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度” 和谐共舞论文_汪喜萍

胸有成“度” 和谐共舞论文_汪喜萍

汪喜萍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215021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走过这么多年,大多数语文老师课堂已经由传统的“教书”向“教人”,从让学生“学会”向“会学”转变,然则在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讨论得看似热火朝天,教师站在讲台不闻不问,从保姆式的角色成了放羊式的角色;对于提问,教师一概以“不错”“可以”“好的”来评价学生的回答,以为这样便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维如同踩到西瓜皮,滑倒哪里是哪里;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视频、音乐、表演一应俱全,只是为了配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浪费了大量的有效学习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关注自身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课堂模式中,教师着重需把握以下几个度:

一、准确切入学习目标,把握明晰度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用其要求的体现,上课一开始出示,能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就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其学习动机,传统的目标主要问题是站在了教师的位置上,说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达成了教学预期,学生的能力应得到了哪几方面的发展,则没有设定。

以苏教版十二册《烟台的海》为例,出示如下目标:

1.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理解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

2.感知课文融情入景,人景相融的特点。

3.提高自身写景的基本能力。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目标3基本上属于空话,目标1、2稍微具体,但如何算是理解,如何算是掌握,根本无法考察。如果把这样的目标出示给学生,只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事实上这只是教师自己要达成的目标,试着把目标1、2做如下修改:

1.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找出中心句。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3. 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背景?舞台?话剧?根据这个目标安排自学,学生自会体悟到文章依照中心来安排材料,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烟台的喜爱。而原目标3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建筑,按照本文的写法,写出其独特之处。学习目标具有明晰度了,学生才可真正有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合理安排自学任务,疏密有度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多的以形象为载体,以兴趣为中心,学习专注力不强。高、中、低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不同。作为老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适时调节学习的密度。安排自学任务比如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密度不能持续偏高,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太长时间,以阅读课为例,可以这样安排:

1.问──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读──选择自己感受深喜欢的内容读。

3.说──说出自己的看法。

4.画──画出对课文的理解。

5.演──演出自己的体验(演自己喜爱的、觉得感动的)。

6.评──评出哪个最棒,说出赞赏的理由。

老师在学生独立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改变一下学习的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密度,调节学生的身心。通过让学生表演、游戏等方式来调控,让学生在玩中学。

同样是阅读课,高年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长,需要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学习任务,便可这样安排:

1.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理解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困惑;确定重点研究内容,小组内学习、交流;整理交流内容。

3.班内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学习中的疑难。

合理调控语文课的学习密度才能让“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立足和突破有机整合,拓展适度

《新课标》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目标的达成,自然离不开拓展的进行。阅读教学拓展很重要,但是这种拓展必须是围绕课文文本而展开的,不能够脱离课文而漫无边际地拓展。

以苏教版第十册13课《秦兵马俑》一课为例,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补充了课前搜集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如兵马俑的形成、秦始皇的传说等。内容很多,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于课文如何将写实与想象想结合,且各有侧重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则不再研读、品味,文本的内涵、多样化的写作方法几乎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忽视对文本的解读而只注重拓展,本末倒置的拓展只能是“空中楼阁”,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为了突破教材,一味追求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科学课、艺术课,失却了语文的真正意义。适度的拓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为学服务”,双主体的语文课堂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主体犹如一对舞伴,两者的舞步要同时默契行进,教师引领课堂旋律,学生不断领悟配合,舞蹈方能演绎出他的精妙之处。教师只有积极运用自己的爱和智慧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做到和学生“和谐共舞”。

论文作者:汪喜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  ;  ;  ;  ;  ;  ;  ;  

胸有成“度” 和谐共舞论文_汪喜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