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收字释文弥补不足--以竹丝为证的“说文”_段玉裁论文

《说文》收字释义文献用例补缺——以简帛文献证《说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说文论文,释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442(2002)03-0031-06

《说文》中所收字、词和所释义,有些在整个传世文献中长期都未找到用例,或在传世的先秦两汉文献中长期找不到用例,这自然使人困惑,成为在没有新文献材料可资利用以前《说文》研究的一大难题。

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地下发掘出了大量的简牍帛书文献。它们大都是失传2000来年的古佚书,其间未经流传、刊刻、校改,如实地保留着原貌,文献真实性很强,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说文》提供了极好的文献材料。今从简帛文献来看,《说文》所收字、词及释义历来未得用例者,有不少在这批新材料中都有其用例,从而说明《说文》所收的这些字确是秦汉字,说明《说文》所收载词语确是先秦两汉的词语,说明许氏的说解完全正确,毋须怀疑。下面仅举先秦西汉简帛中的用例来说明。(注:本文所引简帛,为便于排印,个别生僻字改写作通行本,个别通假字改为本字,合文和重文改为二字。)

】同“髤”,意为以漆涂饰物,即刷漆,亦即“漆”(桼)的动词义。《说文·桼部》:“,桼也。”段玉裁注:“韦昭曰:‘刷桼曰。’师古曰:‘以桼桼物谓之髤……髤,或作。’按,以桼桼物皆谓之,不限何色也。”“”字一直未得文献用例,今简帛中却多有其例,自然说明该字为秦汉字地疑。如: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殳、戟、弩,(彤)相易也。”45。:涂漆,此专指漆成漆色(黑色)。

(2)又,“工禀它县。”46。工匠至别的县领取漆。这里的“”已引申为“漆”的名词义了。

下面再举《马王堆汉幕帛书》的例子:

(3)《五十二病方》:“(治):唾曰:‘喷,桼(漆),’三,即曰:‘天帝下若,以桼(漆)弓矢,今若为下民疕,涂若以豕矢。’”380。

此为祝由方。这里的“”已由刷漆引申为指漆疮病了,因“”的本义是以漆涂饰物,物漆疮病者,往往就是因为漆漆物而过敏的,故“”可引申出“漆疮病”义。《五十二病方》以治漆疮病为专篇,共有七个治漆疮病的方剂。下面再举其中一例:

(4)又,“(治漆疮病方:将药物)饮其□一咅(杯),令人终身不。”383。不:不得漆疮病。

以上说明,简帛中不光有《说文》本义的用例,而且还有其引申义的用例。

】大车直辕上缠绕的皮革。《说文·车部》:“,直辕车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车曲辕之缚曰,大车直辕之缚曰。”然“”在传世文献中一直未得其用例,今简帛中却不乏其例,自然说明该字是秦汉字:

(1)《尹湾汉墓简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车一乘。”6反2栏。车:车毂为毂的辕上缠了皮革的车。

(2)又,“□□车七两。”6反2栏。

】本指盛米袋,泛指囊。《说文·巾部》:“,载米也。”段玉裁注:“所以盛米也。”徐锴系传:“,音宁,亦囊也。”然“”历来未得其用例,今《尹湾汉墓简牍》中却有其例,也说明该字为秦汉字无疑,证明许氏不误:

《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乘與(舆)弩缇卅四。”6正1栏。

此处“”指弩套。弩缇,即橘红色弩套。这里“”已有了语素的决味,说明“”的产生应更早。

】“麾”的本字。《说文·手部》:“摩,旌旗,所以指麾也。从手,靡声。”段玉裁注:“俗作麾。”“”字一直未见其用例,而今简帛中却不乏其例,也说明该字为秦汉字,证明《说文》不误:

