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楚简“信道”的思想倾向_十三经注疏论文

国电楚简“信道”的思想倾向_十三经注疏论文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的思想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倾向论文,忠信论文,思想论文,郭店楚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忠”、“信”问题,是儒家的重要话题。就《郭店楚墓竹简》来说,“忠”字出现了5次,“信”字出现了52次。这在13,000余字的简文中,位置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忠信之道》所说的“忠信”,是对统治者所提的政治伦理要求。这样一种倾向,在《论语·学而》中也出现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程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可见,《忠信之道》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的学说。但是,《论语》中的“忠信”,更多地指对一般人或朋友的道德要求。在《论语·子路》中,孔子竟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注:《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由此可见,忠信思想在儒家思想中虽占重要地位,但却从属于更高的原则。《忠信之道》则将忠信作为“君道”,即治人者的伦理准则。这种倾向,倒与郭店楚简中的《锱衣》、《唐虞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以及《语丛》中部分语句的思想是相通的。《锱衣》说:“大臣之不亲也,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一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以下引文未作注者,均同此注。)因此要求君主:“慈以爱之,则民有亲;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成之闻之》也说:“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有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善则言不乐。”上信则下从,这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尊德义》也要求“为政者”“尊仁、亲忠、敬庄、归礼,行矣而无违,养心于子谅”,这样“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则安进善矣”。《语丛一》说:“由中出者,仁、忠、信。由[外入者,礼、乐、刑。]”“上下皆得其所之谓信。”这些思想都把忠、信作为君道看待,给予了很高的位置。

《忠信之道》不但把忠信作为统治者的道德,而且是这一思想的专论。它以忠信对举的形式,论述了忠、信的性质、特征和意义。文章认为,“忠,仁之实。”忠,是仁的实质或内容。这一定位,既限了忠的范围,又明确了忠的性质。作为“仁之实”的忠,就是“无伪”,亦即前文所训之“诚”。因此,“忠人无伪”。君子无伪,就会不诳生,不背死,以诚对待人民。最高的“忠”,是长久而不变的。所以,这种形式的“忠”,君子施行起来,像土地一样,不发号施令而人民丰衣足食,人民也会自动前来亲附君子。从社会作用来看,忠的长期积累就可使民自愿前来亲附君,进一步达到“百工不古(楛),而人养皆足”。可见,君子能忠,人民前来亲附,正是一种德治和仁政。“信”也是如此。从本质上说,“信,义之期也。”信是义的要求。《大戴礼记·四代》有相近的话:“信,义之重也。”(注: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可见,这也是儒家的含义。这种义的要求,就是不欺骗智慧不足的人,也不背信弃义,即“不期弗知,信之至也。”“信人不背。”“至信不背。”《论语》有:“信近于义。”皇疏说:“信,不期也。”(注:《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这一解释,正与《忠信之道》相同。正因为信是不欺不背,注重言诺,因而“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大信不期而可要,像天地四时的运行一样可靠。做到不欺不背的信之道,就会使“群物皆成,百善皆立”。

从全文来看,“忠”和“信”的各个方面非常接近,是仁和义的关系,若要仔细分析,忠倾向于行或心,信倾向于言,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文中说,“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忠信即诚实有信,像天地一般重要。忠信体现的正是“忠人”、“信人”、“君子”和“民”、“人”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忠信之道的施行者是“君子”,接受者是“人”和“民”。所以,忠信是君子之德;忠信之道是君子所行之道。这些思想在《论语》中虽已出现,但在《忠信之道》中才被做了系统深入的论述。

从以上这些分析来看,本篇属于儒家学说的范围。

我们若仔细地回味一下《忠信之道》的论述,就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忠信的位置。在儒家典籍中,忠信一开始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道德规范。在《论语》中,忠信已经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有时候也把忠信作为治国的道德原则。但全面系统地标举忠信之德,主张忠信之道,并以此来要求统治者,是《忠信之道》第一次提出来的。郭店楚简的其它许多篇章虽有相近的思想,却不过是些零星的论述。此后,忠信的地位日益下降:忠为臣之德,信为友之德。因此,忠信及忠信之道,在这里正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特别值得注意。这里面似乎映现着士的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子。

