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

《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

李莉[1]2001年在《《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新兴学科,人类文化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它涉及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史学、经济学、艺术、法律等一系列学科,显示出强大的学科综合性。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晚唐文人段成式的志怪小说《酉阳杂俎》进行文化研究,即探讨《酉阳》博杂特征的文化表现。 本文的首要任务是理顺《酉阳》两大特征之关系,即奇异性特征与博杂性特征分别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后者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然后,笔者在书中广阔的文化环境中,主要选取了叁个具体的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以求窥斑见豹地把握全书丰富的文化人类学价值:《酒食》篇体现了唐代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一曰奇珍并重,取材广博,二曰喜食鲤脍,不避其讳,叁曰饮食烹饪的艺术化,四曰唐代都市饮食业的繁荣与胡食的兴盛,五曰食名中的多元文化内涵;《黥》篇描绘了唐代丰富而独特的文身文化,如唐代汉族的文身不仅是个体审美意识的高扬和个体情感的宣泄方式,而且还具有神秘的佛教色彩,是唐代汉地密宗盛行的一种表现,文面除了作为美饰和成人礼、民族尊严的象征外,还是妒妇对奴婢的一种惩罚手段。另外,本文从中原汉族文身产生、流行的时间晚于各方少数民族等现象中,强调了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天咫》篇记载了中国着名的吴刚伐桂神话传说,本文从叁个神话要素出发,将其与嫦娥奔月神话进行异同研究,突出了《酉阳》在中国神话史和民族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无论是不死药抑或不死月桂,它们都是“不死”的古老母题的神话阐释,然而,月与月桂在唐代均带有印度佛教的文化色彩,而且与唐代的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社会分不开;无论是嫦娥还是吴刚,其实质都是女性意识的体现,吴刚是嫦娥在唐代文化环境下的异名分化;无论是蟾蜍还是月兔,它们均与虎崇拜有关,还象征着生命的繁盛不衰,然而,吴刚伐桂传说中的月兔或蟾蜍却不可避免地渗入印度佛教修行的文化色彩。总之,两个神话独立并存于中国月亮神话中,在深层结构和文化内涵上是同一的。最后,《酉阳》中体现出的文化人类学方法,即直接观察法与亲身实验法、采访与交游、比较法等的运用,是《酉阳》博杂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了《酉阳》中诸多文化现象的发展和演变,试图对《酉阳》的博杂特征作出文化解释,同时,也希望有助于人们对《酉阳》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和探求。

苗贤君[2]2016年在《《酉阳杂俎》中鬼怪故事的民间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酉阳杂俎》是唐代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段成式,晚唐着名志怪小说家。全书共叁十卷,分为前集和续集,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每篇依据内容设有标题。书中涉及天文地理、医药矿产、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仙佛鬼怪、寺塔古迹、诡习怪术、动物植物等内容,可谓是丰富驳杂。关于此书的性质,段成式认为,乃是"固役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 ①《酉阳杂俎》中对鬼怪故事的相关记载十分丰富,《诺皋记》、《支诺皋》专记怪异之事,《广动植》篇记述了很多动植物精怪的故事,此外,书中其他卷集中亦间涉鬼怪故事。本书载录的鬼怪故事为世人呈现了繁盛、明丽之外的另一个唐朝:一个充满着奇特、诡异气氛的唐代社会。本论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章,分别对《酉阳杂俎》鬼怪故事中的叙事对象、叙事空间、叙事模式进行了阐释,并对鬼怪故事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以及民间叙事艺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各章的第一部分先简要介绍论题的背景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释,论述主要观点。第叁部分为小结,对章节论述的主要内容的价值、意义进行概括和评价。第一章《<酉阳杂俎>中鬼怪故事的叙事对象》,第一节介绍情态各异的鬼魂,第二节叙述变化多端的精怪;第二章《<酉阳杂俎>凡人遇鬼怪》,第一部分为凡人遇鬼怪的叙事空间,分别从异墓、宴会、官道、民宅等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叙事空间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凡人遇鬼怪的叙事模式,分别论述了鬼怪意欲结姻缘、阳间寿尽鬼差寻、怨念未解留人家、志趣相投遇知音四种叙事模式。第叁章《<酉阳杂俎>中鬼怪故事的思想内蕴》,分别阐释了鬼怪故事体现的精神意识和死亡观念。第四章《<酉阳杂俎>鬼怪故事的民间叙事特征》,本章从故事母题和叙事特征两方面对鬼怪故事的民间叙事艺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酉阳杂俎》虽为文人创作作品,但是其中的鬼怪群体、故事原型皆来自民间,本文以书中的鬼怪故事为研究文本,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对鬼怪故事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探寻鬼怪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以及民间叙事艺术。

韩钉钉[3]2010年在《近二十年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一部具有博杂性质的唐代志怪传奇小说集,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对该书版本流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佛教关系、对他书影响等七个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归纳可以看出:学界对《酉阳杂俎》的研究表现出不均衡的状态,研究视角较多地集中在《叶限》一篇上,其他方面着力不够,还需进一步探讨。

姚春华[4]2011年在《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文中指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作为晚唐一部重要的史料笔记小说,以其内容广博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并且多有征引,但系统的研究却并不多。《酉阳杂俎》中有许多可参补正史和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珍贵史料。笔者从《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的生平事迹、《酉阳杂俎》的写作目的和编撰特点、《酉阳杂俎》的版本和佚文情况、《酉阳杂俎》的资料来源、《酉阳杂俎》与两《唐书》的比较、《酉阳杂俎》保存大量的遗闻秘籍、《酉阳杂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各地物产、《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域外文化和物产等六个方面,对此书展开专题性研究,揭示出此书可补正史之阙、保存珍贵史料、内容丰富独特等的史料价值。

卞玮[5]2014年在《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俗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酉阳杂俎》是一部唐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所记多奇。其四部丛刊本包括了大量俗字,本论文即针对其中的俗字展开研究。论文由四个主体部分组成:一、绪论部分,界定了俗字的定义,交代了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俗字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二、归纳了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俗字的形体特点,包括笔画删省、笔画增加、移位、笔画延伸、笔画缩短、笔画连接、笔画中断、变形和综合改变等九个方面;叁、探讨了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的俗字成因,主要包括形近混用、据古形、为书写便利及美观而变形、随意改写等四个方面;四、利用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中的俗字对当今最权威的大型字书《汉语大字典》进行修正补订,补充了部分失收俗字,补充并提前了一些书证,辨析了《汉语大字典》中的部分错误。

参考文献:

[1]. 《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D]. 李莉. 广西师范大学. 2001

[2]. 《酉阳杂俎》中鬼怪故事的民间叙事研究[D]. 苗贤君. 山西大学. 2016

[3]. 近二十年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综述[J]. 韩钉钉. 柳州师专学报. 2010

[4]. 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D]. 姚春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5]. 四部丛刊本《酉阳杂俎》俗字研究[D]. 卞玮. 温州大学. 2014

标签:;  ;  ;  ;  ;  ;  

《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