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盈利发展分析_银行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美国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放松管制、金融市场高度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既受到空前的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首先,放松银行业管制是一个既促进银行业竞争又为银行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美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放松管制举措主要有:1.《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对存款机构资产与负债业务放松管制,放弃对不同类型存款机构的差别待遇,标志着美国银行业的管理目标从以往的注重安全性和稳健性,转向注重竞争性和公平性。2.《1994年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与跨州设立分行效率法案》,废除了银行跨州扩张的壁垒,允许银行控股公司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使商业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和设立分支行。3.《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在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经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从立法上为商业银行扩展金融服务范围、实现综合化经营提供了保证。

其次,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空前的挑战。1985年到2005年期间,美国股市市值相当于与GDP的比率由54%猛增到146%;债务证券余额相当于GDP的比率由102%提高到183%。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长足发展。美国金融业的深刻变革,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资产业务方面,由于企业的融资来源日益广泛,银行贷款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在非金融企业负债中的比例由22%下降到14%;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吸收个人家户存款的能力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存款性资产在美国个人金融资产持有中的比例由34%下降到19%。②

最后,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既推动银行业市场可竞争性(contestability)提高,又为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技术基础。

战略管理的环境适应理论认为,环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要不断调整其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严峻的挑战与重大的机遇,美国的商业银行应时而变。其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扩张经营的地域范围与业务范围,提高资产与收入来源的分散性,改善与加强竞争地位。1980~2003年,美国银行业共发生了9000多宗银行并购案,被收购资产高达4万多亿美元,单宗并购的规模也时常创出美国银行业并购历史的新高,形成汹涌的并购重组浪潮。③

根据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并购重组具有根本性重构一个行业的潜势,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减少,行业的产出愈益集中于少数的大厂商。经过20多年持续的大规模并购重组,美国商业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由1985年末的14772家减少到2005年的7569家,几乎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由25930亿美元大幅度提高到85920亿美元,而10大银行在其中的份额则迅速由24%提高到49%,市场结构的集中化趋势日益显著。

二、美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盈利性发展

美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低谷之后,迅速提高,至今持续保持相当高的水平,1991~2005年的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1.17%。这种长期稳定的盈利水平不仅高于历史水平(1950~1985年期间平均仅为0.72%),环视全球银行业,也是最高的,例如,欧盟15个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长期低于1%,即使在经营形势最好的1999~2001年期间,也仅为0.76%。④

美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性是其在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上,在持续的并购重组进程中,增收节支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利差逐步收窄,利息收入的相对重要性不断降低

考察期内,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以2.5%的速度持续增长,但是该收入相当于资产的比例持续下降,好在利息支出的增长速度略慢一些,相当于资产的比例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使净利息收入以年均近6%的速度持续增长,相当于资产的比例仅小幅下降(见表2)。

利息收入的发展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形态,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持续降低的作用。80年代后期由于银行间竞争贷款和存款资金,净利差持续走低。到90年代初,商业银行要通过增加收入控制资产增长来改善资本充足率,即使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下降也在所不惜,净利差有所提高。1993年以后,由于各商业银行实行更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以及对有管理负债的依赖程度提高,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存贷款的竞争更趋激烈,净利差逐步收窄,使贷款利息收入的增长落后于贷款资产的增长。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显著变化也对利息收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负债中的核心存款是低成本资金,而有管理负债的资金成本则普遍比较高。以2005年为例,有息负债所支付的利率为2.68%,而核心存款中有息存款所支付的利率则为2.05%,像“其他”支票存款为1.41%,储蓄存款为1.24%,而典型的有管理负债如购买的联邦基金和回购协议所支付的利率则为3.09%,大额定期存款为3.10%。1991~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核心存款相当于资产的比例由59%下降到47%,而包括CDs、次级票据和信用债券等等在内的有管理负债相当于资产的比率则由30%提高到36%。负债结构的这种变化,使利息成本增加,净利息收入有所减少。

(二)非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相对重要性不断提高

在竞争压力下,随着资产规模的膨胀与经营范围的扩大,美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传统的银行服务和非传统的金融服务赚取非利息收入。1991~2005年期间,非利息收入以年均9%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总收入中的份额由17%提高到43%,对总资产的比率也相应地大幅度提高(见表3)。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弥补了利息收入对资产的比例下降,使总收入对资产的比率持续上升。这种发展态势,不仅反映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向非传统业务的分散化,而且也是其盈利方式从传统银行业务向非传统金融业务的转变。