二是忠信已非仁义所能涵盖。初看起来,忠信不过出自仁义的范围。但仔细来看,忠不是一般的仁,而是仁之实;信不是一般的义,而是义之期;忠信不是一般的仁义,而是仁义的实质和内在的要求。《中庸》把“诚”提高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似乎与《忠信之道》有一定的关系。仁义强调的是“亲亲”、“尊尊”的原则,而忠信强调的却是“敬”和“诚”的原则。后来忠信逐渐成了五伦之次,体现着平民的道德,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是民本思想。忠信作为君子的道德,包含着真诚无欺和尊重人民的方面。全篇虽然没有言及“人”、“民”的地位,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人民的重视。这既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原始民主遗风的高扬。我们从“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的断言中,似乎感受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君子“亡伪”、“不欺”,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人民就会信其言而从其行。但这并不是把忠信只作为一种统治术,而是作为“君子”的自身修养。“故行而鲭兑民,君子弗由也。”若联系《唐虞之道》,这一点就更清楚了。《唐虞之道》主张“亲亲尊贤”,但在亲和贤之间又主张“禅而不传”的原则,要求“圣人”“利天下而弗利也。”这两篇对君子、圣人的要求是相近的;“不伪”、“不背”也必须由圣贤君子来做。忠信之为道,不过是这种道德的延长。由于这一原因,人们一般都把《忠信之道》和《唐虞之道》划为一类。

四是理想主义倾向。一方面《忠信之道》的忠信,不是一般的忠信,而是“大忠”、“大信”、“至忠”、“至信”,是“忠之至”、“信之至”,因此,“大忠不说”、“大信不期”,最高的忠信是由中出而非由外入。因此,忠信之人做而不说,不约而至,有高度的自觉性。一方面,《忠信之道》有着高度的自信,认为“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忠之为道也,百工不古(楛),而人养皆足。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这种典型的内圣开出外王的思路,正与《孟子》的理想主义相似。

五 无为而治之道。据推测,郭店楚墓竹简可能是东宫之师,用来教授太子的教科书。从《忠信之道》来看,情况的确如此。东宫之师所教,也不过是想让太子“学为君也”。如何学而为君呢?这在先秦是有目标的。在《论语》中,孔子就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尧之为君也,恭己正南面而已。”所以,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注:《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忠信之道》正是主张为政以忠信之德,人民就可“亲信”,“百工不古(楛),而人养皆足”,“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这岂不是“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吗?所以,“至忠如土,为物而不发;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节天地也者,忠信之谓此。”从道家来看,《老子》、《庄子》以及《淮南子》都把“无为”视为基本的政治理想,即先秦人所说的“道德”。《忠信之道》一方面,无疑继承和发扬了《论语》的无为思想;另一方面,通观全篇也能看到道家对它的影响。

《忠信之道》的以上这些方面,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先秦儒家发展史,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

《忠信之道》是忠信之德的专论,可能与孔子的门徒有关。在孔子的弟子中,最重忠信的是曾参和子张。从曾子的思想和行事来看,与《忠信之道》距离太远。但若把《忠信之道》和子张联系起来,倒不是没有根据的。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颛孙氏,陈人,字子张……他日从在陈蔡间,困,问行。孔子曰:‘主忠信,行敬笃,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敬笃,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否行。’子张书诸绅。”这些记载,来自《论语·卫灵公》。事实上,不但子张最重视忠信,而且与孔子讨论忠信最多的也是子张。《荀子·非十二子》中就有“子张氏之贱儒”;“《韩非子·显学》中说“儒分为八”,第一位就是“子张氏之儒”。《史记·儒林传》说“子张居陈”,陈、蔡一直受楚人的影响和制约,并在公元343年为楚所灭。可见,简文很有可能和子张及其弟子有关。 《礼记·檀公上》说:“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孔颖达疏:“公明仪,是子张弟子。”(注:《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子贡评价子张说:“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傲无告,是颛孙氏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矣,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也。”(注: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这些和《忠信之道》的宗旨是非常接近的。因此,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子张及其弟子的作品。

从《忠信之道》的句例来看,却又不似儒家口气。“至忠如土,为物而不伐;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这些更接近楚简《老子》的“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忠信之道》的“大忠不兑,大信不期。不兑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要者,天也。”按之《老子》,有“大方无隅”(注: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按之《庄子·齐物论》有:“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注:郭庆潘撰。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忠信之道》的“节(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谓此。”这些语句从文法到思想,与其说是儒家思想,倒不如说是道家的口气。从全文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来看,可以说《忠信之道》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更深,因而具有明显的宇宙论色彩。忠信如土如时,似天似地,为物而不伐,不背不伪,诚而有信,万物自生,这些已是明显的道家口气了。《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子贡的话语也很可能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

楚简《老子》中并没有公开抨击儒家和仁义礼乐的思想倾向。“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道家的“孝慈”,何尝与《忠信之道》相违。今本《老子》第38章有:“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忠在这里的位置并不低,可以说是一种“厚忠”的思想倾向。楚简《老子》中有“信不足,安有不信”。信也是一种正面的价值。因此,《忠信之道》的道家思想倾向也是明显的。这可能是儒道相谋的具体体现。当然,这也是能看到的儒道相容的最后的材料了。

总之,《忠信之道》是儒家思想中比较有特色的篇章之一,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儒道关系提供了比较重要的线索。

标签:;  ;  ;  ;  ;  ;  ;  

国电楚简“信道”的思想倾向_十三经注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