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及其本质_启动效应论文

灵感及其本质_启动效应论文

灵感及其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感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灵感的概念

在人类创造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灵感这种“智慧之花”内现的结果。灵感与创造息息相关。人们对灵感这种奇妙心理现象的探索由来已久。灵感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大致上有三种观点。其一,神赐论,这种观点认为灵感是神赐给的。其二,不可知论,灵感恍惚莫测,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的精神现象。其三,心理现象论,这种观点认为灵感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具体地说,灵感是指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心理过程;是艰苦探索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认识飞跃的特殊的心理现象。

2 灵感的特征

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有过灵感的体验。刘勰在《神思篇》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竞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1]这种强烈的“满山”,“溢海”,“与风云并驱”的感觉状态正是灵感光临时的心理特征。数学家高斯在谈到求解曾折磨他两年的某个问题时说:“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2]从许多对灵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灵感有如下几个特点:

1.1 突发性。从灵感发生的时间和表现状态来说,灵感的到来往往是不期而至,突如其来的。彭加斯曾讲到,他在紧张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数学研究之后,到乡下去旅行,他说:“我的脚刚踏上刹车板,突然想到一种设想,我用来定义富克斯函数的变换方法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是完全一样的。”[3]灵感到来时,人的意识往往处于放松状态,如散步、闲谈、赏花、观光、洗澡时;但人的无意识却处于活跃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曾冥思苦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灵感到来的时间虽然艰以预料,但不能把它看成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其实,这种时间上不确定之中蕴含着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灵感不会光顾懒汉,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孜孜以求,不畏劳苦,有着深厚专业知识,受过严格科学研究训练的人,才会遇到灵感,也必然会遇到灵感。

1.2 偶然性。灵感往往受某些东西启迪而一触迸发,且来去又那么“短暂”,这都令人难以寻觅,使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魏格纳在查阅世界地图时偶尔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何其相似,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其实,偶然性之中有必然性。灵感的发生,从开始到结果,是在意识和无意识的参与下进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积极活动,对所思索的课题,提供了许多相关的信息,在若干个信息中,说不上有哪个信息的闪现,一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获得了灵感。所以,启发灵感的信息,从时间、地点、条件、机缘来看,都表现了某种偶然性,然而,其中却隐含着一种必然性。

1.3 独创性。灵感不是某种具体的思维方法,也不是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并列的一种思维形式;而是有着多层次(意识与无意识),多成份(多种认知方式和方法),伴有新颖内容和独特观点出现的短暂思维活动过程。灵感的独创性使人们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能豁然贯通,使问题迎刃而解。

1.4 非逻辑性。灵感不依某种固定的逻辑形式,但它是对逻辑思维的灵活的、综合的、简略式的运用。所以,灵感出现时,人们得到的虽然是一些重要的信息,但却以模糊的、零碎的形式出现。

3 灵感的本质

由于灵感的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时至今日,人们还很难对灵感进行直接的实验研究。人们对灵感本质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内隐认知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灵感本质的认识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灵感是意识与无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灵感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问题有着长时间的思考,这段时间的思考实际上是灵感孕育的过程。人们潜心思考的结果在大脑皮层留下了“痕迹”,在人们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而不得其解的日子里,有意识的思考中止时,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却仍然继续进行着。其实,人们有意识思考的某些方面已经接触到了问题实质,已经达到了问题解决的边缘,只是由于思维的惯性,人们对这些有用的成份或结果没有加以重视,或者被有意识的认知否定掉了(但这些思维的结果仍然存在于无意识里)。旧有的思维模式常常束缚了人们的思维翅膀。当人们处于高度放松的时候,如散步、赏花、洗澡、度假,有意识的认知活动较少,这时旧有的思维模式最容易被突破;在某一刺激的引发之下,人们在瞬间跳出旧有的思维模式,使长期沉积在无意识里的信息与意识瞬间沟通,达到问题的解决。

