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牙周炎论文_李乐 赵晶晶

中医辨证治疗牙周炎论文_李乐 赵晶晶

李乐 1 赵晶晶 2

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 江苏南京 210029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牙周炎

【中图分类号】R259;R2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93-01

牙周炎为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破坏性进行性疾病,本病的发展,伴以牙龈发炎溢脓、牙周膜变性、牙槽骨吸收,最后导致牙齿动摇、脱落。传统名称为牙宣,又有齿龈肿,齿间出血、齿动摇、齿龈宣露、牙衄等名称。

1 医著记载

古代文献有关牙宣症状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所谓“齿长而垢”,当包括了牙龈出现萎缩,牙槽骨的吸收,牙根外露及牙垢附着等多种临床症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对牙宣的病因病理有明确的论述,指出:“手阳明之经脉入于齿,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经脉虚,风邪乘之,气血不能荣润,故令摇动。”认为牙齿动摇与经脉虚、气血不足和风邪入侵有关。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对于食床(即牙结石)有专门的论述,并引用《养生方》中的一段记载,准确的指出了牙石形成与其发病的关系。宋?赵佶《圣济总录?口齿门》说:“气血不足,揩理无方,风邪袭虚,客于齿间,则令肌寒血弱,龈肉缩落,渐至宣露,永不附着齿根也。”认为牙宣症状产生的原因与气血不足,风邪袭虚有关。明?吴崐《医方考》卷五强调牙宣发生与肾虚的关系,指出:“肾主骨,肾虚则髓弱,髓弱则骨枯,骨枯则不能固齿,故令齿长而动。”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卷六:“若肾元虚,牙龈宣露动摇,宜大补,六味丸、还少丹。”对牙龈宣露,牙齿动摇,提出从肾辨治。唐容川《血证论》卷二中则认为牙床病变是因胃火上炎之故,如说:“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注意其发病的内在因素,即肾虚、气血不足及胃火上炎。

2 病因病机

牙宣之病变虽在牙周组织,但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之盛衰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尤其与胃火、肾虚、气血不足等关系密切。

2.1 胃火燔龈:上下牙床属阳明大肠和胃经所循。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使胃腑积热,循经熏蒸齿龈,伤及龈肉血络,龈肉腐化渗血溢脓,久则龈萎根露,牙齿松动。如《明医杂著》卷之三说:“盖齿虽属肾,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属阳明大肠与胃,犹木生于土也。肠胃伤于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得安而摇动,黑烂脱落也。

2.2 阴虚牙龈失养: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久病耗损,劳倦过度,生育过多,房室不节,均导致肾虚精亏髓少,精髓不得上达,齿失涵养。兼以阴虚火旺,熏灼龈肉,久则牙齿疏豁,根露动摇。《仁斋直指·齿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虚热则齿动。”

2.3 气血不足,牙龈失养: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不足,齿龈失于涵养,外邪乘虚侵袭,或温热病后,邪滞牙龈,正不胜邪,龈肉为邪所犯而发病。

3 辨证论治

3.1 胃火燔龈证 主证:齿龈红肿痛,渗血溢脓,口臭,烦渴多饮或喜冷饮,多食易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或见齿隙积垢,齿根宣露,口舌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证候分析:牙床为胃腑脉络所循经,胃有积热,循经上炎,故齿龈红、肿、痛;龈肉被灼伤,伤及脉络则出血、溢脓;火热伤津,故烦渴多饮;胃火炽盛,火能消谷,故多食善饥;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腑热盛之象。胃腑湿热,熏蒸日久,而见齿隙积垢,齿根宣露;内损胃阴,津不上承,故口舌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胃阴不足之征。治法:清胃泻火,消肿止痛。方药:清胃散。

3.2 阴虚牙龈失养证 主证: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冷热腹痛,齿龈溃烂萎缩,齿根宣露,溃烂边缘微红微肿,或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酸,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虚精亏髓少,骨失濡养,则齿为之疏豁不固而松动,咀嚼无力;齿龈为虚火久熏,则溃烂萎缩根露;齿根外露,故遇冷热酸痛;溃烂边缘微红微肿,乃虚火熏蒸所致;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阴虚生内热,故见手足心热;肾阴虚精不能上承,而头晕耳鸣。舌红干,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治法:滋养肾阴,益精固齿。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

3.3 气血不足,牙龈失养证 主证:牙龈萎缩色淡白,齿根宣露且松动,咀嚼乏力,牙龈经常渗血,刷牙及吮吸时易出血,面色晄白,畏寒倦怠,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候分析:气血不足,齿龈失于濡养则牙龈萎缩色淡白,齿根宣露松动,咀嚼乏力;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故易出血;血虚不能荣于上,则面色晄白,头昏眼花;心失血养,神不安而失眠多梦;气虚不能温养周身,外不能充皮肤、密腠理,故畏寒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表现。治法:调补气血,养龈健齿。方药:八珍汤,或用十全大补汤。

4 典型病案

张某,男,36岁,2015-02-03初诊。因牙齿肿胀疼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数天就诊。自述半年前牙齿经常自感肿胀不适,饮食厚味加重,咀嚼费力,经常刷牙时渗血,先后数次求诊于口腔医院,予漱口水及抗生素类药物,效果均不佳,疼痛稍减轻,肿胀不适感仍反复发作,近日频繁饮酒后加重。查体:口齿不洁,齿龈红肿,触之渗血,齿隙积垢,口舌干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断:牙宣;西医诊断:牙周病。辨证分型:胃火燔龈。拟方以清胃散治疗。具体方药如下:生地黄10g,当归10g,丹皮10g,黄连6g,蒲公英10g,牛蒡子10g,连翘10g,升麻6g,甘草3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用。2015-02-10二诊,诸症改善,牙齿疼痛不适明显减轻,口舌干燥缓解,饮食咀嚼渐无不适,查:牙龈红肿明显消退,齿根外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滑。考虑患者服药后见效,邪热已减,故加用调理气血固齿之品,方药调整为:生地黄10g,当归10g,丹皮10g,黄连6g,白芍10g,黄芪10g,补骨脂10g,升麻6g,甘草3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用。2015-02-17三诊,诸症基本消退,查:牙龈无红肿及渗血。考虑病已愈至后期,以巩固调理为主,继服14剂后,牙龈病损痊愈。随访1月未再复发。

按:本案属1例饮食厚味导致牙龈病损,此为胃有积热,循经上炎之证,治以清胃泻火为原则,采用内服中药制剂治疗。方中黄连苦寒直折胃腑之火;生地、丹皮、当归养血凉血清热;升麻清热解毒,引药上行,选加蒲公英、牛蒡子、连翘等以清热消肿,以致胃热消退,脾胃调和,诸症自安,加之后期调理固齿,终致牙龈病损痊愈。

5 小结

牙周炎属常见病多发病,罹患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预防调护更加关键。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注意口齿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因积垢引起的齿龈红肿;②少食膏粱厚味之物,以防脾胃积热;③避免劳累过度;④坚持揩齿、叩齿。每日早晚用手指按摩牙龈3~5分钟,叩齿30~50下。

参考文献

[1]干千,陈国丰, 徐轩.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李乐,女,出生于1976年,现为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李乐 赵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治疗牙周炎论文_李乐 赵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