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渭南市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思考论文

关于渭南市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思考

刘 博 张俊丽*杨兆森

(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

摘 要: 该文立足当前国家政策导向和农业发展现实,从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现实需求出发,提出了渭南市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市可借鉴的4种模式:集约型生态农业模式、智慧型生态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型生态农业模式和品牌型生态农业模式,并且对各模式的涵义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生态农业;水资源;产业基础;模式;渭南市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以“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了农业的快速发展[1],赢得了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的赞誉,却也因此导致了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以机械化、化学化、商业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主导农林牧副渔统筹发展,将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结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统一且效益最大化的农业形态[2]。生态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

1 渭南市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的必然性分析

1.1 发展生态农业是现实所需 渭南市的现实所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质量下降。渭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1/6,是陕西最佳农业生态区,但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如化肥农药滥施、长期连作等,不仅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生产成本增加,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带来的土壤酸化、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更加严峻[3]。(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渭南境内“黄渭洛”三河交汇,水资源总量较丰,达20.06亿m3,但受到开发利用不足和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限制,人均占水量仅388m3,约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5,位列陕西省10个市(地)的第9位[4]。除缺水外,水资源污染也不容忽视,部分河流和水体已成为了无法直接利用的“死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3)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已是农业生产中的不争事实,留守妇女老人正逐步集结成为农业生产大军。在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该群体不得不选择省时、省力、方便的生产方式,通过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追求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今后需树立“生态立市”理念,把发展生产、建设环境和培植资源统一协调起来,通过集约型和资源配置型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自我保护和持续发展。

1.2 发展生态农业是政策所向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也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摆上了重要议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把陕西省建成“三强一富一美”为标志的西部强省。

1.3 发展生态农业是民意所在 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快速、稳定和突破性发展的基本保证[2],是保证国民生活水平提档升级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已从“求温饱”“谋生计”逐步发展到“盼环保”“要生态”,对绿色食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已达到历史空前高度,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广大群众认可的根本原因。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农业发展现实,不难看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算生态账、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建生态农业样板市,不仅符合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地的必然要求。

2 渭南市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市的基础

2.1 区位优势 渭南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的东大门,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是陕西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可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是陕西省和国家产业布局中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渭南地处我国几何版图中心,6条铁路、2条高速、3条国道、7条省道穿城而过,东接中原、北达晋蒙、西进甘宁青新、南抵云贵川藏,内联外引十分便捷[5]

并非人人都有逃避的自由,乱世中为势所迫,明哲保身的人不在少数。五代时期,士人无论是在朝廷任高官还是在地方做小吏,内心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惧感。在混世的风气下,他们随势可否,不为事先,唯唯诺诺,传统的人格精神失去了维系世道人心的力量,与盛唐锐意事功、开拓奋进的精神面貌相去甚远。

3 几种可供渭南借鉴示范的生态农业模式

3.1 集约型生态农业模式 集约型生态农业模式是集微生物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及农业环保技术于一体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图1)。该模式以自然界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生态大循环为基础,把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通过食物链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耕地质量下降,畜禽粪便污染,秸秆利用率低,种植业模式单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提出。该模式在江苏省宿迁市生态农业城市建设中较为常见,也较适合渭南市市情,适于在渭南市以种植业为主要作业模式的区域推广。

图1 集约型生态农业模式过程

3.3 观光休闲型生态农业模式 观光休闲型生态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按照生态农业为基、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创新创造为径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利用区域环境资源,如荒山、荒坡、农业用地,果园、林园、竹园、庭院、河滩等场所,建成以民俗休闲农业区为中心,以黄河、渭河、洛河3条“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网、关中环线等“黄金干线”为交通要道的休闲观光旅游区,全面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环境绿化美化进程。该模式主要针对荒山、荒坡、荒滩及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滩涂和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等而提出的。

图2 智能型生态农业模式过程

3.2 智慧型生态农业模式 智慧型生态农业模式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生产要素的全方位调控,为农业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具备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图2)。以设施农业或露地为载体,融入光伏农业技术、抗旱保水技术(保水剂等)、节水技术(如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膜下滴管)、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施肥技术、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三沼”利用、低毒高效新型农药及无人机施药等技术(设备)。该模式主要针对畜禽粪便污染、水资源短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问题而提出的。

2.2 产业优势 近年来,渭南农业按照“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发展思路,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粮棉油果禽牧等农业资源优势,强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和服务业系统之间已组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调共同的生态农业耦合体[6]。2016年,粮食十三连丰,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1位;以苹果、梨、葡萄、鲜食枣、时令果菜为主的绿色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和瓜菜聚集区稳步推进,全市瓜果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37.49万hm2、921.8万t和221亿元;以奶牛、奶山羊、肉鸡、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示范区逐步建成,全市牛、生猪、羊、家禽等存栏量分别达到43万头(只)、342万头(只)、160万头(只)和2431万头(只);现代农业园区3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76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和经营能力均居全省前列;休闲农业经营规模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5个,居全省之首,休闲产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家12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国家级休闲乡村1个;另外,全市“互联网+农业”有序展开。这都为陕西省生态农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10月28日下午,《妈妈宝宝》杂志联合上海国妇婴美兰湖分院举办“万圣节主题活动”。万圣节不是只能玩惊吓恐怖,孕妈妈也可以过个温馨万圣趴,带着肚子里的宝宝来感受满满的万圣氛围。本次活动特邀国妇婴美兰湖分院产科主任申玉红讲解“分娩方式选择”,为孕妈妈解析分娩过程,掌握分娩技巧,一起探索适合宝宝的出生方式。

3.4 品牌型生态农业模式 品牌型生态农业模式是充分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农产品生态化、价值化、标准化、产业化和资本化“五化式”生产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生产经营绿色、有机农产品,并通过品牌推介和营销,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户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图3)。该模式主要针对农产品安全隐患、品牌不亮、品牌建设乏力等问题而提出的。

石英占矿物总量的56.1%,主要呈他形、半自形粒状以及粒状集合体分布(图1a、图1c),粒度约为0.1~8 mm。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常分布于石英粒间以及多个石英颗粒组成的粒间孔洞中;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矿物集合体常发育于石英裂隙和粒间孔洞中(图1a、图1b),由于受到应力作用的影响,粒径较大的石英常具波状消光及应力裂纹。

图3 品牌型生态农业模式过程

参考文献

[1]叶贞琴.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途径、着力点[EB/OL].[2017-08-23].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27645.

[2]于成功.宿迁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3]赵伟,刘梦龙,杨圆圆,等.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8):93,106.

[4]景小丽,张权峰.渭南市农业水资源及其农田利用现状与对策[J].资源环境与科学,2010(18):286-288.

[5]李晓梅.低碳经济视角下对加快推进渭南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6(18):15-16,18.

[6]朱鹏颐,黄新焕.共生理论视角下创新农业生态经济研究的范式[J].生态学报,2017,37(20):6945-6952.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3-0016-02

作者简介: 刘博,男,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10-18

(责编:张宏民)

标签:;  ;  ;  ;  ;  ;  

关于渭南市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