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对学校教育的述评论文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对学校教育的述评

陈殿兵,杨新晓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工作性质的变革,并影响到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技能的定义。《工作性质的变革》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工作性质的变化并正在重塑工作所需的技能。无论发达经济体中还是新兴经济体中,对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的需求皆呈现上升趋势,对完成重复性任务所需要的具体工作技能的需求均呈下降趋势,而复合型技能的回报率则持续走高。教师和学生应辨证思考工作性质变革的影响,秉承“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基本思维导向,将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本位理念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培育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三种素养与四种技能:信息技术素养、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及基础技能、高阶认知技能、社会行为技能、可转移技能。

[关键词] 工作性质的变革;世界银行;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素养与技能

一、研究背景

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升级创新在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和数字知识新时代的同时,持续不断地带来了工作性质的变革,并进而影响到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重新定义。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镛在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创造机会以形成新的、变革性质的工作机会。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学生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因为许多学生在成人后可能将从事当下根本不存在的工作。为此,世界银行发布了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工作性质的变革)》(以下简称“工作性质的变革”)探究未来工作性质的变化与未来工作需要的技能,呼吁各国政府和学界采取积极举措,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素养和技能,使其更好地应对工作性质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通过系统、全面、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与教育活动价值基础的教育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教育能够培养出使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受益的,具有较高的效用互联性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和公民[3]。学校教育有义务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因此,笔者以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掌握哪些技能以更好地面对工作性质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具体举措来帮助学生养成获取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素养与技能等为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和解读《工作性质的变革》报告来探究其对未来工作性质的变化、所需能力与素养的等核心问题的关切及主张,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探究教师与学生对工作性质变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二、《工作性质的变革》的关切点及主张

《工作性质的变革》中指出,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信息与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工作性质的变革。然而,从现实社会来看,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换代带来了智能社会和智能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使用机器人的数量在快速增加,引起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使用是否会取代人工的思考,从而造成工作岗位的流失和大量事业人员内心的焦虑与恐慌。从全球范围来看,人们尚未适应工作性质持续变革所带来的对于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新要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工人仍然在从事着技能很低的工作;很多国家的就业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化发展的趋势:高技能工作与低技能工作岗位需求增加,而中等技能工作需求降低。报告认为,鉴于工作性质持续变革的常态化,作为重要国际性组织的世界银行应当唤醒人民对工作性质正在发生变革的意识,引导人们形成对信息技术在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方面所带来的变革的正确态度,并通过持续的分析来协助人们估测技术是如塑造技能需求,从而形成适应未来工作需求的素养和技能的。