(1)《尹湾汉墓简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乘與(舆)七百一十八。”6正2栏。

(2)又,“乘與(舆)钲车、鼓车、武车十八乘。”6正2栏。

(3)又,“乘與(舆)柎百六十四。”6正2栏。

【箁】竹箬,即竹茹,亦即竹的茎秆除去表层(如慈竹的青色表皮)后刮下来的那一层。《说文·竹部》:“箁,竹箬也。”此字历来未得用例,而简帛中却不乏文例,自然说明该字为秦汉字,证明许氏不误:

(1)《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增加行走脚力方:药用)非廉、方葵、石韦、桔梗、茈威各一小束……箁五寸,白螣蛇若苍梗蛇三四寸……。”172~173。非廉:即蜚蠊。方葵:即防葵。茈威:即紫葳。箁五寸:刮取五寸长的竹茎秆上的竹茹。

(2)又,“削予(杼)木,却其上箁亚(恶)者,而卒斩之,以水煮。”54。这里的“箁”已是比喻义了,喻指杼树除去表层后的皮,“去其上箁恶者”,即去掉杼树表层上的不清洁的东西。

】败疮。《说文·疒部》:“,目病……一曰蚀疮。”段玉裁注:“蚀者,败疮也。”但未找到用例。《广雅·释诂》:“,创(疮)也。”王念孙疏证也未找到用例。今简帛中却不乏其例,自然也说明该字为秦汉字,证明《说文》不误:

(1)《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者,痈痛而溃。居右,□马右颊骨;左,□【马】左颊骨,燔,冶之……以彘膏已湔(煎)者膏之……再膏傅,而洒以叔(菽)汁。廿日,已。尝试,令。”451~452。

(2)又,“(治)者有牝牡,牡高肤,牝有空(孔)……。”454。

(3)又,“(治)者,痈而溃,用良叔(菽)、雷矢……捣之,以傅空(孔)中。傅【药】必先洒之。日一洒,傅药。傅药六十日,。”456~457。

】薏苡,常指薏苡仁。《说文·部》:“,草也。从,赣声。一曰薏苡。”《广雅·释草》:“,起实,薏以(苡)也。”王念孙疏证也未找到用例。今简帛中却不乏其例,自然也说明该字为秦汉字,证明《说文》不误:

(1)《马王堆汉墓帛书·杂疗方》:“(以上诸药)皆冶,并合,以蜜若枣膏和,丸之,大如,入前中。”20~21。大如:大如薏苡仁。

(2)又,“取蕃石、桃毛【各】一,巴菽(菽)二,【三】物皆冶,合,以枣膏和,丸【之大】如,入【前中】。”24。

【髶】乱髮。《说文·髟部》:“髶,乱髪也。”然历来未得其文献用例,而简帛中却有其例,也说明该字为秦汉字,证明许氏不误: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痂方:)冶牛膝、燔髶灰等,并□□,孰洒加(痂)而傅之。”342。

【改】金或玉做的逐鬼器,或用如动词“逐鬼”。《说文·攴部》:“改,,大刚卯,以逐鬼鬽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只据“予家藏小者一枚”以解说此物形状,未能找到文献用例。今简帛中不光有其改,,大刚卯,以逐鬼鬽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只据“予家藏小者一枚”以解说此物形状,未能找到文献用例。今简帛中不光有其

用例,而且还有其词义发展演变为动词义的例子,自然说明该字为秦汉字无疑,证明《说文》不误:

(1)《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病祝由方:)操柏杵,禹步三,曰:‘贲者一襄胡……。’必令同族抱□者,直(置)东乡(向)窗道外,改椎之。”195~197。改椎之:用改槌击患处以逐鬼。

(2)又,“(治病祝由方:)以辛巳日古(祝)曰:‘贲辛巳日。’三。曰:‘天神下干疾,神女倚序听神吾(语),某狐叉非其处所,已。不已,斧斩若。’即操布改之二七。”203~205。操布改之二七:操起布以逐鬼,做十四次。这里,“改”已用作动词,义为“逐鬼”。