3.1 灵感是认知加工的结果,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Simon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对问题进行表征,形成问题空间;然后利用一定的策略(算子)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形成适当的心理表征,找到有效的算子,进行启发式搜索,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关于灵感,Simon(1995)[4]认为其核心是创造性,而创造性的核心是新颖性。新颖性的产生是通过已经存在的基本成分的联合和再联合而产生的。创造性只不过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的产品。人工智能专家向一种叫做BACON的程序提供科学家们曾经使用过的真实资料,利用一定的启发式策略,进行选择性搜索,BACON程序重新得出了开普勒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等许多定律。而且该程序被证明是发现新概念的非常有用的程序,赋予BOCON程序一个启发式策略,它能发现比热、折射率、电压、分子引力和原子引力等概念。据此,Simon认为使用人类思维模拟中广泛应用的机制或过程完全可以解释灵感这种现象。但是上述观点只能解释灵感现象的一些方面。这是因为,一方面创造性只是灵感的一个特性,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过程也不限于灵感。我们要把握灵感的实质,就应综合考虑灵感的其它一些特性。

3.2 灵感的产生离不开内隐认知活动。

可以肯定地说,灵感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而问题解决又离不开其它的认知活动,特别是一些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心理学对无意识认知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灵感的本质。

3.2.1 阈限下知觉的研究。对阈限下知觉的实验研究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1917年,Poetzl就考察了先前阈限下刺激对后继判断和行为的影响。50年代以后,阈限下知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Marcel以阈限下的速度闪现一个单词,随后的词汇判断作业表现出了语义启动效应[5]。这个结果说明,尽管被试并没有看清先前呈现的单词,但他们在无意识里对单词的意义进行着加工。一个阈限下刺激可能激活与阈限下刺激相联系的概念节点,这一激活可以反过来启动阈限上水平的词汇串。

3.2.2 内隐记忆的研究揭示,先前加工过的信息,特别是对刺激的知觉结构特点的加工,对随后的有关刺激的加工有促进作用(启动效应)。我们虽然不能有意识的提取先前记忆中的某些信息,但那些信息确实存在于人记忆之中,采用适当的内隐记忆的任务可以检测到它们的存在。

3.2.3. 内隐学习(这种学习是无意识自发进行的,被试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结果)的研究揭示,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特点:内隐知识能自动的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内隐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对复杂材料的加工还优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更能检测微妙和复杂的关系。

3.2.4 梦是无意识认知活动的极端形式,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对睡眠和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他们发现梦境状态下的思维是非逻辑的。梦境状态认知活动有如下三个特征: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的不匹配),不连续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突然改变到与先前无关的状态中),认知的不确定性(明显的认知模糊)。[5]其实,尽管梦境状态下的认知活动具有不连续性,但梦中人物、物体的转换是遵循特定规则的,80%以上是“类别内转换”(一个人物转换成另一个人物,一个无生物转换成另一个无生物),20%的转换是无生物转换为生物或人物转换成生物。没有任何生物间转换发生,更没有无生物与人物之间的转换。另外,对从REM(Rapid Eye Movement)中唤醒的被试的语义启动研究发现,其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作业的正确率提高;同样,从REM睡眠中唤醒后,其知觉线索测验的反应时减少。[5]这些研究表明,REM睡眠状态下,大脑并未处于抑制状态,而是仍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动状态,大脑仍在加工某些信息。被试在梦中的视觉定向在频繁和快速地转移,同时在联想记忆的规则方面也放宽了,所以出现语义启动效应和知觉定向的快速化。这些研究结果让我们很容易理解科学家们在梦中出现的灵感。

3.3 问题解决中启动效应和酝酿效应的研究为了解灵感的本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途径。

3.3.1 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启动效应,Shames曾利用类似于遥远联想测验[6](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的三个词一组的材料呈现给被试,给被试五秒钟,要求被试想出与这三个词有联系的一个词,并回答是否想出了答案。尔后,让被试作词汇判断任务。词汇判断任务中包括词和非词,其中,词包括遥远联想测验中的靶子词(即答案)和与之无关的控制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先前未回答出来的靶子词的反应时间短于控制词的反应时间,表现出启动效应;但对已经回答出来的靶子词却未表现出启动效应。为什么未解决的问题有启动效应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启动效应类似于Zeigarnik效应,即未能解决的问题在人的记忆中还保持着激活。这种启动效应反应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无意识认知加工的作用。

3.3.2 不论是在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还是在普通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即把困难的问题放在一边,搁上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酝酿期是灵感出现的前奏。心理学对酝酿效应持有不同的观点:

