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化学知识“六化”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知识论文,六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生活化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化学知识蕴藏在生活问题中,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
案例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高三复习教学片段
情境创设:小强妈妈是个化学老师,周末在家给小强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1)吃早饭时,妈妈问小强这馒头“发胖”,并有许多空隙,知道为什么吗?
(2)中午洗碗时,妈妈让小强拿纯碱水洗去油污,并问其原理是什么?用热碱水好还是冷的好,为什么?
(3)吃完晚饭后,小强感觉自己胃不适,吐酸水,妈妈拿来小苏打给他服用,并问为什么。
(4)晚上,电视报道有居民楼发生火灾,居民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妈妈又问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
情境模拟了一个真实生活画面,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常识,将学生融入“生活化”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积极讨论,枯燥的复习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活中的学以致用,使学生主动学习化学,感悟了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着重从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深入挖掘生活中与教材联系密切的素材,精心选择学生熟悉并蕴藏多种知识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中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到有关生活问题的解决中。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强化学生化学问题的价值取向,意识到学习的意义与自身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目标。
二、知识问题化
知识问题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镶嵌在有逻辑顺序的问题中呈现,让学生在问题的表述、选择、形成、提出、分析、展开与解决中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学习,从而活化教学过程。
案例2 关于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
创设问题的情境——生疑。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有一种物质真奇怪,少饮有益,多喝有害,可以消毒,可以烧菜,有人害怕有人爱。你能说出该物质的名称吗?
适当调节促进问题——促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适当调节、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给以促进,促使学生深入地形成问题、提出问题。例如,现代技术测定它的分子式为,它与
的分子结构有何不同?请画出它可能的结构简式。
形成思维高峰——解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思维高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继续提出问题,例如:它的结构简式是还是
?请通过它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说出你的理由。你知道金属钠通常保存在什么物质中吗?煤油上的烃基上的氢原子能被钠原子置换吗?你认为乙醇的分子结构应该怎样?
设置新的悬念——留疑。在课的结尾,教师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设置新的悬念,让学生留下新的疑问,例如,你能否设计出通过测定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氢气的方法测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的实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问题驱动下动手、动脑,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既掌握了乙醇的分子结构,又加深了对“结构决定化学性质”的认识。
将教学内容以具有较高思考价值问题的方式呈现,既可暗示学习线索,又可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问题意识,引发深层思考,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情境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变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教学情境化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用情境引领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达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和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
案例3 氯气的教学
创设情境:播放江苏淮安发生的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从发生到人畜中毒以及草木受污染等情况)由学生自主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由情境中麦地枯黄、油菜变白事实引发学生质疑,设计氯气与干燥、湿润的有色布条反应的对比实验,探究其原因,学习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
播放现场的救援与处理情境: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还可以用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替代石灰水?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的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通过这些情境引发的问题来思考石灰水的作用,探究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性质。
这些身边事件中提取的教学情境,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实际走进化学。通过“如果遇到氯气的泄漏,你该如何指导人们应对?”等问题,用化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现从化学走向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知识条件化
知识条件是指某知识的应用范围与条件。实际背景的范围、条件发生变化,反映其规律的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应用的条件、范围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明确知识应用的条件范围,知识才能“活化”。知识条件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思维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或考查,让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的同时加强思维培养。
案例4 在对离子大量共存的专题复习时,可以通过对题目的限定条件变换设计考查
例如把条件进行变换:
如果该溶液pH值为2。
如果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
如果水所电离出来的。
如果水电离出的。
为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接近性,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时,应让学生考虑知识在课堂之外背景中的应用条件。只有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离子反应的知识才会更加深刻。
如果知识点的学习,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推敲、验证,那么所获得的知识都是僵化的、暂时的、肤浅的。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地开发,实施化学知识的条件化教学,活化教材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五、知识策略化
策略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学习、如何记忆思维的知识。
知识的策略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策略性知识。优良的成绩常常是应用正确的策略性知识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知识怎样策略化?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性(思维)策略性知识,如认识物质要遵循“结构—性质—用途”。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编码组织的策略。要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图、网络图、对比图等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达到零星知识条理化、繁杂知识系统化、主干知识网络化、核心知识结构化。第三,要加强解题思路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解答化学问题思路的模式化、格式化,分析化学问题程序化的解题策略,练后或考后反思和错题归类突破的反思策略。
六、知识结构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记忆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结构组织。化学知识结构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上位和下位、因果等关系)组织、抽象、概括、归纳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层次网络结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知识体系、知识产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不同角度来整理、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
(1)价态关系。以同一元素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中该元素化合价的高低为主线,将不同类别的物质联系起来,形成主线。例如,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为:氨气—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硝酸盐。依次让学生抓住物质的性质,核心由点到线建构。
(2)因果关系。按照知识的因果关系,如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制法、存在、用途的逻辑联系。通常以某一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核心建构。如图1。
图1
(3)聚类关系。聚类关系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不同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构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化学推断题中,经常出现,再配上其他化学信息,要求判断各物质是什么。
在这类问题中,可以引导学生设定不同的条件:如果X为氧气,如果X为氯气,如果X为单质铁,如果X为强碱溶液,如果x为强酸溶液,则其他物质可能是什么?得出可能的组合,从而将主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转化关系,进行特征化整理,既达到强化记忆,又能获得解决某一类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关键是要确定节点,并以物质的转化为核心,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联系为脉络,形成知识框架,层次分明,保证信息的顺利提取。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联想,促进学生学习的纵向迁移、水平式迁移、正迁移、普遍迁移、特殊迁移、近迁移、远迁移,大幅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帮助学生有效从记忆中提取需要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强调学生参与、多元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创造性使用教材和生活素材,促进学生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