虽然非利息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其构成没有大的变化。在几大类非利息收入中,“其他”非利息收入增长很快,另外几类的相对重要性则变化不大。在美国商业银行各种产生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值得重点提出的是其支付相关的业务。支付相关业务是存款账户关系之外执行的交易服务,包括传统的存款账户收费、信托和投资服务收入、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包括逾期还款、高于传统贷款成本的信用卡余额利息、现金预付的财务收费、代表商家和持卡人处理交易的手续费以及信用卡采购的内部手续费)以及ATM收入等。根据DeYoung & Rice(2004)对美国2622家银行进行的估算,在2003年,支付相关的收入构成其经营收入的21%。

Chakravorti & Kobor(2003)的研究显示,美国的商业银行运用支付业务增加利润主要有两种策略:独立产品策略和产品打包策略。独立产品策略是高度专业化的,如证券加工和处理、大批量个人和公司信托账户管理以及代理行服务等等。这些业务线都产生独立于银行其他业务的收入流,而且也采用专业化的(通常是大规模的)生产流程。而采用产品打包策略的银行,则将其支付产品与其他零售或批发性产品组合在一起打包进行市场营销和定价。零售产品包括与个人存款账户连结在一起的服务,而批发性产品则包括公司交易。虽然,在这种策略中支付性产品可能并不对利润有直接贡献,但是将其包括在相关服务包里则能够提高存款客户的留存度。

(三)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损失拨备逐年减少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股市崩溃以及房地产贷款问题之后,美国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工具的种类和规模大幅度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此曾给予充分的肯定:“使用种类日益丰富的衍生品以及运用更为复杂的风险度量与管理方法是大型金融中介体抗冲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⑤

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提高经济稳定性的潜力,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可以改善基于风险的定价,这反过来又导致更有效的风险分担与资本配置。美国商业银行长期良好的盈利性,部分地是由于它们在90年代以来能够更加熟练地将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整合到其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的缘故。例如,一般认为银团贷款中风险的定价不如公司债券市场中的风险定价精确,但是,Til Schuermann(2004)对1990~2001年银团贷款与公司债券的利差差异进行比较,发现银团贷款定价曲线的风险敏感性提高了约1/3,表明基于风险的定价已经更为系统地渗透到银团贷款市场中。同时,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也改变了1995年以前只有单一“内部利率”(house rate)的情况,依信用等级确定利率,定价中的差异性与风险敏感性更强,商业银行在所承受风险得到补偿的同时扩张信贷发放(Edelberg,2003)。

由于9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贷款损失逐年降低。如表4所示,1991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率与核销率都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贷款损失拨备相当于总资产的比例大幅度减小,间接地促进盈利性的提高。

(四)经营效率不断提高,非利息支出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支出的规模也在扩大,但其增长速度低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增长速度,非利息支出对总资产的比例在持续地下降。由此,综合反映银行经营效率的指标成本/收入比率(cost income ratio),1991年以来持续走低。

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美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显著提高,即银行管理其资产的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机构更加积极地采用当前的最佳银行管理做法。Berger & Mester(1999)的研究表明,无能力采纳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的银行的比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下降。Berger & Humphrey(1992)的研究还表明,由于80年代银行业最佳做法边界内的离散度很高,即最佳做法的采用率低,因而是一个无效率上升的时期。这种采用最佳做法能力的提高突出表现为90年代是银行业重复创新(repeated innovation)的时期,如信用评分、广泛的ATM网络以及大量其他创新的普及。这些创新80年代已经出现,其早期采用者在该技术被竞争者广泛采用之前赚取了超常利润,而重复创新则可以全面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

在非利息支出方面,工资和福利在总非利息支出中的比例有明显的降低的趋势,这种降低与“其他”支出的比例上升几乎是完全对应的,而经营场所费用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这主要是由于许多银行将人员密集型业务大量外包给外部服务机构,减少了总支出部分中工资与福利的比例。

三、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的商业银行相对同质,由于放松管制与技术革新,当今的商业银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异,而且在地理范围、组织结构、产品组合、资金来源、服务质量和客户聚焦等方面也已经大为不同。因此,在相同的经营环境下,不同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在盈利性发展上呈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一)特大型商业银行面对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盈利性最低