(一)探究工作性质变革的新常态

首先,世界银行在《工作性质的变革》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作性质变革的本质是信息技术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更新换代。技术发展与转变导致工作性质的变革并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和就业技能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作性质的变革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技术的发展正在模糊企业之间的界限,进而促进工作方式、工作条件和工作场所的转变,并逐渐消除了传统工作中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地理障碍,从而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张了全球性的价值链。例如,作为中国最大在线零售平台之一的淘宝网的出现,就使得正式工作与非正式工作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再如,教育领域内以埃及为大本营的良师网(Tutorama)将学生与各地的家庭教师联系起来,建构了按需服务的发展环境。其次,技术正在重塑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企业自动化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当下和未来的工作中,劳动者需要具备更高级别的技能,如分析能力、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管理能力等,以提升自身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竞争力。同时,无论在发达经济体中还是新兴经济体中,对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的需求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对重复性任务所需要的具体工作技能的需求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复合型技能回报率则持续走高。例如,200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中从事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密集行业中的劳动者的占比由19%上升至23%,发达经济体的占比则由33%上升至41%。再次,工作的竞争性增加。工作性质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同一国家与地区内个体及企业主在受教育水平、对技术的接受度以及劳动力成本考虑等层面均存在着差异,从而加剧了工作的竞争性。工作竞争性的加剧体现在人与机器、人工智能的竞争及不同工作技能回报率出现较大的差距。报告指出,具备复合认知、从事行为技能型工作的工人是工作性质变革过程中的受益者,其就业增长速度较快且工资水平较高。相比之下,从事重复性认知、行为技能工作的工人,特别是从事手工工作的工人似乎会处于劣势,其就业机会与工资水平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从事非重复性认知、行为技能工作的工人工资水平下降是因为自动化,而从事重复性认知、行为技能工作的工人工资水平下降的原因是竞争的加剧[4]。最后,技术的发展使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报告指出,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创新速度、自动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融合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工作的前景也将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在对工作前景不确定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报告提出了技术引领工作性质变化背景下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1)机器人是否会将路德派关于机器取代人工的恐惧转化为现实?(2)大规模的自动化是否意味着中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曾经走过的,通过工业化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路径正在关闭?(3)公共政策如何确保工作性质的变化将会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公平的世界?对这三大问题的不同认知以及重视程度导致了未来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同时,报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多元化、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企业自动化与创新力之间的较量,以及政府宏观政策调整的力度,都会影响全球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个体综合技能的提升水平、就业机会的增加、劳动力与技能的密集度等方面,并最终影响工人个体的工资水平。因此,在分析和解读一国的就业前景时,研究者应当从政府当前的人力资本投入、政策导向及其对就业机会的引导与创新等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 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泌尿外科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肾脏腹侧肾肿瘤患者 15例,术中应用自制简易腹膜反折悬吊装置。其中男 9例、女 6例,平均年龄为(62.5±9.2)岁,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9±1.0)cm,肿瘤位于右肾 7例、左肾 8例,均为位于肾脏腹侧的单发肿瘤,肿瘤分期均为 T1N0M0 期,R.E.N.A.L 评分为 6~10 分。无淋巴结、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及远处转移。

(二)应对工作性质变革的正确态度

报告指出,工作性质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技术正在改变工作场所对三类技能的需求(详见表1)。首先,无论是在发达经济体中还是新兴经济体中,对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的需求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次,对重复性任务所需要的具体工作节能的需求都呈现下降趋势。再次,复合型技能的回报率在持续走高。

芒沙村由于地处亚热带,降水较多,河流错综复杂,水资源充沛,并有南马河流过,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满足了村民们基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需要,而且依托南马河,建成了就有四级电站,其中有两级电站在芒沙村,充分利用水力发电,基本满足了村里的用电需要。

(三)阐述未来工作需要的技能

《工作性质的变革》在理论分析和解读数据的基础上指出,持续不断地变革是当下和未来工作的新常态的同时,也倡议人们用新的视野和新的努力应对工作性质的变革,用辨证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读,要认识到工作性质变革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态度,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

表 1工作性质变革下的技能类型、特征与工作类型举例

三、《工作性质的变革》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及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浸润作用,决定了在智能机器时代学校教育的参与者不应当陷入“学校是否会消失”“教师角色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等问题的纠结之中,也不要急于探讨如何利用技术去提升现有教学方法的效果,而是要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挑战,进而探究如何对教育进行改革。例如,探讨传统教育中把人当做智能机器进行组装,仅仅关注学生的显性成绩而忽略其隐性成长与发展,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做法如何改变。再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时代,泛在学习创造了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在多样的空间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思考如何利用技术转变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成为会学习、会思考的具有智慧素养的“智慧人”,而不是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5]。同时,学生个体也要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反思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发展质疑精神,学会与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终端相处的正确态度,利用智能发展个体能力,进而避免形成数字鸿沟[6]

