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腹泻的临床认识邓登华论文_邓登华

中医对慢性腹泻的临床认识邓登华论文_邓登华

安岳县中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 要】慢性腹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为患者受凉、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情绪异常等引发的长期反复腹泻,。临床经验证明,中医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文简要分析慢性腹泻的辩证要点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并分证论治其治疗方法,以增加人们对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认识。

【关键词】中医;慢性腹泻;临床认识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性的腹泻,在中医中属于“久泻”的范畴,其病位为肠道,病因与脾、胃、肝、肾都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病缓慢、泻下势缓、粪便稀薄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及脓血,时常反复发作,常伴有肛周不适、排便不爽或急迫、腹痛等症状[1]。

1 辩证要点

中医将腹泻称为泄泻,泄为泄露,大便溏薄,泄为大便急迫,粪水直下。又将急性腹泻称为暴泻,慢性腹泻称为久泻。泄泻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的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的泄泻,多为肝脾失调所致;久泻绵延不愈,体倦乏力,饮食不节,多为脾虚湿盛所致;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多为脾肾阳虚所致。

2 中医病因与病机

慢性泄泻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的,多因外邪迁延日久,情志不和及饮食不节等外在致病因素所致;然而脾胃虚弱,久病气虚,脾肾阳虚,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以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等内因所致。临床治疗时应辨明病因病机。

2.1脾虚湿盛

脾虚不运,易生湿浊,湿邪为患,易扼困脾土,以致运化失常,使水谷湿浊混杂而下,产生泄泻。本为脾虚,标为湿盛,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是慢性腹泻的基本病机。研究[2]认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虚湿盛,内因为脾虚,外因为湿盛,大多因为肝肾失调所致的泄泻,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虚,暴泄也多由湿盛所致,为湿困而脾虚。我国名老中医杨友鹤[3]认为,慢性腹泻与饮食、环境、情志等多种因素相关,外邪入侵,饮食不节,脏腑虚弱及七情不遂都会引发泄泻,脾虚湿盛和脾失运化是导致久泻的关键因素,致使肠道的功能失司,虽然病位为肠道,但与肝、肾也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证明,脾虚者主要是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比值下降,尿D-木糖的排泄率降低,胃肠的运动功能出现紊乱,胃肠黏膜相关的细胞线粒体的数量降低,其结构及激素出现异常等,从而引发泄泻。

2.2肝郁脾虚

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上来看,脾属土,肝属木,两者之间存在相克的关系。肝和脾之间存在着紧密了联系,肝主疏泄作用与脾主运化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分布的正常运行,当出现某种因素将这种关系打破,就有可能引发泄泻。研究显示[4],慢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持续性的情志不舒,神志紧张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壅阻了脾胃的升降之气,又会引起小肠和大肠功能的异常,加重泄泻的发作,多次反复,迁延不愈,并会伴有情志抑郁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因素,会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并可刺激肠蠕动而引发腹泻。

2.3 脾肾两虚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久泻不止,会导致中气渐虚,则泻更难止,脾虚无力将水谷精微传送给肾,肾阳得不到充分的濡养使肾阳不足,而致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使水谷不化,泄泻加重。研究认为慢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为脾虚,久虚必伤阳气,轻则为脾阳虚之泄泻,重则为脾肾两虚之泄泻,或是年老体弱者本身肾阳就不足,无法温煦脾阳,致使脾失运化之泄泻经久不愈。

3 分证论治

3.1 内治法

3.1.1 脾虚泄泻

大便溏泻,绵延反复,饮食减少,完谷不化,进食油腻食物则增加大便次数,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主要为健脾益气,方为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组成为:党参15g,炒白术15g,扁豆10g,苏梗10g,橘皮6g,砂仁6g,茯苓10g,神曲10g,煨姜6g,葛根10g。加减:兼有腹痛或大便有粘液者,加白芍10g;兼有便血者加槐花5g、地榆炭6g。

3.1.2 肾虚泄泻

黎明前腹部疼痛,肠鸣即泻完谷,泻后则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主要为温脾补胃,固肠止泻,方为四神丸加减,处方组成为: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5g,白术10g,诃子肉10g。加减:腹胀后重者,加木香6g、陈皮15g,槟榔5g;兼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g;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及久泻不止者可合用桃花汤。

3.1.3 肝郁泄泻

胸胁胀满、食少嗳气,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时,产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舌淡红,脉弦。治法主要为抑肝扶脾,方为痛泻药加减,处方组成为:白芍10g,白术15g,防风6g,苏梗10g,橘皮15g,木香3g,神曲10g,云苓6g。加减:泄泻重者加白术5g;肠鸣明显者加防风9g;口苦苔黄者加黄芩6g;口淡苔白者加炮姜3g[5]。

3.2 外治法

3.2.1 针灸拔罐推拿疗法

针灸、拔罐、推拿疗法是我国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针灸、拔罐、推拿等疗法防治疾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慢性腹泻具有患者依从性好、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等特点,是常见的治疗慢性腹泻的中医药外治疗法,多见于婴幼儿腹泻的报道中。

3.2.2 其他外治疗法

治疗慢性腹泻的外治疗法除了上述的针灸、拔罐、推拿疗法外,还有脐疗法、穴位贴敷法、穴位注射法、足浴法等,也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临床上治疗慢性腹泻,常常是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以发挥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罗国晖.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02~103.

[2]王小平.张珍玉论治泄泻学术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98~99.

[3]李献良.名老中医杨友鹤治疗慢性泄泻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0,42(11):143.

[4]刘佳.张洪义治疗慢性泄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178.

[5]郭春花,冯良罡,孙军连.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8):57~58.

论文作者:邓登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中医对慢性腹泻的临床认识邓登华论文_邓登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