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教学的曙光: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_自主学习论文

人性化教学的曙光: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_自主学习论文

人性化教学的曙光——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曙光论文,新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论文,自主学习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教材、环境等载体而进行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相互切磋、一种合作共建,只有这种课堂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高中课改年级进行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所谓“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在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都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自感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现将几点主要体会流露笔端,祈望能与同仁们交流探讨,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转换角色,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推波助澜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将功夫主要花在课外。这样,教师就可从繁琐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从而侧重于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那么,创设怎样的历史情境才可以起到助学、导学的作用呢?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探索适合“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法。

创设材料情境,拓展教与学。如讲必修Ⅰ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时,展示“方国联盟和封邦建国”的原始材料,这样,就对课文进行了恰当的补充、解释和拓展。两者对照,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后,其中的区别自然不言而喻。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如讲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老师说:“公元前503年雅典有一个村落,这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公民们就早早地起床了,他们穿戴整齐,兴高采烈地急匆匆地往雅典城赶去。从他们那刚健的步伐、喜形于色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今天他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兴奋,因为在他们心中都藏着一份责任和一个神圣的使命。”新颖的情境,再加上教材中的解释,学生对雅典民主制的实现方式及其功能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如讲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们设计了一组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有何特点?两党制是怎么回事?对美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英美两国政体有何异同?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讨论、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

创设实物情境,帮助教与学。如讲第13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先展示“虎门销烟”和“圆明园劫后遗址”两幅历史图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幅历史图片展开联想、讨论。睹物思史,读史生情,有助于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后果的认识。

创设历史剧情,感染教与学。如讲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老师穿着一身中山装走进课室,然后高歌了一曲《七子之歌·澳门》。别致的穿着,悠扬、动情、感人肺腑的歌声让学生深受震撼,再来设置问题讨论,其效果和震撼力自然十分明显。

总之,情境的设置可以多种多样,此处不一一列举。我们感到,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尤其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师们从“满堂灌”“一言堂”、既劳身又劳心的疲惫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

二、张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正如陶行知所说,课堂教学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应该充满着人文色彩、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历史情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其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走出僵化、沉闷的求学苦海。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思维方式、学习需求、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男女搭配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择位而坐,4至6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小组。也可以是前后桌的学生搭配,自然组合。每次活动前,推举一名负责人来主持活动,但主持人要定时定期更换,确保公平和全面。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上课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其心中有数后,再让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准备一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实或事例。如此,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提问、举例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障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历史情境或问题,展开讨论、争辩,进而解决问题;对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还让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益处,时间有保障,不是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而已。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辩难,多方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不怕讲错,只怕不讲。”尤其那些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更需要多鼓励。这样,教师的教学有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为学生减负,但因课标和教材偏难、偏深,实际上加重了学习负担。为了检测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事先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且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演”。“活动建议”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根据“活动建议”的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一些自己的设计,适当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或者片断。编剧是一种探究,演剧和观剧也是一种探究与体验。学生在自编、自演过程中,对历史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加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升华。

三、师生互动,弘扬学术自由的精神,激活教与学

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有共性,但多元性、互补性可能更有其历史的、现实的价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进步的基本前提。史学的博大精深,并非仅指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更主要的是能够海纳百川——倾听不同声音,接受多元理解,容纳相悖评论,这是史学发展最基本的特点,也是新课程竭力提倡的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历史和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时机、典型的史实、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多元理解,以促进思维发展;让学生知道相悖评论,以孕育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并及时抓住学生突然冒出的、出乎意料的、引起群体“共鸣”的问题或看法,准确而到位地激发其智慧的火花,有效而策略地克服其不足或纠正其错误。自实施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来,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在的历史课就是师生争鸣课、辩论课,学术自由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弘扬,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思想认识都得到了升华。

如关于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五四精神”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说它是个难点,主要是因为课文中只有四个历史结论和非常有限的小字说明,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然而学生的发言不仅使我们惊喜和兴奋,而且可以说是语惊四座,百花齐放。每组发言各抒己见,观点突出,论证清晰,分析中肯。一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因为五四运动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爆发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民主与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只是救国救民的手段,救国救民才是五四运动的根本目的,而爱国爱民又是救国救民的源泉。所以“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因为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也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及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发挥了主要的指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他们所培养的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热血青年,许多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五四运动既巩固了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成果,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朝纵深和广阔方向发展。所以,坚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第三种观点认为: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也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思想在先,行动在后,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有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等,才有了这些主义指导下的爱国壮举和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等等。三方代表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争论异常激烈。就在三方代表争论难分上下的时候,同学们把目光移向了老师。望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神,老师说话了:“同学们!为师的我,倍感欣慰,从你们刚才的辩论中,我看到了一股精神和力量,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辩论也很精彩。‘五四’精神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确实值得争论,但不管那种精神都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至于主旋律究竟是什么?我的观点比较偏向第一种(一阵掌声)。因为从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过程、标语、口号和目的来分析,更多地是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一阵掌声)。当然,大家可以保留意见,继续探究。”

四、反思实践,课改探索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

参与就是学习,互动人人得益。伴随着一年多的新课程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也经过了一年多的摸索。我们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喜欢历史但讨厌上历史课的现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性,养成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成功的挫折与反思,从而获得人生体验,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能够培育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而,它是能彰显人性化教学光芒的一种教学模式。

如果说“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彰显人性化教学光芒的教学模式,那么,在人性化教学方面,充其量,它目前还仅仅是曙光初露,在它的前面,尚有层层迷雾。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由于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的局限、困惑与迷惘,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与探索中突破。

首先,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是多元的,也是开放的,因而,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是惟一的能适合任何学生、任何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其次,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之初,学生自主学习困难较大,主要原因是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至高中,不仅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缺乏。另外,教材按专题编写,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严重割裂,难度太大;受篇幅限制,教材的教学内容结论多、概念多、史实少。这些因素往往造成学生讨论、理解很难深入,也严重制约了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

第三,耗时较长,有限的课时很难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开放性、主体性等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无疑都是十分理想、十分先进的。但中学的实际是,历史课每周只有2个课时,一个学期下来顶多也只有36个课时,而教材要求的内容无论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每个模块至少都有30课以上,所需的课时至少都要36课时。显然,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已是不易,而能留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也就非常有限。

第四,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与考试尤其是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还处在迷茫中。高考究竟怎样考、命题究竟怎样命等等都制约了我们在实践中的展开力度,可以说这是目前新课标理念难以真正贯彻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以往高考情况分析,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细、比较精,也比较活。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与考试对路?这不能不让我们为此而左顾右盼。

第五,怎样调控?怎样管理?这也是我们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学生“自组”有时会给课堂前几分钟带来一定混乱。虽然我们要求学生“自组”务必在课前完成,但课间只有10分钟,一旦碰到前节课的老师拖堂,或者学生要解决其他事情等等,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准备工作。

第六,如何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有时把握不好。新课程的很多内容学生很难把握,即使老师创设了许多历史情境,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此时,是以老师讲授引导为主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对我们而言,这又是一大挑战。

第七,历史情境和问题设置难易度不好把握。一个班级有优生、差生、中等生之别,一个年级有好班、普通班之分,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设置历史情境和历史问题时,确实感到压力很大。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空间期待着大家去探索,有大量的问题期待着大家去解决。在不断完善、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希望我们对“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标签:;  ;  ;  

人性化教学的曙光: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_自主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