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_留守儿童论文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_留守儿童论文

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亲情论文,理性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6)03—0150—04

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社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使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2000年与1990年相比较,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6.3%提高到99.1%;男女童入学差异从2.91个百分点下降到0.07个百分点;小学5年巩固率由71.4%提高到94.5%;占全国85%的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这意味着中国贫困地区592个县约1400万农村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将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全免费教育。他在报告中还说,到2007年,全国农村将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扩大了对农村贫苦家庭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范围,免除书本费的贫困学生的范围从2400万人增加为3000万名,对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约1600万农村孩子免除书本费和杂费。同时,逐步对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平均免除书本费、杂费小学生为200元、初中生340元。2005年至2007年三年内全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国家财政共安排227亿元资金。

社会对免费义务教育的呼吁也首先在发达地区产生了效果。2005年9月8日,江苏省苏州市宣布从2006年秋季起一步到位,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同日,北京公布在“十一五”初期推行全面免费,并对农村地区和家庭困难学生逐步推行高中免费。次日,广东省决定,从秋季入学开始,首先在16个扶贫重点县开展试点,2006年秋季起逐步推广,2008年秋季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地方的行动产生了带动效应,中央政府的态度也越来越明朗、越来越积极,并在2005年11月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提出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时间表。至此,对中国广大农村儿童而言,义务教育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然而,农村儿童在享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有近2000万儿童却得不到来自家中父母亲的亲情关怀和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之为“留守儿童”①,这个规模巨大的群体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亲情教育的缺失才是他们学习、生活和人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

一、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对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比较“典型的数据和个案”表现有:

1.四川省眉山市妇联、政府妇儿工委办联合对留守学生的情况作了一次跟踪调查。在对全市6个区、县,20个乡、镇,21所农村学校,261个班11651 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5968人,占学生总数的51.2%。其中,父亲或母亲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2850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4.5%,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3118人,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6.8%,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占留守学生总数的52.2%。从学校来看,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最高的是67%,最低的是37%。如某小学学生总数1043人,其中留守学生699人,占67%。留守学生中,双亲外出比例最高的是73%,最低的是27.7%。②

2.四川省井研县67所中小学有在校学生47376人,“留守学生”20419人,占全县学生总人数的43.10%。其中,单亲外出的9302人,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的45.56%,双亲外出的11117人,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的54.44%。 “留守学生”比例最高的一所学校(乌抛初中)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75.3%。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学生”中,由祖辈监护的8319人,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的40.74%,由亲友监护的2492人,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的12.20%,无人监护的296人,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的1.45%。在“留守学生”中,从成绩来看,优秀的占22.82%,较好的占36.13%,中等偏下的占41.05%;从行为习惯来看,优秀的占23.64%,较好的占29.48%,一般的占28.38%,行为习惯较差的占18.51%。③

3.江西省于都县是江西省赣州市人口最多、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一个县。据于都县委宣传部、县关工委、县教育局2004年4月的调查统计, 全县在校中小学生有17.1万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6.2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6.4%。④

4.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女孩被同村人强暴,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作为“留守儿童”的这个13岁女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⑤

5.江西于都县禾丰镇黄泥小学四年级男同学华攸莲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为了方便华攸莲就近读书,就买下墟街上的一套旧房子供孩子居住。由于没有大人照顾,华攸莲的日常生活很清苦。每天,他都要到街上买上一斤米,第二天起早做饭,一斤米就这么吃三顿。问他为什么不多买点米放在家里,他说背不动。问他生病了怎么办,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会去看赤脚医生。打针很痛,看到别的孩子在打针的时候可以在妈妈怀里哭,我心里很难受,死命咬牙不哭。回到家里后,就躲进被子里,一个人大哭。”⑥

