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四个特征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的四个特征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的四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已经引起了当今世界的普遍关注。正确认识其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认识其特征,就不能不考察其生产、分配、消费和就业的本质。

1 生产特征:创意成为生产的主要内容

从生产投入来看,创意的生产主要依靠知识的投入。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时代,创造财富更多地依赖于体力而非脑力,人口的数量是社会财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知识投入十分有限。工业社会初期,机器虽然代替了许多人力,但技术与管理人员在生产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大部分工作仍是体力活,个人技能、技巧开始受到重视。随着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大,科研和教育培训的投入上升。在整个工业社会中,虽然知识始终在经济中起着作用,但是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近年来,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投入。这主要体现在:研究与发展的投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入,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超过了对有形资产的投入;资金投入必须和知识投入匹配才能避免风险,获取利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投入,对研究与发展、教育培训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回报率大大高于对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回报率。

从产品的生产类型来看,人类的生产经过了这样两个阶段,即以硬件类产品生产为中心的阶段和以软件类产品生产为中心的阶段。

硬件类产品,主要包括制造业、加工业等有关行业的产品。其生产的特点是:硬件投入比例大,服务业还不发达,科研、学习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阶段和整个农业及工业前期相对应,目前这类产品的生产固然仍在进行,但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大大降低了。软件类产品,主要包括服务业以及与学习、旅游、娱乐等相关的文化业所生产的一般产品。这一阶段与工业社会中、后期相对应。信息技术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软件类产品的生产迅速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而且也促使创意产品的生产取而代之。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一,信息技术加速了产业的分层。一方面,产业不断地分化,出现了非同以往意义上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这些产业含有更多的信息。这不仅意味着生产过程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投入,而且也意味着更多的知识生产,从而使生产向知识型升级。另一方面,知识产业,尤其是高技术、文化类产业也在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经济成分。其二,知识产业分化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下游产业和一般知识的复制传播相联系,与传统产业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产品生产基本属于软件类产品的生产,不过是低级的软件类产品。中游产业和软件类产业相联系,大部分软件类产品由它来生产。这是发展中国家可望首先参与竞争的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上游产业,主要和创意生产相关。创意按其技术倾向和管理倾向又可分为硬创意和软创意。硬创意包括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它的产品主要是专利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目前企业投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领域。软创意主要包括管理类知识的生产。它的产品包括重大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等。它关系着国家竞争力。其三,创意生产从一般生产中独立出来,成为和一般生产过程相并列的生产,甚至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现在许多大公司开始全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而把产品的一般生产让给其他生产者。比如,奈克鞋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鞋业公司,这个年产160亿美元的鞋业公司根本不生产鞋, 而是全力以赴研制新产品。他们从世界上收集大量的消费信息,进行创意生产。再把形成的创意成果——新产品的一般生产让给其它企业。又如,有的新型医药是直接从实验室生产出来的,并不需要建立相应的工厂,实验室就是工厂。

2 分配特征: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知识的占有程度包括知识的占有量和占有能力。

从分配的基础看,传统的分配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工具。地主由于拥有土地和劳动工具,在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工业社会,资金可以购置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是分配的主要依据。资本家由于拥有资金,在参与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变为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知识劳动者由于拥有了生产资料意义上的知识,使传统的雇佣关系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资金的过剩和投资风险的增大,使资金直接参与分配的竞争力减弱。手术室对外科医生的需要,大于外科医生对手术室的需要。医院真正的财富不是昂贵的设备,而是拥有数十年经验的医生的技术和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医院的昂贵的手术室一钱不值。知识的这种特性使知识的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依据。

从分配的决策来看,以往的分配是由劳资双方一方决定的。农业社会,地主掌握着分配的主动权。农民只拥有有限的发言权。工业社会,资本家掌握着分配的主动权。工人只有有限的发言权。随着蓝领工人阶层队伍的壮大,工会在争取发言权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行了劳资双方平等参与分配的前期工作。知识劳动者的出现,使蓝领、白领的区分变得模糊,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逐渐衰落。知识劳动者由于拥有生产资料意义上的知识,在参与分配中拥有了和资方平等的地位。目前出现的劳动合作制公司、劳动与资金合作制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有不少是建立在这种平等基础上的:知识和资金共同参与产权和既得利益的分配。事实上,知识在分配竞争中已经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许多人靠知识成为亿万富豪改写了资本称霸分配舞台的历史。“知识就是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新的含义。

当然,知识劳动者亦有层次之分,区分这种层次,主要依靠他们的学习、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层虽然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绝对性:高知识阶层拥有更多的分配权,知识学习、创造和应用水平低的人在参与分配中处于劣势。但是,它也获得传统意义上不具有的相对性:知识不分高低,以往认为哲学高于手工艺技能的看法已经过时。知识的应用拥有更广的市场:对于一个异国旅游者来说,一个翻译的知识比一个作家的知识更重要;对于一个相信神灵的人来说,牧师的知识比科学家的知识更有用。知识象天上的星辰,有它自在的位置。在它能照耀的地方,人们就会获得它的光明。这种现象,利于人们的平等交流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为它使全体劳动者趋于无人格意义上的能力平等,从而使社会分配趋于公平。

