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亚洲人力资源开发_社会资源论文

21世纪的亚洲人力资源开发_社会资源论文

21世纪亚洲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人才资源论文,人力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拥有35亿人口、4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亚洲,在经济振兴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即将走进21世纪。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变迁有许多可能性,有哪些能演化为现实?这是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一个谜,也是亚洲极为关注的一个谜。对35亿亚洲人来说,这个谜的最好谜底是:世界经济中心东移,21世纪成为亚洲辉煌的世纪。当然,对于21世纪,世界其它大洲也都有自己希冀的谜底,它们在发展速度上都要同亚洲一争高低。因此,亚洲要圆自己的21世纪之梦,除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外,更需要做的是,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具体来说,今天的亚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开发自己的人力与人才资源的问题。

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是以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劳动培训等)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引进在内的一种社会过程。它的实质是尽可能多地培养和引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并通过有效利用这些劳动者,达到实现科技进步和大幅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状况可以通过教育及科研的投资额、劳动人口中专业人员的比例、人才引进指数、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率等指标来衡量。

21世纪亚洲人力和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由亚洲发展的需要引起的。

首先,这是亚洲产业结构实现现代性转型的需要。亚洲的现状是,除日本和其它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外,亚洲在总体上还处于半农业社会,农耕是多数亚洲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传统的农耕生产主要依靠粗放型的体力投入,几乎不存在对人力和人才资源进行开发的问题。只有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有严格规定的现代产业,才迫切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有对现代科技、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亚洲在21世纪的发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讲,就是从传统农业转向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包括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现代工业和相关产业。因此,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日益高新技术化,就社会经济增长所起作用而言,资金、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资本固然不可缺少,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更具有关键的意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将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作为21世纪的制高点而投入极大的精力,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亚洲要想在21世纪世界经济舞台上取得成功,必须高度重视、并投入极大的精力来进行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

其次,这是由亚洲的资源特点决定的。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洲,人口密度很高。亚洲以占世界32%的土地面积,居住着占世界总数约70%的人口。从耕地、矿藏、淡水、森林等主要生存和发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看,亚洲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从总体看,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是亚洲的基本洲情。“人口多”的洲情不一定是坏事,它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进行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人口作为消费者的一面就会占上风,经济发展确实会背上沉重的人口包袱;如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人口多”就利大于弊,人口中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便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好的发动机。显然,同其它洲相比,人口多的洲情,使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对亚洲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

第三,这是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自身特点决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资是先导性产业。同其它许多资源开发相比,它具有超前性,并要求具有很高的预见性。同时,与其它产业相比,人力资源开发的周期也比较长。这些都要求亚洲各国政府在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上具有远见卓识,未雨绸缪,及早动手,为亚洲的明天而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

根据亚洲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亚洲的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归纳为三个特点:

第一,开发水平不高。从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亚洲在总体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可用两组数据来说明。一是教育经费开支。1990年美国教育开支为35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人均费用为966美元。而亚洲国家教育经费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3~4%(中国1985年为2.9%),人均教育费用一般在50美元以下(中国在1985年为8美元)[①]。另一组数据就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见下表)。

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比例② 单位:人

美国 2685

欧洲 1632

南美洲209

亚洲(日本除外)

99

非洲

53

第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严重不平衡。由于亚洲各国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在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上,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

处于人力与人才开发最高层次的是日本。在从1955~1974年的20年间,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就由51.5%上升到90.8%,大学升学率由18.4%上升到32.2%。目前,日本的文盲率仅为0.7%,是世界上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日本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比例,高达3548人,已经明显超过美国。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的成功,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据日本经济学家宫崎犀一的统计,1955~1973年,日本的全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60%,而同期美国提高了56%,法国提高了121%,联邦德国提高了118%,意大利提高了165%,英国提高了59%[③]。

