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置管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论文_王艳

(山西省儿童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9)【摘 要】目的:对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置管有效性的系统评价。方法:将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的330例需要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进行分组,依据不同的透明敷料更换时间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3d组、5d组和7d组,每组各110例,对每组新生儿的导管相关感染率进行统计并比对分析。结果:通过对三组新生儿的穿刺部位感染率(13.64%、12.72%、15.42%)、病原菌定值发生率(6.36%、8.18%、7.27%)和相关性血流感染率(3.63%、4.54%、2.72%)进行比对后发现,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进行透明敷料的更换上,实行7d一次的频率能够实现透明敷料的最大利用价值,有效地降低护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护理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透明敷料;新生儿PICC置管;有效性;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380-01
PICC置管即为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是对新生儿出生时出现体质情况较弱等危重情况时,给予新生儿营养和药物等有效输送的最常见办法[1]。但是PICC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会出现穿刺部位感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等情况,会对新生儿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2]。因此,在临床上会对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治疗效率。本研究则是对透明敷料不同的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置管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的330例需要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进行分组,依据不同的透明敷料更换时间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3d组、5d组和7d组,每组各110例。3d组新生儿中男婴60例,女婴50例,平均体重为1355.45±557.28g,平均日龄为4.45±1.78天;5d组新生儿中男婴62例,女婴48例,平均体重为1385.22±547.12g,平均日龄为4.18±1.22天;7d组新生儿中男婴59例,女婴51例,平均体重为1378.45±578.23g,平均日龄为4.22±1.09天。根据对三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的结果发现,差异布局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全部的330例新生儿均采用同样方法和同样型号的PICC导管,并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同样的护理干预。唯一不同则是在透明敷料首次更换后的更换频率上,3d组的新生儿的更换频率为3d/次、5d组的新生儿的更换频率为5d/次,而7d组的新生儿的更换频率为7d/次。在每次的更换中都要保证医护人员的专业度,做好相关清洁消毒工作。1.3 观察标准对三组新生儿穿刺部位的红肿、出脓和流血情况、病原菌定值生长情况和相关性血流感染而出现的发热、寒颤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做好比对分析。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三组新生儿穿刺部位感染率情况对比具体见下表一:表一 三组新生儿穿刺部位感染率[n,(%)] 组别 例数 新生儿穿刺部位感染例数 新生儿穿刺部位感染率 3d组 110 15 13.64% 5d组 110 14 12.72% 7d组 110 17 15.42% χ2 - - 0.037* 0.127# 0.301+ P - - 0.847* 0.721# 0.583+ (注:*为3d组和5d组对比值;#为3d组和7d组对比值;+为5d组和7d组对比值。)2.2 三组新生儿病原菌定值发生率情况比对具体见下表二:2.3 三组新生儿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情况对比具体见下表三:表二 三组新生儿病原菌定值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新生儿病原菌定值发生例数 新生儿病原菌定值发生率 3d组 110 7 6.36% 5d组 110 9 8.18% 7d组 110 8 7.27% χ2 - - 0.245* 0.065# 0.058+ P - - 0.620* 0.798# 0.810+ (注:*为3d组和5d组对比值;#为3d组和7d组对比值;+为5d组和7d组对比值。)表三 三组新生儿相关性血流感染率[n,(%)] 组别 例数 新生儿相关性血流感染例数 新生儿相关性血流感染率 3d组 110 4 3.63% 5d组 110 5 4.54% 7d组 110 2 2.72% χ2 - - 0.105* 0.134# 0.473+ P - - 0.745* 0.714# 0.491+ (注:*为3d组和5d组对比值;#为3d组和7d组对比值;+为5d组和7d组对比值。)讨论对新生儿出现早产情况时进行(PICC)静脉置管救治在临床上已形成普遍性[3]。PICC置管具有操作简便、护理方便等特点,能够提高对早产儿的有效救治率,但是同时还具有创伤性的特点,新生儿出现一定的感染情况,而有效的敷料更换频率能降低相关感染率[4]。透明敷料具有良好的防水和防细菌的作用,按照理论解释来看,及时地更换透明敷料能够获取更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在临床研究上发现,7d一次的更换频率的影响与3d和5d一次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5]。本次研究也可证实,在对三组新生儿采用不同的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发现,在穿刺部位感染率、病原菌定值发生率和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因此选择7d一次的透明敷料更换频率相对来说更加的方便有效和经济实惠。综上所述,在对新生儿进行透明敷料的更换频率上,通过3d、5d和7d的研究表明,不同更换频率对新生儿的相关感染发生的情况影响小,因此实行7d一次的频率能够实现透明敷料的最大利用价值,有效地降低护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护理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何亚伟.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1):1727-1728.[2]舒婷.敷料在新生儿PICC维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7):145.[3]杨丽.新生儿PICC置管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2):259.[4]张茹.危重新生儿PICC护理中水胶体敷料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9):155-156.[5]韦艳红,王楠楠,薛梅.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07):182-185.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对新生儿PICC置管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论文_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