6.江西于都县盘古山镇下增小学三年级学生唐立中平时很少无故缺席。有一天,他突然没有来学校。班主任江传久有些恼火,下班后便去家访。只有唐立中67岁的奶奶在家,她有气无力地告诉老师:“儿子、儿媳都在广东打工,我老了,很多事情都靠孙子做。这几天我有病,上午下午都是孙子用自行车推我去打针的。这才回来,见天还早,孙子又去后山捡柴了。”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家长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的为74.3%,两年回家一次的为18.4%,三年以上未回家的为7.3%,事实上,父母成了孩子学习、 身心发展的“旁观者”。⑦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典型的数据和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性,它只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而已。在大量的事实面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一般;道德品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养成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青春期知识贫乏。

1.学习成绩一般。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帮助,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一方面原因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没人可以帮助解决,这样的次数多了以后,使他们对问题的存在就表现出漠然,能否完成家庭作业就无所谓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本身就缺少学习自觉性,好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没有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有效帮助,他们就很难不逃学、辍学了,更谈不上好好学习。第三方面原因是有些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还需要帮助年迈的祖辈干家务活、农活,造成他们既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同时在上课时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就很正常了。

2.道德品行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父母亲的离开,使孩子们缺少家长的教育指导和有效管理,首先是多数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讲科学。平时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勤换衣服。有老师介绍说“家长外出,有的留守学生一个月难换一次衣服,半年难洗一次脚,一年难洗一次澡”。其次是一部分孩子的道德品行出了问题。由于他们在认识社会和判断对错时无法得到父母亲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由此使一些存在于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价值判断的他们所接受,并渐渐地形成了恶习,以至走上犯罪道路。比如,有的孩子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孩子经常不回家,到社会上打架斗殴;有的孩子追求新潮时尚,抽烟喝酒,上网成瘾而无法自拔;还有的孩子被他人利用吸食毒品,在无钱购买毒品时就去偷盗、抢劫,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容易养成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留守儿童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隐患,一是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孩子上学都比较远,年幼的孩子起早摸黑行走在几公里崎岖的山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二是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独自一人住在家里十分孤独,他们害怕被强奸、盗窃、拐卖,长期处在紧张、恐惧之中;三是没有临时监护人的孩子生病时,除了老师、同学的关心外,回到家里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急病会更危险,由于亲情关怀的长时间缺陷和恐惧感不断增加,使这些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有的孩子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危害社会和他人。

4.青春期知识贫乏。11—14岁的年龄正是孩子们青春期到来的时间,家庭是青春期教育的第一课堂,具有青春期教育的优势环境和责任义务。但家长外出,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的青春期教育几乎成了空白,从而使处于青春期中的孩子们茫然不知所措。从专家调研的数据来看,双亲外出的3118名留守学生中,有2526名是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辈照管,占81%;有571名托付给其他亲朋好友照管,占18.3%;有21名没有临时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占0.7%。⑧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关于青春期阶段知识的科学指导。

三、谁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最有效的关爱

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他们会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一般来讲,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第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辈,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第二种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种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有矛盾冲突后就需要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为哥哥、嫂嫂、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这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第四类是监护缺失,留守儿童自己管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一般劳动者的角色。所以,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上辈或同辈,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大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不够重视。2.临时监护人精力有限。临时监护人既要承担自家繁重的生产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事,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引导孩子,作为祖辈来说,他们年龄大、身体欠佳,心有余而力不足。3.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由于上辈亲友做临时监护人时精力有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祖辈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又滞后,存在着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宝贝,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文化、法制、卫生等方面的教育。4.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时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面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所以,谁是留守儿童最有效

的关爱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对策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父母亲单方面就可以处理好的。它既需要我们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要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更需要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构建“立体式”综合教育网,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学业帮助、生活关怀和人格塑造。