处于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第二层次的是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在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上,它们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里以新加坡和韩国为例。在新加坡,教育投资的增长持续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60~1990年,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3.3倍,同期教育经费增加了15.6倍,1990年的人均教育经费达到335.3新元。目前新加坡政府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甚至超过日本。在韩国,建国初期,各级学校的学生总数只占人口总数的7.2%,文盲率高达78%,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增加教育投资,到1991年,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率依次达到99.4%、93.7%、57.2%,文盲率已降低到5%[④]。

处于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第三层次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东盟国家和印度。这些国家的成人识字率一般在40%~85%之间,专业人员普遍比较缺乏。例如,在九十年代初,泰国100万人口中只有55名工程师,而韩国、台湾、新加坡分别为700、1200、1400人。又例如,人口比日本多7倍的印度,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技术人员的数目不到日本的25%。为适应经济起飞的需要,这些国家正在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目前,菲律宾的教育投资,在政府总开支中已居于首位,达到13%,马来西亚通过努力,也使近年来的儿童小学就学率达到几乎100%[⑤]。

处于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第四层次的亚洲国家,如柬埔寨、阿富汗等,因长期战乱、闭关锁国、内部政治纷争等原因,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水平普遍很低,也没有引起政府和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国家在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上还处于一种“沉睡”状态中。

第三,除日本外,亚洲国家普遍存在人才外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西欧、日本在科技和经济上的长足进步,使这些国家具备吸引人才的优越条件;而其它亚洲国家因经济和科技发展滞后,国内政局动荡等原因,出现大批留学生学成不归、高级人才外流的现象。据前苏联《今日亚非》杂志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1960~1989年的29年中一共流失了140多万名人才,其中亚洲占整个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50%以上。据统计,1967年发展中国家移民没有回国的占48%,其中韩国高达80%,印度占78%,伊朗占71%。韩国从六十年代初算起的14年内,留美专家中回国者仅占6%[⑥]。据1988年底的调查,仅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有近5000个家庭计划申请到发达国家定居,其中大多数是高学历者和专门人才。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所派出的20万留学人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逾期未归。根据有关计算,培养一名专业人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国家和私人总投资为5~10万美元。按此标准,因为人才流失,亚洲在1960年后的30年间直接经济损失达350~7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则无法计算。[⑦]

鉴于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在21世纪亚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亚洲社会要针对亚洲的实际,以极大的热情来进行人力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在观念上,应充分认识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亚洲近几十年的发展充分表明,日本的新兴工业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有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而亚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不在于资金不足,而在于劳动力质量低劣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包括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新兴产业缺乏合格的劳动者,科技进步乏力等。因此,亚洲社会必须充分吸收当代国际经济所提出的新价值观: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最合算的投资。

第二,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整体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本质上讲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因此,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并促进教育体系现代化,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同时,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普通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使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

第三,亚洲的区域性组织要加强对亚洲人力与人才开发的引导和协调,对亚洲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如人才外流、区域内的合作等,达成共识或寻求解决办法;同时,敦请亚洲的工业化国家,在帮助亚洲欠发达国家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上尽一份力量,实现亚洲社会的共同发展。

第四,拓展社会学工作者在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上的工作空间。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既是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例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这种投资的社会后果的关系,如何提高人力与人才在特定社会的有效利用率,等等,社会学在其中都能发挥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

注释:

①转引自钱黄生:《美国人才开发策略》,《社会科学动态》(武汉),1993年1期。

②整理自Paul Kennedy:Preparing for Twenty-first Century,1993Published by Random House,Inc.in U.S.A.

③④参见刘永瑞、杨南方著:《走向21世纪的亚洲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289页,第30~141页。

⑤参见纳谷诚二等著:《发展的难题: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比较》,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3~40页。

⑥转引自陈昌贵:《我国留学生回国意向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4期,第25页

⑦转引自戴雄武:《国际人才争夺战和我国的对策构想》,《中国科技论坛》(北京)1991年3期

标签:;  ;  

21世纪的亚洲人力资源开发_社会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