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源头的民族历史文化_玉树论文

河流源头的民族历史文化_玉树论文

江河源头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河论文,源头论文,民族论文,文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河源头的地域概念, 泛指今青海南部的果洛、 玉树两州地。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溥先生,在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考查时,在马兰木伦河北十公里的沱沱河沿地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三件,后来又在曲水河岸的可可西里地区发现打制石器五件。考古学界认为:沱沱河石器属于细石器文化;可可西里石器可能系旧石器时代的产物。这就是说,早在二万三千年前,早期的人类已在今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地域有所活动。

战国时期的《禹贡》有“导河积石”的记载。所谓“河”者,指河关(今青海循化)以东古代中国境内之黄河,在其以西之黄河,当时称为“析子河”。其源流地区称为“析子河首”区。当时对长江源头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没有较细的记载。

虽然在夏商时期的甲骨文献中,就有“羌”民族的记述,《说文解字》有“羌”者,“牧羊人”之解。是西方民族的泛称,与“西戎”同义。江河源地民族,最早的记载,大约是《禹贡》所谓:“昆仑析支渠要,西戎记叙”,这说明当时其地有“析支羌”人活动。《后汉书·西羌传》有河湟地区羌族首领无弋爰剑之子印,为避奉献公时秦军的攻击,遂率众逾析子河西数千里,这大约是有文字记录以来第一批移入江河源头的羌人部落。东汉文献还有原居大、小榆(即今青海贵德一带)的烧当羌人迷唐因遭汉军进攻而“远逾赐(析子河首,依发)羌居”的记述。我们虽然不能肯定这个“发羌”就是首次南移的印的后代。至少说明在汉代,江河源头有一个“发羌”存在。学术界有人认为,这个部落后来移牧于西藏地区,成了隋唐时期“吐蕃”王国的先民。因为汉字“发”古读为“博”,与今藏族自称为“博”人相同。不论这个说法是否确切,至少发羌是形成吐蕃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这是可信的。

到了南北朝,人们对江河源头地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其南部,即今青海玉树州地当时属于“多弥”(当迷)王国,这个羌族部落范围南界唐古拉山,北至巴颜喀拉山,东边境界延至今日四川西部的“邓”地区,西至今之唐古拉区东部。旧唐书有“多弥”亦西羌族,役属吐蕃,号难磨,“滨犁牛河,土多黄金,贞观六年,遣使朝贡”的记载。江河源地的北部,也就是巴颜喀拉山以北的黄河源地,当时属于“党项羌”人的活动范围。党项羌主要属于今甘南、川北和青海果洛东部地区,黄河源地属于党项羌人远牧地区。到了隋代,江河源头的西部,也就是今之唐古拉和可可西里的“羌塘”无人区,成了以藏北为中心的羊同王国的远牧地。这个羊同王国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曾向唐帝国遣使朝贡。

隋末唐初,在西藏北部下曲和索曲(河)流域,出现了一个“苏毗”部落围,《唐书》有以下记载,“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峡,户三万。天宝中,王没陵赞欲举国内附,为吐蕃所杀,子悉诺率首领奔陇右,节度哥舒翰护送阙下,玄宗厚礼之。”

吐蕃立国后不久,羊同、苏毗先后被松赞干布所灭,苏毗族被划为吐蕃王菇(大区)之一,称孙波菇,藏文记其属辖包括十一东岱:剔通、帕屯、上部仑、下部仑、上南沼、下南沼、上哲、下哲、喀落、喀桑、那秀。藏文史料还对其地域有以下介绍:孙波菇,以甲秀达八林为中心,东至聂城崩那,南至弥底黑水,西至叶尔山下丁保齐,北至那秀斯长。根据以上的记述可知,吐蕃孙波菇,除了包括今云南、川西南部分地方外,其北部边界越过了唐古拉山(当时称“大岭”),包括了原多弥国地,也就是今青海省玉树州东部地区。