1.不能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等同于对“问题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引起社会的关注是近两年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群体中种种不良的学业、道德、生活问题的出现,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现在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一提到“留守儿童”就想到他们与其他儿童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劣势,浮现于脑海中的都是由此而生的种种问题,由此为“留守儿童”贴上一张负面标签,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无形中就沦落为对另一种“差生”的教育,是一种“扶贫”教育。这种认识的危害性在于:一方面,过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无疑会使“留守儿童”产生相当大的心理负担,人为地增加“留守儿童”教育的困难;另一方面,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农村经济远未达到“小康”水平的情况下,农民外出打工是他们生存的主要手段,如果过分突出“留守”对儿童的负面效应,无形中会加重家长对孩子的负疚感,在没有其他办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家长可能采用对子女“金钱补偿”的简单做法,这样更加对孩子形成了不良的教育。

2.儿童“留守”收获的并非都是问题,从中也能收获自立自强的能力

社会上大多数人主要关注的是“留守”给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就父母而言,在外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背井离乡的种种精神与生活上的痛苦与磨难,打工者在外乡所演绎的种种感人故事,无疑都是一笔教育财富,这些现实素材让孩子对社会的了解,对生活的认识,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都是有效的教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应该是减弱而应该是加强,因为无论何种教育,“身教”总胜过“言传”。而且,在交通、信息日益便捷的现在,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教育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从“留守儿童”角度来看,“留守”确实给儿童带来了精神与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在肯定“留守儿童”的“留守”性,围绕“留守”特征对儿童的生活、教育环境进行重新塑造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留守儿童”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教育空间,如培养儿童的“自强、自律、自主”精神,养成孩子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性格。事实上,有很多孩子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专家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有部分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上进,学习成绩优秀。

3.从总体上说,“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综合调控

(1)“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 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的产物。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外因,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留守儿童”主要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亲子分离,而是学校、 社会和家庭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失调,亲子分离只加剧了儿童生活的不完整性和教育环境的不完善性,把孩子置于一种不设防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之下。当然,亲子分离确实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一定的生活与教育上的困难,但孩子受教育的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义务,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完成在校内对他们的教育,而且应有意识地向他们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作为学校不仅有必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他们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有效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社会和临时监护人间形成共识,把学校教育的主导意识借助于社会组织和监护人等渗透到“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如社区、村组等社会组织,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运用行政与法律手段净化儿童的成长环境,减少诱使“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针对临时监护人的素质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机构等组织办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举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进行儿童教、养、护知识的普及与培训等。

4.父母亲的关爱才是慰藉“留守儿童”心灵的良药

在学校、社区、村组和临时监护人这一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中,父母扮演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父母的真实关爱才是慰藉“留守儿童”心灵的良药。“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倚托于父母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义务。所以,父母必须清楚“不能富了一代人,垮了几代人”。(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要尽可能地在家乡附近打工或者是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打工;(2)家乡经济状况不理想必须要外出打工时,尽可能留下父母中的一方在家照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3)当父母都外出打工时必须随时同孩子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保持同学校的老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的经常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4)多多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理解父母亲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困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珍惜父母亲为他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感恩父母的关爱。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问题应该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收稿日期:2006—03—18;修订日期:2006—09—20

注释:

①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年龄为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② http://www.china-woman.com/gb/2004/09/01/zgfnb/czzk/4.htm,农村“留守学生”的五忧——四川省眉山市“留守学生”专题调查。

③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四川篇),四川社会科学在线,2005—4—22。

④ http://soul.ecjtu.jx.cn/Article_Show.asp?Article ID=718,周伟:留守儿童心理危机显,成长环境堪忧。

⑤ www.epochtimes.com/gb/5/6/26/n966273.htm,渴望亲情呵护中国留守儿2千万。

⑥ http://soul.ecjtu.jx.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18,周伟:留守儿童心理危机显,成长环境堪忧。

⑦ http://news.jschina.com.cn 2005—8—12,专家疾呼:警惕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⑧ 北京早期教育网,留守儿童谁来监护。

标签:;  ;  ;  ;  ;  ;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