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股静脉入路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李国强,王登科

李国强 王登科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100)

【摘要】目的:探究双侧股经脉介入在左下肢深经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7年收治的18例左下肢深经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在与旧有同等案例均值对比中获得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结果:在全部案例中16例手术成功,形成良好经脉导丝轨道,有效比例为88.89%。术后导管溶栓时间为5.32±1.39d,最小值为3d,全部案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双侧股静脉介入对于左下肢深经脉血栓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建议后续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侧;股静脉入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89-0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四肢静脉血管疾病。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处置,患者容易由于血栓而转化为组织坏死,甚至是随着血栓移动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血管疾病。近年来,临床中多采用介入导管溶栓的方式来进行处置。此种方法由于直达病灶,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以及后续围术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导管的介入是本方案的难点之一。为此,我院在2016年引入飞利浦浦64排螺旋CT机,2017年引入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来辅助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探究我院2017年4月以来收治的18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53.42±5.98岁,最小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63岁。除5例为外伤成因外,其余病例均无明显诱因。其中男女比例为10:8。

1.2 方法

本文采用对比的方式确认双侧股静脉入路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由于医疗伦理等问题无法进行分组临床实验。本文采用2017年4月前(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未正式投入使用)的93例案例作为对照组。二者在诱因、病程、年龄、性别比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表征其临床表现与有效性,本文重点对其临床手术成功率及术中表现进行统计。同时以术后导管溶栓时长作为依据对其导管介入质量进行评价。在与前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利用SPSS为数据处理软件,对其t值及P值进行计算,保障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临床效果的比对,我们发现在应用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设备作为辅助后,双侧股静脉入路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的成功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且通过对其手术过程的监控也发现其优于传统方式,具体结果见表。

由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2017年4月之后的18例病例中,导管成功案例为16例,综合成功率为88.89%。与之前传统案例中的80.65%相比具有较高的提升比例,提升幅度为8.24个百分点。其中失败的2例病例是在反复穿刺不成功后,改由足背经脉加压推注的方式予以处理,也取得了相应的后果。

在分析成功案例的临床表现过程中我们发现,11例患者并髂静脉起始狭窄,并出现了大块血栓,在介入后依旧能够进行良好且有效的导管布局,说明应用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介入治疗能够在客观上降低手术风险,提高遵从度。

为了进一步表征其手术质量,我们对不同处置方案下的术后溶栓过程与时间进行了监控。在实验组中,其平均溶栓时间为术后5.32±1.39d,与传统方式的7.11±2.26d相比提高显著,以对照组为基底,其提高比例为25.18%。说明此种方式在手术完成质量即导管介入质量方面同样具有显著的优势。

3.讨论

静脉介入对于溶栓具有积极的效果,这一结论在多种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如张伟等在研究中对其与加压注射溶栓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认为其溶栓效果至少提高了40%,其溶栓安全性与并发症出现的比例分别提升了60%和降低了20%。这也是临床领域内在不断的寻求合理且高效的介入手段的根本原因。

而从实际的操作角度来看,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导管置入效果则是此种介入处置方式成功的关键要素。从余汁等人的实践结论来看,通过血管成像设备对其进行辅助能够有效的增加导管介入的成功率。在本文的研究中,其成功率的提升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传统导管植入的过程中由于血管穿刺损伤、探查髂骨静脉失败、无法插入等几方面常见手术临床问题比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无法插入为例,其由原来的15%左右,下降到了本文实验的11%上下。相信随着这一介入手段的不断应用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一比例仍会存在显著的下降。

除了临床便捷与安全性之外,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作为辅助手段还显著的提升了导管置入的质量。这一结论在曹树伟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虽然本文所选取的术后溶栓时间不单一决定于导管介入的质量,但是其确是重要的表征之一。

综上所述,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设备辅助的双侧股静脉入路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伟,牛希华,刘宝辉,王莉杰,娄季鹤.介入治疗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26(06):527-530.

[2]余汁,单平,楼新江,杨晓霞.多种入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分析[J].心电与循环,2017,36(02):105-107+109.

[3]曹树伟,郭喜田,王大伟,张静.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07):525-528.

论文作者:李国强,王登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  ;  ;  ;  ;  ;  ;  ;  

双侧股静脉入路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李国强,王登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