经过大规模持续的并购重组浪潮,美国特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膨胀,2005年净合并资产高达42320亿美元,资产规模排名第一的美洲银行达到10822亿美元。但是,规模大不等于获取收入的盈利能力也强。

特大型银行通过并购不断扩张规模、实行综合化经营,非利息成本确实得到有效控制,其相当于资产的比例持续下降,15年平均仅为3.41%,在各规模银行中是最低的。但是,其总收入相当于资产的比例不仅在考察期的多数年份里最低,时期平均值也是各规模银行中最低的,反映出特大银行的收入效率低下,表现在其获得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比较强,获得利息收入的能力却处于绝对劣势。如表7所示,10家特大银行的利差在各年份都是最低的。其原因在于,这些特大型银行面对的是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市场力量弱。

对于银行业,所谓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就是能够在市场上对贷款收取更高利率对存款支付更低利率的能力。按照许多国外学者的说法,银行不断地进行并购扩大规模获得更强的市场力量,既是银行并购的动因之一也是并购的效应之一。但美国银行业市场中所呈现的情况则是净利差高低所表示的银行业市场力量与银行的规模呈反向变动。其原因可能在于:随规模、经营地域的扩大,银行所面对市场的可竞争性(contestability)是不断提高的。对于10家特大银行而言,主要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其一,特大银行面对的主要是大型公司、机构客户,向其提供大宗金融产品,而这些客户的融资与服务需求的渠道已经非常多样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高度发达,投资银行与各种机构投资者的充分发展,使得特大银行在大客户间的竞争中压力日增,产品与服务定价中难以发挥其规模的优势。其二,虽然特大银行自9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零售金融业务,但在该市场中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难以取得定价优势。美国在90年代中期才全面放开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到2005年,分支机构最多的美洲银行在全美有6249个分支机构,仅覆盖美国31个州。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对这些特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相对陌生,而与已经在当地长期经营的中小银行存在着更紧密的关系,即使自己的银行被大银行收购,许多人甚至会转移到其他当地银行也不成为大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的客户。大银行的组织层次多,信贷审批的速度慢,信贷标准严格,也排斥许多当地客户,而当地银行往往是基于长期的关系发放信贷,具有效率优势。同时,在美国,涉足零售信贷业务的除了商业银行还有储贷机构(saving institutions)、信用社(credit union)以及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专业抵押贷款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多种机构,都对特大银行构成竞争威胁。

(二)小银行具有独特优势,盈利性较好

美国银行业巨大的变革给数量众多的小银行带来了空前的竞争压力,但是在数量急剧减少、大银行经营地域范围迅速扩张的形势下,仍然保持着比较好的整体业绩表现,关键在于小银行面对中小企业与个人客户,经营地域限于当地的狭小空间,主要提供基于关系的小规模信贷和存款服务,具有比较强的当地市场力量(local market power),能获得较高的净利差,进而较高的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相当于资产的比率在各规模商业银行中最高)。

首先,小银行都是社区性银行,面对的客户多是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而小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当地小客户提供信贷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小银行具有相当的市场力量,能够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同时,各种类型的小规模贷款也是小银行贷款和资产中最主要的内容。其次,小银行一般将面对面服务作为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对存款服务收取更低的手续费(如大银行对简单的存折账户所收取的平均年度手续费比最小的银行高72%),因而具有获得大量稳定的、低成本核心存款的能力。与其他规模的银行相比较,小银行的负债中,低成本核心存款的比例最高,虽然1991年以来核心存款相当于总资产的比例已经由78%下降到68%,但其他规模的银行都低于60%。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小银行所获得的利差在美国各规模商业银行中是最高的,保证小银行获得相当高的利息收入。

但是,小银行的小规模(2005年平均规模1.23亿美元)也使其盈利性受到一些限制。其一,小银行的服务范围一般比大银行窄,其手续费收入也相应地低于大银行。如果提高存款服务手续费则影响其吸收零售存款,影响其当地形象。同时,扩大手续费收入的来源往往要扩大服务的范围,但是许多种类的手续费收入来源如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化和备用信贷额度等需要以大量的交易为基础,对小银行并不是可行的。其二,由于规模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临界水平,使其成本/收入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规模的银行,而且有差距逐步加大的趋势。根据Grant Thornton 2003年对社区银行的调查,93%的被访问者认为留住关键员工是社区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小银行员工工资、福利支出在总非利息支出中的占比很大,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三)大中型银行处于合适的规模区间,盈利性最好