(一)教师与学生对待工作性质变革的正确态度

学校教育已经进入一个以物联网、智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工作性质变革必然对教育本身与教育参与者产生冲击,并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例如,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带来教育领域内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人们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了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等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所有参与者要构建起针对人工智能和工作性质变化的思维和行动逻辑。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使技术不断渗透并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之中,而其引起的未来工作性质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地加剧。学校教育要超越仅仅停留在过度依赖技术、过度开发新产品的表层发展模式,要引导师生形成面向未来,树立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态度,反思新常态下教育的本质、理论和范式的变化,探究工作性质变革环境下培养学生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新内容和路径,帮助其发展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与通讯素养”在内的信息技术时代的基本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责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的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态度的人才。

(二)对从事未来工作所需素养与技能的学理探究

虽然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切入视角不同,但其所列的能力与素养都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教师和社区来决定的。而在技术引发工作性质持续变革的今天,学生个体每天要接触海量的信息,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要熟悉相应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不断反思当下的教育教学应当如何改善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索、辨析、质疑、研究、实验和创新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的方法,以富有创造性和负责任的方式来发展个体与社会。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办理客户的入住手续,当前的品牌连锁酒店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到客人的姓名、性别、年龄、预定渠道、入住记录、消费记录等客户基本信息。品牌连锁酒店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只能对这些客户基本信息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不能深度地分析这些信息为酒店管理带来的价值。比如,满足客人的个性化要求是品牌连锁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假如客人入住客房的习惯是用乳胶枕,而现有的管理系统只会对客人一次次的换枕头要求进行记录,只能得到这些冰冷的数据而不会去深层分析这种重复现象。而如何让这单一的“一堆数据”转变为对酒店管理者培养忠实客户有用的“大数据”,这正是酒店客户管理信息系统改进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首先,工作性质变革所带来的是更多的市场机遇与就业机会。报告认为,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取代人工的设想促发了社会的恐慌情绪,但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威胁被无限夸大了。总体而言,工作性质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盘活了物质与人力资本,增加了就业机会。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连接成本持续降低,从而导致发达经济体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扩大;另一方面,持续增加的收入提升了人们对既有产品的消费量和对新产品的需求。两者共同促进了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灵活性的工作类型,扩大了就业机会。技术促进了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并为其迅速规模化提供了条件,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即时商机和就业岗位。例如,在线商铺、在线辅导、自由职业等一大批通过在线技术和平台产生的零工劳动机会和就业形式,都是随着技术发展与工作性质的变化而产生并不断兴起与发展的。其次,虽然技术发展导致工作性质的变化带来了众多的机会,但技术飞速发展的破坏性与工作性质变革带来的挑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工业发展的自动化,从事常规性任务以及低技能工作的人必然面临着被机器取代,进而面临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往往需要团队工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而这些技能的重塑成本很高。在政府缺乏投资以提高本国人力资本质量意愿的情况下,技术带来了更加残酷的竞争性市场,使人们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报告警告性地指出,技术可能成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因素之一,并对许多国家持续加剧的不平等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而如果对此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那么当人们对利用技术提高生活品质的期望与社会当中的机会不平等,或既有的工作与技能出现错配的情况时,就会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从而导致移民、社会分裂等现象。

未来的工作需要怎样的素养和技能是当下学校教育需要探究的教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融合促使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探讨未来多变的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素养、技能和能力(详见表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2015年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列出了所有青年人都需要的基础技能、可转移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及青年人获得这些技能所需要的环境;欧盟从能动地使用工具及在异质社会团体中的互动、自主表达等行动能力入手,提出了所有人需要的三大技能;由英特尔、戴尔、苹果等公司合作成立的21世纪技能联盟从学习创新、信息媒体技术、生活与职业生涯等视角提出了 21世纪人才的核心能力框架 [7][8][9]

表 2不同国家及国际组织发布未来社会所需的技能

(三)未来工作所需素养与技能的养成路径

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性质变化的需求,是教育者和受教者都应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相信教育的力量,要有教育理想,要采取正向的、积极的态度,以坚定的、负责任的方式积极推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从而构建起适应未来工作性质变化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学生一起来迎接工作性质的变化。《工作性质的变革》报告的相关内容表明,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素养和技能,学校教育应从3个层面做出努力。

