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新思路探索_实训总结论文

高职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新思路探索_实训总结论文

探索高职教材开发建设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开发建设论文,新思路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G71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2)19-0042-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蓬勃发展起来。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也应当独具特点,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高职教材建设历经了两个发展阶段:在试办初期,高职教学内容主要是现行的实用技术,不需要且不可能有教材。受这种认识的影响,高职教材建设明显滞后。近两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各种版本相继出台,但是其中许多虽冠以“高职”字样,却并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讨,总结实践,形成共识,提出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路,非常必要。我校是高职试点单位,1998年起试办高职粮食加工技术专业,在高职教材改革开发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做好规划是高职教材建设的前提

高职教材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在开始抓这项工作之时,我们首先制定了《高职教材建设规划》。

针对当时尚无高职教材的情况,《规划》提出了高职教材使用和建设的总原则:政治文化课选用大专以上国家或省统编教材;专业基础课原则上选用大专以上教材;专业课和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组织力量自编体现高职特色的校内教材。专业课不能照搬普通本科教材,更不能使用中专教材,也不能光凭那些分散的技术资料实施教学。

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明确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树立高职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从而正确把握高职教材建设的原则和方向。

为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我们把教材开发重点放在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上,按照教学进程计划的先后顺序,确定了12本开发书目,分三年时间完成。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政治课、文化课规划教材的编写。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院长牵头,教务处、财会处、专业系主任参加的高职教材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在编写、讨论、审定、出版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款资助教材建设。

现在,粮食加工技术专业已完成了一个培养周期,一批教材建设成果如期完成,保证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改革是高职教材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材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不能照搬普通本科和中职教材,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体现改革精神,要有鲜明的高职特色,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试行“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内涵之一是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是借鉴加拿大CBE职教模式,按下述程序开发建立的:(1)深入粮食加工厂开展调查,摸清生产一线的岗位群分布情况;(2)分析每一岗位的职责任务;(3)分析归纳每一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4)综合得出课程项目。

开发的课程分为政治课、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四大类。实习实训课纳入课程体系是一大特色。突出了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按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程得到开发。如《粮食加工PLC控制》、《碾米厂技术测定》等都是以往本科教育和中专教育中未曾开过的。这类教材的开发是创造性的,是高职教材建设的突出成果。

(二)改革教材内容,突出两个基本点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人不是去搞科研,也不是只会简单操作,而是既能直接从事生产又能解决设备及工艺当中技术问题的技师型人才,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因此,在教材内容上必须紧紧把握两个基本点:

第一,各门基础理论课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其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学习专业课的需要,不可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系统完整。例如《粮食化学》主要介绍与粮食加工保管有关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粮食有机体各组成成分的结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酶作用下的化学变化过程;在体内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成品粮的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与粮油产成品色香味有关的化学知识。

第二,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适当阐述技术原理和依据。例如,《碾米工艺与设备》摒弃了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突出了应用技术内容。又如《粮食加工PLC控制》主要介绍操作和维护的方法,把设备说明书的内容融进教材。

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兼顾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超前性。以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国家标准为主,同时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和知识陈旧问题出现。例如制粉工艺中生产高级面粉和专用粉的技术,主要介绍目前普遍采用的中路出粉法,同时介绍更先进的正压输送技术和配粉技术。又如大米加工成品整理工序主要介绍普遍应用的擦米机和剖光机,同时又介绍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始出现的更为先进的色选技术、配米技术。这样培养的学生能力更强,眼界更宽,更具适应性。

三、开发实习实训教材是高职教材建设的重点

将实习实训课纳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习仅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未纳入课程体系,居于从属地位。无论是时数还是组织管理力度,都明显比理论教学弱。纳入课程体系后,设置了十几门实习实训课,打破了旧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实训课分三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性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另一种是与专业理论课一一对应的实习实训,学完理论课后,通过实习实训课练习实际操作,解决实践技能问题,强化动手能力训练。还有一种纯技能性课程,无须上理论课,直接进行实训。实习实训教材成为高职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特色。

我们编写了《制粉设备与操作技术》、《电工技术》等七本实习实训教材。实习实训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训目的、内容,技术要点及标准,操作规程及步骤,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等。它比实习指导书更丰富、更具体,是实习实训的蓝本,又是实习教师实施指导的依据。实习实训教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对生产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很快掌握了粮食加工厂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和操作程序方法及生产管理要求,并会排除常见故障。

实习实训教材的内容应注意与专业理论课衔接和照应,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自的侧重点。如《粮食加工PLC控制》,理论课主要讲PLC控制的一般应用和操作基础,做一些通用实验,实训课则结合制粉工艺控制程序,分步进行操作训练。实习实训课的考核需要采用特殊标准和方法,一般须有现场操作,着重检查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双师”结合是实现高职特色的保证

这里所谓“双师”是指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如高级工程师等。高职专业课教材开发必须由两者结合,共同完成。高职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操作,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的教材单靠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才最清楚。为此,我们聘请了省内粮食企业知名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教材开发。教师任主编,企业高工任主审。整个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1)邀请企业专家进学校座谈,并与教师结成对子,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2)主编教师提出编写大纲,经讨论后交企业专家审定把关;(3)教师到企业调研,搜集资料;(4)教师执笔写作,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技术专家碰面探讨;(5)编写完工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出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准确实用。避免了闭门造车,照抄照搬,改头换面等问题出现,且提高了编写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还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促进了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高职教材改革与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的尝试仅是局部的、初步的,认识是粗浅的。教育部已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在《意见》的指导下,把高职教材开发建设工作健康地进行下去。

标签:;  ;  ;  ;  

高职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新思路探索_实训总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