大中型银行的盈利性(ROA)明显高于特大银行与小银行群体,可能是由于它们融合了特大银行和小银行的优势,避免了它们的一些劣势,如其利息和非利息收入发展所显示的。

大中型银行的盈利性好于社区银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与社区银行相比较,中型银行有更加分散化的手续费收入以及更广泛的产品线,一些中型银行甚至还有比较广泛的地理区域进行投资选择,赚取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比较强,对净利差的依赖比社区银行小,相应地受利率风险的影响就更小一些。其次,由于规模相对比较大,大中型银行经常能够更好地分散信用风险,发放大额贷款,吸引好的员工,获得和维护比社区银行更加分散化的客户群体,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大、更复杂的客户。最后,多数大中型尤其是中型银行是合并小银行的结果,合并的各个银行能够用统一品牌提高其市场力量,而且与社区银行相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还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Berger & De Young(2000)研究了1993~1998年期间美国7000家银行地域扩张的效应,发现管理控制力随着与附属机构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经济学家Heather Gratton(2004)的研究支持该结果,并提出,某些银行可能在单一区域内经营最有效率,而另一些银行则可能是以全国或国际为基础经营最有效率。Engler & Essinger(2002)得出类似的结论:银行要盈利必须有合适的规模,要足够大以使经营效率最优化,但又要足够小以便于管理。因此,与特大型银行相比,大中型银行的经营地域一般在一个州或一个大都市统计区(MSA),或两者兼有,既能够保持一定的当地性市场力量获取比较高的利差,又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地域分散化。尤其是这种经营的地域范围还可能有助于降低管理的无效率。

四、商业银行相对专业化经营的盈利性发展

在综合化经营的大潮下,美国的商业银行也不断根据自身优势、规模、所处地域的经济环境等因素加强自身的战略定位,出现了一批具有经营特色、有业务经营重点的相对专业化商业银行机构。这其中包括:信用卡贷款加证券化应收款超过总资产加证券化应收款50%的信用卡贷款银行;海外机构资产占总资产25%以上的国际银行;工商业贷款加商业房地产担保的房地产和建设与开发贷款超过总贷款25%的商业贷款银行;农业生产贷款加农场担保的房地产贷款超过总贷款25%的农业银行;住宅抵押贷款加抵押支持证券超过总资产50%的抵押贷款银行;住宅抵押贷款加信用卡贷款、加上针对个人的其他贷款超过总资产的50%消费者贷款银行。

由表9可见,美国80%以上的商业银行有各自的信贷经营重点领域。其中以发放工商业信贷为主的商业银行数量最多,也有大量的小银行相对侧重于农业贷款。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抵押贷款、消费者贷款和信用卡贷款银行的数量比较少。而从事国际化经营需要有相当大的规模与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所以只有花旗银行(北美)、JP摩根大通、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和北方信托(Northern TC)可以被称作是国际银行,2005年末其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55%、38%、33%和30%。

从盈利性看,相对专业化经营的效果并不明晰。其中,主要向个人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即信用卡银行和消费者贷款银行,盈利性最好,关键在于这些机构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利差,尤其是信用卡银行,从而获得比较多的利息收入,同时又能获得相当高的非利息收入,足以消化较高的非利息成本和较高的贷款损失,而且是高度专业化经营,有非常高的成本效率。商业贷款和抵押贷款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比较低,抑制其盈利性。农业银行虽然规模比较小,主要面向农业和农场主,但其盈利性也仅略低于全部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不盈利机构的比例很低,关键在于其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比较有效,而且具有前述小银行的独特优势。四大国际性银行的规模庞大,但盈利性最低,原因与特大型银行基本类似。

注释:

①作者根据美联储Flow of Funds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Annual Flows and Outstandings,1985~1994,1995~2005的数据计算而得。另,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除另有标注外,均来自“Profits and Balance Sheet Developments at U.S.Commercial Banks”,Federal Reserve Bulletin,various issues。

②数据来源同①。

③Rhoades,Stephen A.(2000) ,"Bank Mergers and Banking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1980~1998" ,Staff Studies 174.Pilloff,Steven J.,(2004), "Bank Merger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94~2003" ,Staff Studies 176.Washington D.C.: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④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June,2003,2006,Statistical Appendix.

⑤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3/20030508/default.htm.

标签:;  ;  ;  ;  ;  ;  ;  ;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盈利发展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