(1)酝酿效应的错误遗忘观。Simon用遗忘的观点来解释酝酿效应。[7]这一理论认为,在问题解决的每一点,当前状态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且标状态和其它要达到的子目标存在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思维被打断,或者其它原因使注意离开正在解决的问题,当前状态就会因为衰退或受到代替而丢失。当思维回到原问题时,问题空间或子目标等可能受新近加工信息的影响而改变,于是,思考者从与他先前离开问题时有些不同的另一节点重新进入问题空间。正是这种优势点的差异,导致了酝酿效应的产生。酝酿期为个体提供了遗忘错误线索的机会,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在该情境中有用的和适合的线索。这种观点在Smith和Blankenship所做的一系列画谜(Rebus Puzzle)研究中得到了证明,但他们同时也承认,遗忘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酝酿效应[8]。

(2)酝酿效应的无意识加工观。虽然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酝酿效应的无意识加工观,但直到1987年,Yaniv和Meyer才用一种特殊的语义启动范式为其提供了实验依据。[9]在他们的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些生僻词汇的描述定义,然后要求被试根据这些定义的描述,想出单词本身。如果有回答,就要求他们对答案进行是否正确的自信心评定;如果答不出,则进行TOT(Tip-of-the-Tongue)和FOK(Feeling of Knowing)评定。最后,进行一项词汇判断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向被试呈现六个词项,包括英语单词和非词,其中,英语单词包括了一些先前定义过的生僻词和与之无关的控制词。结果,在词汇判断任务中表现出了启动效应。在实验中即使将定义描述与词汇判断任务之间的时间增加4分钟,而且在其间安排了填充任务以增加记忆负担,但实验中仍然表现出了启动效应。Yaniv和Meyer从而提出词义记忆中启动效应是问题解决中直觉和酝酿效应发生的基础。他们认为,对词汇的定义,激活了语义记忆中与之有关的概念结点,激活随之扩散,直到靶子词的结点,来自各处的激活在这里累积直到靶子词被有意识觉察到。即使被试从事其它的认知活动,这种激活能持续一段时间。酝酿效应反映了问题最初表述所含线索以及被试早期关于问题的推论和暂停活动期间所加工的新情境信息,这几方面的激活的累积影响。即使在意识觉察的阈槛之前,阈限下的激活水平仍然可使问题解决者对与答案有关的新信息敏感。

酝酿效应具体涉及到哪些类型的激活?其作用机制又如何呢?现在人们认为有二种激活机制,即自发激活和交互激活。自发激活的发生与周围环境无关,它只包含时间的变迁。而交互激活需要环境线索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而且这种环境线索是可利用的新信息。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有的研究支持自发激活,有的支持交互激活。Mednick在1964年所做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解决RAT问题,[10]对那些未曾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测试。重测分为立即重测和延迟24小时后重测。在延迟重测组中,一组没有给予额外的线索,另外一组延迟重测的被试在延迟期内做类似的RAT测验。在后做的这些RAT测验中,一些测验的答案也是先前的RAT测验的答案。重测的结果表明:延迟重测组被试的成绩好于立即重测组,这为自动激活提供了证据。做过类似的RAT测验的被试的成绩好于没有得到额外线索的被试,这为交互激活提供了证据;Dorfman于1990年的实验研究表明:[6]一般情况下,酝酿效应主要是自发激活的作用。酝酿期,概念的激活可以扩散到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概念结点(甚至包括目标答案),从而提高被试在下一次遇到该问题时获得答案的可能性;如果单独的自发激活不能产生答案,则交互激活可提供额外帮助,酝酿期的激发使被试对环境提供的新信息敏感,新信息引发的激活与酝酿期不断渐增的信息相结合,从而提高发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但这一切都在意识阈限以下,当阈限下激活累积到一定强度,才会突破意识的阈槛进入意识水平。

在灵感的研究中,涉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实,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将它们看成不同的意识程度可能更为合适,它们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双向影响。作业任务的要求和对刺激信息形成的表征可能是它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对同一作业的不同任务需求可以让人对作业有着不同的意识卷入程度,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和形成不同形式的表征。灵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学家对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的研究将为我们揭开灵感之谜提供有利的途径。

目前,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和哲学等多层面对灵感的活动机制进行探讨。对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灵感的内在机制。另外,对灵感概念的界定也很重要;一旦我们能给予灵感以操作定义,我们就可以像建构和检验其它科学理论那样来建构和检验灵感理论。但是也应该看到,灵感的心理成份是复杂的,其发生的机制更为复杂;对灵感研究的困难性,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标签:;  ;  ;  ;  ;  

灵感及其本质_启动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