【豯】小猪。《说文·豕部》:“豯,生三月豚,腹豯豯貌也。”然历来未得其用例,今简帛中却有其文例,自然说明该字为秦汉字无疑,证明《说文》不误: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益甘方:)□伏茯去滓,以汁肥豯,以食女子,令益甘中美。”51。肥豯:肥美的小猪。

【奚】大腹。《说文·大部》:“奚,大腹也。”段玉裁注只能以“奚豯通用”为之说,而未能为之找到用例。今简帛中却不乏其例,自然说明该字为秦汉字无疑,证明许慎不误:

(1)《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蛇咬祝由方:)湮汲一咅(杯)入奚蠡中,左承之,北乡(向),乡(向)人禹步三,问其名,即曰:‘某某年□今□。’饮半咅(杯),曰:‘病□□已。’即复(覆)奚蠡,去之。”97~98。“奚”所在句的意义分别为:将地浆水一杯倒入大腹瓠瓢中;即翻覆大腹瓠瓢,离去。

(2)又,“(治病祝由方:)以奎(奚)蠡盖其坚(肾)……。”225。以奚蠡盖其肾:用大腹瓠瓢盖住其阴囊。

段玉裁未能在传世文献中找到用例,而实际上,《墨子》中已有其例:(注:以传世的先秦两汉文献来作为衡量是否为秦汉字的标准实际上是靠不住的,这里只是想说明,谙熟传世典籍的段玉裁连《墨子》这样的传世文献中的文例也未发现。)

(3)《备城门》:“盛水有奚蠡,大容一斗。”

【榣】摇动。《说文·木部》:“榣,树动也。”段玉裁注:“榣之言摇也,今俗语谓煽惑人为招摇,当用此从木之字,谓能招致而动摇之也。”段氏未能找到“榣”字用例,故只能以通假释之。而简帛中却不乏其用例,自然说明该字为秦汉字无疑,证明《说文》不误:

(1)《汉陵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在肠中,小者如马侯,大者如杯而坚痛,榣,为牡瘕。”榣,为牡瘕:腹中有摇动疼痛者,叫牡瘕病。

(2)《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令数□环,百姓榣贰乃难请。”14.5。百姓榣贰乃难请:百姓心中动摇疑惑,事情就不好办了。

【痂】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即“疥”,也称“疥疮”。《说文·疒部》:“痂,疥也。”徐锴《说文系传》:“乾疡也。今谓疮生肉所脱乾为痂。”段玉裁注:“痂本谓疥,后人乃谓疮所脱鳞为痂,此古义今义之不同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谓疮所脱之鳞为痂。”即“疥”为其本义,由本义产生出引申义“痂皮、疮壳”,即疮生肉所脱的干皮,亦即疮伤愈后形成的瘢痕组织。然其本义一直未得文献用例,今简帛文献中却不乏其例,仅《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医方》中就有不少治“痂”的方剂:

(1)“(治)痂方:取三岁织(脂)猪膏,傅之。”359。

(2)“(治)加(痂)方:财冶犁(藜)卢,以蜂骀弁和之,即孰□□□□加(痂)□而已,尝试。毋禁。”362。

(3)“(治)产痂方:先善以水洒,而炙蛇膏令消,傅。”358。

《五十二病方》以治痂作为专篇,其治痂的药方达二十四个。上(3)之“产痂”,指的是痂病的一种类型,另还有“濡痂”(例见356)、“乾痂”(例见359)等,说明古人不光认识到了“痂”这种皮肤病,而且还进一步给“痂”分了类,由此可见“痂”之本义“疥疮”在当时运用之广泛。

有必要指出的是,如上所述,《说文》和前人本来已把“痂”的本义和引申义讲清楚了,但由于未能找到“痂”本义的文献用例,故清儒王念孙都未能弄清其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近现代语文辞书,如《辞源》、《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对“痂”的意义的训释也都不确,均将其本义和引申义杂糅在了一起。(注:论略,说详拙著《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156-159页。)