1.学会学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寻求发展的能力。学会学习是指学校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人们对教育的功利性看法,认识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掌握,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10]。学会学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能否胜任未来工作的关键能力。未来工作性质的持续变革与其不确定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当下和未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学习,在信息技术持续更新换代并引起知识、技能持续更替的数字时代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学校教育要成为学生构建学习能力的向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寻求个体发展的能力。

2.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1]。工作性质的变革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后的必然发展趋势。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赢得先机,社会中的个体就要将个人的发展建立在不断获取、应用、更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除了学会学习,学校教育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未来的工作机会将更青睐能践行终身理念的学习者。他们不再视学习为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目标。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学习可能始于学校,但学习并不止于学校,工作场所是个体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技能的场所。因此,学校教育要将终身教育放在对学生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中,在全体师生中形成赏识终身教育理念的氛围,把教育作为一种终生的体验,从而形成人人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学习型共同体。

万历后,“七子之风未艾,三袁之焰方新”,[2]563七子派末流,“万喙一音”,[2]806“渐成伪体”。[2]806为了扭转食古不化的风气,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开始标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10]5“性灵说”理论也得到了时人的推崇。公安派求新求变的文风,却遭到了四库馆臣的强烈抨击。

3.能力本位——在变化着的环境中重塑可迁移的技能。能力本位作为一种相对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要求学校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可迁移技能的养成。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技能是指学生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应用于新情境或新环境,以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它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已有知识、技能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反思与解决能力等内容,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表征[12]。由于工作性质的变化和工作机会竞争的加剧,未来工作中的转岗或转专业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破除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不变化的一次性就业的思维定式,形成可迁移的能力,使之在工作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能在新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引导其意识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是离开学校的劳动者根据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重塑自身技能的机会。当学生具备了更适应变化着的岗位需求的不断迁移的个体能力时,那么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诉求也就会达成,学生方能应对工作性质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R].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19.

[2]任凤芹.学校教育的价值本然:指导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12-15.

[3]叶澜.教育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33.

[4]Glaser. Framework fo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2018.

[5]高思,赵云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未来教育——访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技术专家赵勇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7(08):7-12.

[6]陈殿兵,杨新晓.警惕“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数字鸿沟”[J].教育观察,2018(14):138-141.

[7]UNESCO.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M].Paris: UNESCO,2015: 30-40.

[8]NCREL.enGauge 21st Century Skills: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R].USA: the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and the Metiri Group,2003:1-80.

[9]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42.

[10]UNESCO.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R].UNESCO,London:1996.

[11]谢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终身教育政策文本分析[J].终身教育研究,2019(03):22-26.

[12]滕珺,曲梅.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5-7.

Teach for the Future ,Learn for the Future ——A Review of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port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Work” on School Education

CHEN Dianbing,YANG Xinxiao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China )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work and influenced the definition of talent skills in the future labor market. “The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Work”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work and is reshaping the skills required for work. Regardless of the developed economies or emerging economies, the demand for non-repetitive cognitive skills and social behavioral skills is on the rise, and the specific job skills required for repetitive tasks are declining, while the composite skills return The rate continues to ri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dialectically think about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work, adhering to the basic thinking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for the future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 incorporating learning, lifelong learning, and ability-based concept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fostering adaptation. The three qualities and four skills required for future work 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digital literacy and human literacy and basic skills, high-level cognitive skills, social behavior skills, and transferable skills.

Key words : the changing of work nature; World Bank; lifelong learning;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10-0001-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01

[收稿日期] 2019-07-31

[作者简介] 陈殿兵(1979),男,山东烟台人,教育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治理与领导力、教师教育。

[通讯作者] 杨新晓(1981-),女,山东烟台人,教育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刘新才)

标签:;  ;  ;  ;  ;  ;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对学校教育的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