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掌握--以杨秀芝的教学为例_杨修之死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掌握--以杨秀芝的教学为例_杨修之死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掌握——以《杨修之死》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堂教学论文,之死论文,语文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面对45分钟的一堂课,常常有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受,或者是下课时间到了但是教学内容还没有讲完,或者是勉强上完课但是教学效率很低。下面,我们以一节《杨修之死》公开课来看教师的教学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析

      1.知识简介。主要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课文背景、杨修、曹操等。用时4分钟。

      2.生字注音。要求学生给“肋、吟、酥”等10个字注音。用时4分钟。

      3.解释词义与翻译句子。其中解释句子中画线字词的意思,有“数、忌、适、晓、如、然”6个,翻译“操佯惊”等4个句子。用时3分钟。

      4.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阅读课文。全文约1700字,按正常速度是没有办法读完全文的。用时3分钟。

      5.情节分析。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文中的7件事,并找出反映曹操心理与表情的句子。用时10分钟。

      6.教师分析插叙的作用。用时1分钟。

      7.人物性格分析。教师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根据文中的描写,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用时2分钟。

      8.仿例说话。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格式说一句话。(1)以“读了文中的哪件事,我看出了杨修(曹操)的心理是这样想的……”为例说一句话。(2)以“从文中的哪些字眼,体现出杨修(曹操)的思想性格是……”为例说一句话。用时11分钟。

      9.以史为鉴。教师联系后人给杨修拟的一副对联进行思想教育。用时1分钟。

      10.写作手法概括。教师要求学生记下文中两种写作方法。用时1分钟。

      三、布置作业

      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用时3分钟。

      在这个课例中,我们通过统计发现,学生真正的阅读时间只有4分钟,即第4与第7教学环节,其余时间基本上都被教师霸占了。教师霸占的时间与教学内容是否成正比?这正是我们要思考与追问的。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众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当。在《杨修之死》这节课中,教师用18分钟的时间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介绍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课文背景、杨修、曹操等,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解释词义与翻译句子。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然而,教师却把这些“教材内容”当成了这一节课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样势必造成时间分配不当,致使这节课的教学精要被抹杀了。那么,怎样才能使时间分配合理呢?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我们知道,平常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其实有三个层次,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而它们分别对应语文课要“教什么”“用什么教”“实际上教什么”三个问题。王荣生教授在《解读“语文实践”》一文中指出,“在教师层面,所选择或所研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在学生层面,大部分时间进行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即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区分不清,以致造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当。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是一篇小说。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考虑小说体裁的具体特征,明确初中阶段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如,能复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能找出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义等。

      根据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可以确定《杨修之死》的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概述文中所叙述的7件事;

      2.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比杨修与曹操两人的心理与态度的变化,依据自己的阅读说出两人的性格特征。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即这篇课文的教学精要有两个方面:

      (1)小说的情节结构;

      (2)杨修与曹操的性格特征。

      二、处理好学生“读”与“悟”的关系

      任何一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都要借助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阅读。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那么理解与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课例《杨修之死》,教师只用4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充其量也只能是浏览一下课文而已,学生根本无法进入理解与分析的层面。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其实,不论是“感知”还是“感悟”,都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作前提。如要完成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比杨修与曹操两人的心理与态度的变化,依据自己的阅读说出两人的性格特征”,就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如: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体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这段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重要的词“佯怒”与“厚葬”。一个“佯”字,说明曹操已知道自己错杀杨修,但是他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于是只好找一个“替罪羊”夏侯惇给他下台阶。这样一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与“奸诈”。而曹操要“厚葬”杨修,是因为他中了魏延“诈败”之计,后悔自己没有听从杨修的建议反而一怒之下杀死杨修。“厚葬”杨修,一方面写出曹操内心的后悔,但更主要的是刻画他“虚伪”的本性。

      类似的段落,课文里还有不少。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学生就无法关联前后的情节,更无法通过抓住关键的字词进行理解与感悟。没有阅读时间的保证,学生就无法进行感悟与体验,更不用说分析与归纳。

      三、处理好教师“讲”与“导”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句话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不怎么教,而是强调教师要通过合理、得法的教,把学生教会,然后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洪宗礼先生指出:“在教与学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教师的‘教’始终处于主导的方面,始终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交法等多重使命。”教师艺术化地“讲”与“导”一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文本的土壤里吸收营养,更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导”中学会独立思考。然而,在《杨修之死》课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去分析归纳小说的情节结构,而是简单地以“课件”中教师归纳的答案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根本就不存在阅读期待。为了弥补教师“讲”与“导”的不足,一些教师就用课堂训练来代替教师的“讲”与“导”,如《杨修之死》课例中的“课堂训练”的两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然后就让学生在那里“胡言乱语”,这种貌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表独立见解的做法,只能说明教师“主导”无方。一堂语文课究竟完成了什么教学内容?达到什么目标?上课教师心里没有数。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教师更是一头雾水。

      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追求“讲”与“导”的无缝对接。下面,我们以《杨修之死》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为例来谈教师如何做到“讲”与“导”的无缝对接。

      文中第3自然段开头就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这句话就道出了杨修的死因:一是自身的“恃才放旷”,二是“数犯曹操之忌”。教师关键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能印证这“死因”的事件。如文中描写的“鸡肋”事件中,杨修对夏侯惇说“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教师就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恃才放旷”的个性。他的“恃才放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上级面前来显示自己的才能。文中“来日”,表明杨修对事态发展的判断;“必”字,写出杨修自信的神情;“矣”字,描绘杨修自傲的语气。作为一个“行军主簿(文书之类的官)”以如此神情与口气在上级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当然得不到曹操的赏识。更为可怕的是,这一句话等于泄漏了曹操的“军事机密”,于是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二是在同事面前揭示上级的无才。在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梦中杀人的意图是想告诫别人不可暗中谋害他,然而他的如意算盘却被杨修识破。一个“指”字,表明杨修当场撕开了曹操的伪装,让他的“神机妙算”一览无余;而一个“叹”字,又写出了他对“牺牲者”的同情。类似的事件,文中共有7处,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如果杨修能准确地把握分寸,保护曹操的“面子”,“恃才”而不“放旷”,也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控,更是对教学内容的准确设计。教师只有深入文本中去,沟通前后语境,在关键处“开讲”,在疑难处“主导”,才能符合“实际上教什么”,才能切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

      一堂45分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卡准时间节点,明白时间去哪儿,才能做到务实教学。语文教学,只有务实,才能高效。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掌握--以杨秀芝的教学为例_杨修之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