【浚】挹取。《说文·水部》:“浚,抒也。”段玉裁注:“抒者,挹也,取诸水中也。”人们历来未找到《说文》本义用例,而简帛中却不乏其例,说明许慎不误:

(1)《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烂者方:)煮秫米期足,才孰(熟),浚而熬之,令为灰,傅(敷)之数日。乾,以汁弁之。”309。期足:以够用为度。

(2)又,“取马矢觕者三斗,孰析,沃以水,水清,止,浚去汁……。”193。觕:粗。

(3)又,《养生方》:“(以上五物皆粉碎,)入酒中一日一夜,浚去其滓”。176。

“浚”本义为“挹取”,而历来人们只找到其引申义“疏浚”之用例。“浚”之本义不光在简帛中多次出现,而且从上引例可以看出,已与“去”结合为“浚去”,具有了动补式合成词的意味。不仅如此,“浚”还与“取”(获取)组成了联合式合成词“浚取”,更明确地表示“挹取”这一意义,这些都说明“浚”的本义产生的时代还应该早于上引文献。如:

(1)《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癃病方:)取景天长尺、大围一,分以为三,以淳酒半斗,三【】煮之,孰(熟),浚取其汁,【饮】之。”176~177。浚取其汁:挹取其汁。

(2)又,“(治癃病方:)黑叔(椒)三升,以美醯三□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复炊。参(三)沸,止,浚取【汁】……。”161~162。

(3)“(将诸药)合挠,三分之,以水一斗半【煮一】分,孰(熟),去滓,有(又)煮一分,如此以尽三分,浚取其汁,……饮之。”173~175。

【鍪】一种炊器。《说文·金部》:“鍪,鍑属。”《广雅·释器》:“鍪,也。”罗振玉《古器物识小录·鍪》也只能以其家藏之鍪来解释该物形状,而未找到文例。而简帛中却有其用例,自然说明《说文》不误:

《马王堆汉墓帛书·杂禁方》:“夫妻相去,取雄隹左蚤(爪)四,小女子左蚤(爪)四,以鍪熬,并冶,傅,人得矣。”10。此段意为:夫妻相去未能团聚,取雄隹左爪四个,小女子左手指甲四个,以鍪乾煎,一并粉碎,傅附于身,则相聚矣。

以上是《说文》所收字、词及所释义原来在传世文献中一直未得用例,而在简帛中却不乏其文例的例子。由上述可知,这些文例实际上大都是存在的,说明《说文》所载的这些字、词及词义,并非许慎向壁虚造。同时也说明,若我们充分利用简帛文献来进行汉字史和汉语史的研究,则原来被目为“死字”、“死词”者,也就会“活”起来,从而自然会使汉语史和汉字史的研究进一步充满生机。

《说文》中所收的字、词,所释的意义,有些在传世的先秦两汉文献中未见,而只见于后世(即两汉以后)的文献,或虽见于传世两汉文献,但文例太少,故容易使人们怀疑它们不是上古的字、词。于此,今简帛文献也可以为之提供先秦两汉用例,从而证明《说文》所载确是上古字、词现象的客观反映,并非后人增益。下面仅略举几例:(注:我们这里以体现当前辞书编纂最高水平的《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二书所载这些字、词的书证(即文献用例)之最早者为主要参照系。因这一问题相对于整个传世文献都未见其用例者要次要些,故为节省篇幅,仅举几例以说明,所引文例除第一例外也仅限一例。)

【飤】同“食”、同“饲”。《说文·食部》:“飤,粮也。从人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粮者,食字之训。……字亦作词。”《玉篇·食部》:“飤,食也。”此字诸辞书仅《汉语大字典·食部》举了汉东方朔《七谏》一个书证。由于此字不见于传世的先秦文献,在传世的汉代文献中用例也太少,故有人怀疑该字不是秦汉字,并认为许慎对该字的说解也是错误的,如段玉裁在该字下注曰:“经典无飤。”并断言:“此篆浅人所增!”从而坚定地说:“(此字)宜删!”事实上,此字在简帛中多见,兹仅举《战国楚竹简汇编·江陵望山一号墓竹简疾病杂事札记》中的几个例子为证:

