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调适浅探论文_刘志军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调适浅探论文_刘志军

(万源市城南初级中学 万源 636350)

【摘 要】:所谓心理调适是指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倾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和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调整个人心理活动,也包括帮助别人调整心理状态。近几年来,中考增加了体育测试项目并计入中总分,作为高中阶段选拨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学校老师和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大增。但学生心理调适问题却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难题和挑战。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调适 必要性 表现及对策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体育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健康心理调适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健康心理是指个体在各类环境(顺境、逆境等)下能保护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发挥潜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探究,并针对学生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据教育部近年来对初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在校初中生患心理疾病率将近21%,而且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比例正呈现上升趋势。作为学校体艺卫主任和体育教师两重身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调适责无旁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近几年先后两次对本校初一起始年级200名学生进行抽样,通过谈话、心理测试、问卷调查、活动表现等方式得出: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缺失,心理健康指数均低于同类其他学校学生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初中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意志薄弱,害怕困难,不愿接受批评和意见,自律和自觉性差,性格偏激和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上进意识,自卑与自负心理严重,排他性强,承受挫折能力差,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种不良心理反映主要表现为精神压抑和自闷,烦躁不安,心事重重,情绪抑郁失常,焦虑悲观,自暴自弃,做事极端化,体育锻炼消极等等。因此,广泛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治疗和调节的探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调适的必要性。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医务监督、心理咨询与调适、家庭教育等途径来改善。但切不可忽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它是最直接,最自然,效果也最明显。学校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鲜明。体育活动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使练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各种心理体验。情感得到发泄,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使之趋向稳定。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负荷对练习者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这种感觉给学生带来“学会了”的愉快,“进步了”的激动,“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等等。能够极大地破坏他们的消极心理导向,使他们郁积在心理的各种消极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兴趣改变,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初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相应调适对策。

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初中学生患有心理障碍高达20%一30%。且大多数患有抑郁、恐惧、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而这些心理疾病患者大部分都是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不轻松,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失调导致。其共同特点都是性格内向、心事重重、同学交往少、胆子较小怕惹事、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新课标提出了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健康第一的新体育理念,突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障碍类型情况有针对地选择体育练习项目并指导学生学习和锻炼。针对抑郁症的学生,可选择练习参加一些技巧性集体项目。男生安排篮球、足球、乒乓球为主,女生安排集体舞、健美操、形体课为主,合理安排强度,有意识安排患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去完成,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调节好情绪;针对恐惧症的学生可选择一些惊险性项目如单杠、双杠、角力等练习强度适中,要鼓励他们勇敢、顽强,充满自信,克服胆怯心理,战胜困难,同时加强保护与帮助,激励学生完成练习;针对焦虑症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例如游戏类活动、跳绳、踢毽、拨河等,教师对他们的教学要特别耐心,言谈举止更加亲切,给他们营造轻松、恬静的氛围。采用较大强度、速度快、幅度适中的练习,让他们通过练习集中注意力,忘却紧张烦恼,引导他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患者大强度练习后心率可达160次/分左右,活动后要做足够放松练习,让学生们充分松弛。放松练习是克服焦虑症的关键一环;针对神经衰弱症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重意念的体育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持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太极拳、远足爬山等。练习时间长,动作速度不快,心率控制在120次/分左右。同时要求环境清静,空气新鲜,尽量避免噪音干扰,以降低练习者情绪的兴奋性,保持心态平衡。教师要适应新体育和大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维观念,重视心理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不偷快情绪能得到合理宣泄,减轻或消除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要加强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自造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和有效的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转移注意力,学有所得,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应激能力。鼓励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扩大生活圈子,学会与他人共处,广交益友,增加同学联系,转移不良心理反应,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

我相信,坚持体育教学项目和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的广泛开展都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体育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及活动中,作为主管行政和体育教师,要努力研讨和掌握学生心理调适的规律和有效方法,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觉和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论文作者:刘志军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调适浅探论文_刘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