从分配的内容看。以往的分配主要指资金的分配。如今以知识为依据的分配中,分配内容已发生了变化。学习机会、宜人环境、发展的美好前景,都进入了分配的考察范围。目前许多人在就业时不在乎所谓的高工资,更看重单位的地点、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公司的发展前景、个人的锻炼机会等,也反映了这种倾向。不少人之所以离开高收入的岗位,是因为觉得工作太累,他们需要休闲。

从分配的目的来看。以往的分配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如今,人们的分配目的不仅超越了传统物质生活的框架向精神方向发展,而且获得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机会已经构成分配的目标。许多职工乐于参加公司提供的各种比赛、旅游、学习深造、新工作的机会,就是一个说明。当然,这些机会只能依据知识应用能力来支付。专家的待遇和一般知识劳动者的待遇不一样,熟练技工和非熟练技工的待遇不一样。不过,这种差别也在缩小。

3 消费特征:知识消费成为主导消费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在不断地增加。

工业时代初期,物质还不丰富,人们处于温饱阶段,对产品要求以实用为主。随着物质的逐渐丰富,人们生活从小康进入富裕,对产品要求已经从实用扩大到舒适、方便等方面,物品外面是否华美、质料是否细腻均匀也在考虑之列。事实上,知识时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蕴含有大量的软件类知识,知识产品的消费,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应的技巧。比如玩电子游戏,不同技巧的人从中得到的娱乐是不一样的,学到的和创造的东西也不一样。这种现象体现在不同的知识消费层面。永无止境的对物质消费知识化的需求使得产品开发从原料消耗型向智力消耗型转变。知识消费逐渐成为主导消费。

知识消费大体可分为三种:日常消费、特色消费和工作消费。日常消费,指和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消费。比如,可口可乐是一种饮料,有人用它做调料,煮出味道鲜美的鱼。特色消费,指比较特殊的知识消费。就整个社会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业、体育业、教育业等产业提供的消费。就个人而言,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绘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由共同特色消费倾向的消费者结成的群体。远隔重洋对峙下棋,遥遥千里讨论政局。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的机会。工作消费,即为工作而进行的学习。工作消费成为知识消费的重要内容,有以下背景:蓝领工人需求下降,知识劳动需求上升,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社会的蓝领工人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者,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蓝领工人科学文化的素质需求也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作的知识含量逐渐增加并在不断翻新,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迅速上升,对教育和学习的要求日益强烈。

事实上,随着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业余时间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应,利用业余时间充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例如,德国的北威州拥有8770个书籍和文学企业,8440个电视录像企业,7660个音乐录音企业,3450个文化市场,1995年其总收入为480亿马克,从业人员占该州总就业人员的1/3。美国的旅游业的产值1996年已经突破631亿美元,收入超过了化工工业和汽车制造业。 众所周知的好莱坞大片和迪斯尼乐园已经成为巨大财富的来源。

同时,消费的个性化是知识消费的重要表现。日用产品不仅要适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以至不同的职业,而且还要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殊要求。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比如自行车,有儿童专用的,有妇女专用的,还有走山路的和比赛用的。用户还可以把自己对产品的要求通过计算机传给生产厂家,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实际上,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闲越来越融合成一体。知识消费不仅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被动消费,而且意味着主动和创造性的消费。

4 就业特征:知识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劳动者必须接受正规的教育才能胜任工作需要。工作需要的信息在巨增,劳动者必须在信息的大洋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工作面对的信息是迅速变动的,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知识工作者只有通过正规教育才能获得相应的工作和社会地位”(1)同时, 社会需要的知识劳动者,并不是仅仅拥有专门技术的人,“事实上,知识社会的工作中心并不是由高度专业化的人组成,……而是一些知道获取传统知识尤其是能迅速获取工作所需的知识,以便能很快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人。”固定职业将是没有意义的。结论是,“对许多工人而言,学习将是经常性的,那些认为年轻时可以经过培训掌握一种受益终身的技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2 )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就业的需要。

知识社会,从业人员面临三种前景:第一,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专业领域中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劳动者。第二,由于行业的衰落,接受新的教育培训,准备转行。第三,再就业。由于下岗,以往的工作和社会需要大相径庭,他们必须从头开始,寻找新的生路。不管哪一种情形,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成为知识劳动者。

其二,信息技术促使劳动力结构巨变,使知识劳动者迅速增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贮存、加工、传播等需要更多的人员,知识劳动的机会增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也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着新的知识。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更加专门的知识劳动领域。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加,为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早在1965年,美国的“白领”工人的人数已超过了“蓝领”工人的人数。近20年来的就业统计资料显示,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发生在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反映了这种倾向。

信息技术不仅使各种信息在生产内部及时传送,有效地组织生产,而且对原料以及产品的发送,都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从而使许多消费信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与之相应的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及家庭自动化,开辟了新的以知识劳动为主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形式。经济发展逐渐转成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在本世纪末,美国知识劳动者将占在业人口的1/3以上。”

总的来说,创意成为生产的主要内容,知识占有程度成为分配的依据,知识消费成为主导消费,知识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要就业者,基本上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四大特征。

标签:;  ;  ;  ;  

知识经济的四个特征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