(1)“不内飤。”10。即胃口不好,不能进食。

(2)“悖心,不内飤。”14。

(3)“(祭祀杀)一白犬,酉飤。”33。酉飤:酒食。

(4)“【祷于】栽陲君肥豕于酉飤,祷北子肥豲酉飤。”56。祷:祷名,谓向先君天神地祗祝福求祜。栽陲君:先君名。北子:先君名。

(5)“心悖,不能飤。”106。

实际上,此字在简帛以外的先秦出土文献中也不乏用例,如“中山王壶”、“吴王姬鼎”、“新都战国墓邵之飤鼎”等金文中均见此字。这些都说明《说文》不误,毋须拟议。

【瓣】瓜内的子,即瓜子。《说文·瓜部》:“瓣,瓜中实也。”此字在传世文献中的用例最早见于六朝,《汉语大字典·辛部》的最早书证为晋傅玄赋。而简帛中已有上古用例,也自然说明许说为实,例如: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治痂方:)冶莁荑、苦瓠瓣,并以彘职膏弁,傅之。”352。

【鈒】兵器,铁把小矛。《说文·金部》:“鈒,鋋也。”《急就篇》十八章:“矛鋋镶盾刃刀钩。”颜师古注:“鋋,铁把小矛也。”此字在传世文献中的用例最早见于六朝,《汉语大字典·金部》的最早书证为《文选·潘岳〈籍田赋〉》。简帛中已有上古用例,自然说明许慎所说为实,例如:

《尹湾汉墓简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乘與(舆)鈒九百三。”6正2栏。

【铫】一种大口、有炳、有流的烹煮器。《说文·金部》:“铫,温器也。”段玉裁注:“今煮物瓦器,谓之铫子。”此字在传世文献中的用例最早见于六朝,《汉语大字典·金部》的最早书证为南朝梁昊均《饼说》。简帛中已有上古用例,自然也说明许慎所说为实,例如: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上)凡五物等。已冶五物……并以金铫煏桑炭,才沸,发歊,有(又)复煏沸……。”372~373。

以上我们就解决《说文》所收字、词和所释意义文献用例在整个传世文献中缺无,或在传世的上古文献中缺无(或缺少)这一难题,举了简帛文例予以例补。实际上所举只是笔者所掌握材料的很小部分,例证不再赘举。总之,今从简帛文献来看,《说文》中所收字、词,所释意义,绝大部分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许慎之说绝大部分都是有据的,原来我们从传世文献角度来看待《说文》而得出的一些否定性的结论,往往都是错误的,所产生的疑问,往往都是多余的。过去我们之所以会对《说文》产生一些不尽客观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未曾见到简帛一类出土新材料。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说文》就十全十美,许慎的收字说解就全然正确,任何事物都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今从简帛文献来看,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说文》也有一些应当修正之处,例如,有些说解不尽妥当,(注:如,《说文》对“朘”字的训释有误,应该修正,不当训“赤子阴”,当训“男阴”。(说详拙著《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163-166页))失收的秦汉字不少,等等。(注:如,以下诸字简帛中已多见,而《说文》均失收:

铩,例见《尹湾汉墓简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6正5栏。

揬,例见《汉陵张家山汉简·引书》。

,例见《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327。

煏,例见《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5。

,例见《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20壹。)

总之,简帛文献是研究今传世本《说文》极宝贵的文献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客观公正地评价《说文》,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使用《说文》,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批出土文献。

标签:;  ;  ;  

“说文”收字释文弥补不足--以竹丝为证的“说文”_段玉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