山方面营业不景,一部分艺人转移到纽约等地演出,或往来于各埠之间作巡回演出。叶弗弱、黄新雪梅、李松坡、徐人心、红光光、靓荣、王醒伯等人组织的新中华剧团,在纽约的新中华戏院演出《十万童尸》,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屠杀无辜百姓的暴行。原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演出的艺人,也逐渐转移到美国纽约等地演出。区楚翘等艺人组织的新景象剧团则在檀香山演出,居留该地的老艺人肖丽章也应邀客串演出。

       粤剧著名武生新珠,在香港沦陷前应邀第二次去美国,“在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先后和李松坡、徐人心、叶弗弱、黄新雪梅等合作演出,还和花旦周坤玲合演《关公送嫂》和《关公月下释貂婵》,并拍摄成电影,可见当时他在美国影响甚大”。[22]P36新珠在美国演出长达5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回归祖国。

       与新珠等人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桂名扬、文华妹、梁碧玉、区楚翘、牡丹苏等艺人,他们被困美国,直到抗战胜利后第三年才返回祖国。1948年10月份出版的《伶星》载:“桂名扬既无法归国,便把所有戏服暂留金门,彼与文华妹乃再返纽约,因为纽约一切人事熟悉,且又有一班新中华剧团在此开演,金门的大舞台则早已停演了……九月卅日,梁碧玉在纽约答谢南县梓里赐赏金牌,演其首本名剧《虎帐英雌》于新中国戏院。”

       由于美国政府对外国人的居留期限有规定,即:“艺人在当地居留满三年,即须离境,如果不回国,也须到美洲其他国家走一次,否则,其按金就会被没收。”[11]P183这就促使艺人选择与美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如加拿大、墨西哥及古巴等,作为“中转站”,在这些国家作巡回演出。如此一来,也就带动了这些周边国家的粤剧演出在一段时期内也较兴盛,其中又以加拿大为美国之外粤剧的第二根据地。

       加拿大圣文森特山大学的奥尔尼博士根据其掌握的史料认为,加拿大早在1870年就有粤剧演出,当时有一个由8人组成的VON SOO FONG粤剧戏班,和21人组成的黄龙剧团在加拿大演出。[24]P365由于加拿大的华侨多为广府人氏,并聚居在温哥华、多伦多、满地可等大都市,故时有粤剧(广府大戏)上演。尤其是温哥华,可以说是加拿大粤剧演出的中心。在该地,有一个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粤剧戏班——“振华声剧团”,该班经常直接从中国国内聘请名伶到加拿大各地演出,且在广州八和会馆登记为一正式班。早期搭该班演出的艺人有新珠、何细杞、小非非、叶弗弱、黄新雪梅、叶弗愚、小英英、李翠屏、梁少平、梁少初、梁丽姝、谭炳镛、卢雪鸿、陈飞燕、白龙珠、白龙驹、桂名扬、文华妹、关影怜、陈醒威、陈醒章、石燕子、罗兰芳、陈斌侠、李醒帆、李觉声、婉笑梅、崔碧莲、红衣女、冯惠文、白燕子、谢家燕、梁铁锋、胡迪醒等。抗战期间,振华声曾多次为筹款劳军及救恤伤难而义演,平时赞助中西公益活动更不遗余力,故深得社会人士爱戴。及至抗战胜利,时势变迁,社员有为生活而徙居别地的,有买棹回国的,各奔前程,社务因此而停顿了一个时期。但该社一直没有解体,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还依然活跃在加拿大的粤剧曲艺界,堪称一个超级长寿班。

标签:;  ;  ;  ;  

现代粤剧在北美的传播: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调查_粤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