唐代,江河源地是著名的唐蕃大道必经地,这条大道是唐、蕃两大民族的友好纽带,藏文史料称其为“黄金桥”,有唐一代双方使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634年至846年吐蕃王朝崩溃,在长达二百一十三年间,双方官方往来即达191次,吐蕃首相嘎尔、禄东赞、 唐江夏王术道宗、会盟使大理卿刘之鼎等曾途径其地。(刘之鼎奏章中有在河源(今青海玛多县)“以皮船渡”的记载,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是藏文化的一个特征)。江河源地在我国和亲史上也有记载。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前来河源地区的“柏海”(今两湖)隆重迎接。江河源地至今还流传着有关文成公主途径其地、向当地人民传授农耕技术的传说。今青海玉树结古镇南二十五公里巴塘山的柏沟“文成公主庙”,虽经专家考证其石刻主像非文成公主之像,而是一尊菩萨像,但其凿刻年代确为唐代,成了唐蕃之间文化交融的一个证据。

江河源地的北部昆仑山带,是吐谷浑王国的南界,唐将李靖、侯君集等攻伐吐谷浑曾军至黄河源地。咸享元年(670 年)唐将薛仁贵支援吐谷浑反击吐蕃北侵,亦曾军抵黑海(今托索湖),后被吐蕃打败而全军覆没。

江河源地大约在贞观十二年(638年)被吐蕃完全占领。 会昌元年(841年)吐蕃赞普郎达玛死,吐蕃中央王朝灭亡, 江河源地也和其它吐蕃占领地区一样,形成了各部落割据、互不统属的局面。吐蕃占领江河源地区,藏传佛教即传入江河源地,达玛在世时,排斥佛教,大批僧侣逃至江河源地和青海其它地区,青海藏传佛教因此而盛行起来。

南宗淳熙二年(1175年),玉树部落首领哲哇阿路与藏传佛教巴绒噶举派僧人勒巴噶布前往黎州(今四川汉源)接受南宋招抚,成为黎州“羁糜”地。南宋出资并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著名的根邦寺。大约从此时起,今昂欠部落的首领就成了江河源头南部今青海玉树地区各部落的统治者。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占领青海北半部。1239年,其子窝阔台(元太宗)由凉州(今甘肃武威)派大将多达纳波率军经江河源地进驻藏北,江河源地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置于我国中央王朝的管辖下。其北部黄河源地由元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治河州)都元师府管理,其南部系黄教领袖八思巴封地,由元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师府(治在四川境内)通过当地部落酋长进行管辖。

元至之三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曾派都实以招讨使身份探访河源,行至星宿海止。翰林学士潘昂霄据其资料整理成《河源志》一部,并附有地图,此为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明确目的的一次河源地区科学考察。

根据汉文史料的记载,明代曾在江河源地南部长江域设置过一个“必里术江卫”,仍以当地首长为长官。藏文史料有昂欠王族、根邦寺主持吉乎·桑周尖措被明王朝封为“功德自在宣抚国师”,成为江河源地南部地区政教合一制度下的实际掌权者的记载。1937年,班前寺发现刻有“坚修口津”、旁有“赐喇嘛锦敦钻竹”七字的汉文象牙印信一棵,证明了当地纳入明王朝统治之下、有专门管理通天河津渡之官员。明代江河源头的北部黄河流域地区,为甘肃思行都司衙门(治河州)管理,亦为赞善王著巴儿监藏的辖地。公元1426年宗喀巴弟子大国师,大兹法王释迦也失往来不京都和明太监侯显前往西藏(乌斯藏)视察,均途径江河源地。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人宗泐西天取经途径江河源头,诗有《望河源》一首,其序云:“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抹处,犛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则流入犛牛河;东北之水,是为河源。……昆仑名麻刺(指今玛沁雪山),其山最高,山四时常雪,有神居之。番书载其境内祭祀之山有九,此其一也。”返回内地后宗泐在《和苏平仲是寄》诗中,对江河源头的景象作了如下生动的描写:

西去诸峰千万层,帐房牛粪夜燃灯。

马河只许皮船渡,戎地全凭驿骑乘。

青盖赤幡迎汉使,茜衣红帽杂蕃僧。

愧为玄装新归路,欲学翻经独未能。

明代后期,蒙古族陆续进入青海境内。入清以后,厄特蒙古和硕特部在青海强大起来,成了青海广大特区的实际统治者,江河源头也归附于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一些蒙古部落也南移于河源地区的今青海玛多县地,如永卜部、蒙古尔卜部等(后者以后陆续南下,落融于通天河流域)。与此同时,原在通天河流域的阿力克等藏族部落先北移于黄河流域的今青海曲麻莱和玛多地区(以后这个部落移经青海果洛东部),清末民初,落居于今青海海北祁连县地。

固始汗统一青藏高原后,黄河以北地区由固始汗众子分统,今青海玉树地区和其它“康”区一样,仍由原部落首长,即昂欠部落的头人管理各部,只向固始汗纳赋交税。雍正三年(1725年)清军击败固始汗后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后,采取蒙、藏分治方法,将蒙古族划分为二十九旗,大致限于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落由“总理青海番子事务大臣”直接管理,其中所谓巴彦南称(昂欠)四十族由昂欠千户统辖,除千户外,清廷还分了若干百户分管各部。每百户贡马一匹,折银八两,除因灾情减免外,四十族(土司)共征银六百六十四两。此后今青海玉树地区的上述各部分化合并,清末民初成了二十五族,另有一部分南移于今西藏北部怒江以北的丁青、巴青一带,俗称其为青海“三十九族”,藏文史料称其为“霍儿族”。住牧于今青海果洛地区的四十一部逐步成为上、中、下三大部团,其中有的部落在索罗木(今青海玛多县境内)一带抢掠驿站及蒙古商队。康熙六十年(1721年),朝廷命川陕总督年羹尧剿办,四川提督岳钟琪率松潘驻军及阿坝藏族部落民兵进军果洛,攻克四十一寨(落),擒获首乱后,授中果洛头人丹增为土千户,上、下果洛首领为百户,分管三果洛藏族群众,统归四川松潘镇漳腊蒙。“西宁办理大臣”衙门成立后,三果洛从名义上由四川又划归西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西宁办事大臣庆怒曾督办玛沁雪山采金事宜,沿途派有马队巡逻保护。

江河源头是藏族文化宝藏之一的长篇史诗《岭·格萨尔》抄本的发现地。光绪十一年(1885年),俄国旅行家F·H波塔宁在玉树地区收集了《岭·格萨尔》抄本。绪二十五年(1899年),俄国旅行家柯兹光洛夫再一次在玉树地区调查和收集了《岭·格萨尔》史诗。这些诗史与后来在青海贵德地区发现的格萨尔抄本,成了世界上研究《格萨尔》学的重要资料。

民国以后,江河源地归“青海办事长官”辖。民国二年(1913年),川边经略使尹昌衡奉北洋政府命,反击西藏亲英分子组织的北侵行为,兵经昂欠的结古等地,遂向北洋政府报称:“隆庆二十五族报效投城,愿归川管”,北洋政府不知隆庆昂欠之讹音,隆庆二十五族实际上就是玉树二十五族,意批准“隆庆归四川、玉树归甘肃”,引起了一场甘川两省争夺江河源头南部地区管辖权的斗争,后以青海申诉获胜,北洋政府决定其地仍归甘肃,初据青海的马氏家族乘机派兵,进入结古。民国时期,果洛阿什羌修玛部(即然洛部)的布欠、观欠等九部落,脱离然洛部的管辖,游牧于黄河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当时的青海政府于其地设立了“哈羌设统局”,解放后于1953年11月改为曲麻莱,属玉树州辖,其东北部设立了玛多县。

民国初,玉树地区归马氏家族设立的“玉树理事”管辖,后改为玉树县。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析玉树县南部为昂欠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析玉树县北部为称多县。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通天河流域成立过一个“天河县”,不久撤废,后来成立了青海省治多、扎多两县。

标签:;  ;  ;  ;  ;  ;  ;  ;  ;  ;  

河流源头的民族历史文化_玉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