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PPP模式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探索论文_徐仲平

浅析PPP模式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探索论文_徐仲平

徐仲平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企业与政府合作的PPP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在项目建设、运营等环节均存在风险。本文主要阐述当前PPP项目面临的风险类别,简要提出分配原则概念,最后提出部分风险管理措施,以期降低PPP模式项目风险。

关键词:PPP模式;风险管理;资金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部分产业依然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国内部分产业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机构贷款、财政资金等形式,但是公共财政的支出并未保证建设投资趋于稳定,并且目前开始呈现支出幅度大于收入的现象,在此背景下,PPP模式作为新一代融资方式,开始得到重用,但是依然会产生风险管理问题。

1 PPP项目面临的风险类别

传统项目采购阶段,政府部门会采用招标以及签订契约等手段,但是项目中标人必须承担项目的大部分风险,进而导致政府并未认真落实自己的责任,并忽略承包商的他人利益,最终导致双方合作产生较大的矛盾,未来再次合作变得愈发艰难。但是在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开始将项目建设以及后续工作的风险转至其他参与人员,导致主要风险由政府承受。

PPP项目具有其特点,例如项目投资量较大,建设周期较为漫长,施工技术要求较高,而且与众多参与者产生利益纠葛。而且,国内大型公共项目并未具备丰富的PPP项目模式运行经验,导致现有的法律并不能完全保证参与者利益,且地方政府缺乏科学严谨的项目策划,融资力度较差,基础设施质量较差等问题,都与全新的法律体系相矛盾。通过调查得知,PPP项目产生的风险涵盖所有环节,如果某个环节产生问题,则必然导致严重的损失。通常情况下,风险包含系统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具体而言,系统性风险涵盖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因素,非系统性风险涵盖技术水平、契约等因素。即便政府部门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但是依然缺乏完善的法律保全各方利益,同时缺乏科学的评价、审核等机构的支持,进而导致法律体系无法贯彻落实。

1.1系统性风险

(1)决策风险

项目成立之初的决策等环节一旦产生事物,便会产生风险。部分政府并不真正理解PPP项目的特点,而导致投资人与政府在项目建设后产生矛盾,甚至部分企业妄想霸占市场环境,通过不良手段压低价值,破坏市场,与政府部门随意签订合同,导致后续投资风险。

(2)财务风险

如果政府部门或者其他利益方投资失误,则容易导致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失败,或者后续资金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无法科学配置等,最终致使企业破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融资风险

由于PPP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且施工周期较为漫长,同时,政府部门旨在减缓自身财务压力,因此要求项目必须具备自购的自信能力,确保从各式各样的渠道中获取资金。但是,一旦项目在建设阶段无法实现融资或者合同出现问题,则会埋下融资风险,进而难以保证后期项目建设平稳。

(4)工程建设风险

由于当前PPP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良莠不齐,而且部分施工人员以及管理层的质量观念不强,管理水平较差,导致资金以及其他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进而无法保证项目质量,容易产生项目风险,企业的信誉等方面均会受到损害。

(5)运营风险

PPP项目运营阶段,项目的经营情况往往收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收入金额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6)退出风险

目前,国家会出台部分政策性基金来缓解企业融资压力,然而,当前的政策文件却未能明文规定上述资金如何合理介入PPP项目,同时并未规定如何在周期结束后脱离此项机制。如果上述环节均不明确,而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便会导致融资风险。

1.2非系统性风险

(1)政治风险

由于政府部门会因突发情况来定期调整法案,但是项目签订阶段并无法预料后续法律法规,进而造成不可抗因素产生。

(2)自然风险

由于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但是难免会出现火山喷发、地震、龙卷风等恶劣气候灾害,甚至与暴乱、瘟疫等异常事件,导致企业无法运行。

2 风险分配原则

签订PPP项目合同阶段必须遵守风险分配原则。所谓风险分配原则,是指政府以及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自身的利益相匹配,双方落实自身的权利以及义务,保证项目的价值得以挖掘。本文具体描述为以下规定:

第一,风险承担者必须能及时把控风险,同时通过合理的手段转移风险。

第二,责任承担方必须认真承担风险,不允许将损失转交给其他利益方。

通常情况下,风险产生后必将产生损失并提升风险管理的成本,针对此现象,本文认为应将建设风险交至私人单位,这是由于私人单位具备调控项目的有利因素,同时其可以根据所签订的合同要求承包商分担风险。针对政治、法律等风险因素,应当交至公共部门,其作为政府的代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影响政策内容,与私人机构相比,公共部门处理这类风险更加得心应手。针对不可抗力风险,则应当考虑私人机构以及政府承担的损失数额以及其意愿,假若私人机构主动承担风险,则政府部门理应适当给予援助。最后,秉持“承担风险存在限制”的原则,保证某一方不会受到巨额损失。

3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旨在降低风险,实现风险控制。通过打造确定的项目目标,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正确的认识风险,制定针对性解决策略,进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1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1)构建组织体系。组织体系首先具备的特点是稳定、严肃。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其认真落实,让管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必须保证职能部门与管理层、基层和谐沟通,共同合作,保证体系内部环节无缝对接。

(2)完善管理制度

有关部门必须针对PPP项目所有环节制定可行性方案,并及时给予风险评估,委托相关人员监督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将上述步骤制定相关规章,保证所有人员或者单位认真落实。以PPP项目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构建各类风险控制要素,并科学划分风险类别,例如:将系统性以及非系统性风险细化为严重风险、较严重风险、一般风险等,用于构建评价矩阵。

(3)明确责任。

所有岗位不得出现空缺,且不能出现职能重叠的现象,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同时,构建环节一致、控制集中、责任明确、简单高效的环节体系,确保管理层指定的决策得到高效落实,同时保证风险最快被识别并得到控制,进一步使得风险降低,提高管理。

4.2完善风险管理规划

(1)市场环境调查

随着经济状况不断改变,市场环境受到影响,而企业应派遣人员深入市场内部,通过分析其他同类企业的工程成本、实践环节、资金渠道等,进而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规划,与市场相适应、

(2)确定未来目标

任何企业都应以项目审批流程、土地获取难度、项目的融资及退出、项目的建设、原材料的供应、项目的收益、项目的运营、不可抗力、风险的转移等方面为依据,制定可行性较高的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学术机构开始研究PPP项目模式所存在的风险管理难题。通过调查得知,当前PPP项目风险问题涵盖决策风险、财务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其他风险、退出风险、运营风险。项目建设风险、退货膨胀风险等,进而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第一,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各部门的完成度;第二,完善管理制度,派遣专业根据企业资源条件、市场环境、风险类别、解决措施等方面制定可行性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等;第三,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保证风险发生后有人承担损失。第四,完善预算管理,在 PPP 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多个环节强化预算约束,均衡有效推进预算执行,用预算监管好项目。此外,企业应在立项阶段重点分析项目发展前景、收益规模并制定相关报告,认真拟定合同内容并开展论证;其次,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制定未来发展战略,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保证风险降低。

参考文献

[1]程孟萍. 高速公路PPP项目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

[2]王树文.“一带一路”PPP模式中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6,37(05):68-75.

[3]王晓姝,范家瑛.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中的关键性风险识别与度量[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04):57-62.

论文作者:徐仲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浅析PPP模式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探索论文_徐仲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