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_冯小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脑病科 江苏 常州 213161)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入选住院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辅以穴位敷贴(太阳、新设、风池)(1次/日)联合眩晕宁(3粒3/日)治疗,1疗程1周,随访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性、起效时间、治愈时间以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治愈率40%,总有效率88%,复发率20%,起效时间4.10±1.64,治愈时间5.90±0.88,研究组治愈率60%,有效率96%,复发率4%,起效时间2.71±1.12,治愈时间4.40±1.2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效果显著,能减少复发,并能缩短起效及治愈时间,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良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12-02

良性位置性眩晕常见临床表现为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悸等,急性起病,常在夜间、晨起起床时或翻身时发作,与体位有关,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一天发作数次或数天发作一次,好转后极易复发,是眩晕病中最常见的原因[1]。但是临床上经常被误诊或漏诊,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给患者造成身体及心理上的困扰。之前认为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管结石症和壶腹嵴结石症两种学说,近年Imai T1[2]提出内耳循环障碍学说,治疗上给予手法复位、改善循环、扩血管等。目前比较公认的首选方法是各种手法复位[3,4],部分患者因自身疾病、个人认识、门诊医生时间及精力有限,不能接受手法复位治疗,所以需要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口服治疗替代方案,本实验主要是研究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住本科的50例良性位置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4例,研究组中男13例,女12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的良性位置眩晕的标准[5],本实验入选标准:(1)发作性眩晕(旋转性),与体位有关,体位改变(起床、趟下、翻身、低头、抬头)时诱发眩晕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2)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无耳鸣耳聋,头颅CT或MRI未见明显异常;(3)Dix-Hallpike位置诱发试验阳性(可诱发短暂性眼震);(4)无严重的心脏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及呼吸功能衰竭者。

2.研究方法

单盲随机分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改善脑功能、扩血管治疗,研究组同时辅以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治疗,其中穴位敷贴取双侧太阳、新设、风池,穴位敷贴用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生产的穴位治疗贴,1次/日,同时服用桂林三金药业生产的药物眩晕宁3粒3/日,治疗共7天。随诊1个月。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记录起效时间及治愈时间,记录不良反应。

3.2 疗效标准

疗效评估参照文献[5]制定。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好转消失;有效:眩晕程度减轻或发作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无减轻。复发:随访1个月,再次发作2次及以上或较前发作次数增多。同时记录:开始治疗到起效的时间及治愈的时间。

3.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疗效评价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疗效对比

注:对照组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良性位置性眩晕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的眩晕伴有眼震,自我体位及空间不平衡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情绪焦虑紧张、失眠等,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从以下各方面的作用机理上综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

穴位敷贴具有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通过敷贴药物对特定部位的刺激,调节阴阳平衡,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同时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6]。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风及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神经痛、胃炎、头痛头晕、便秘等。本研究主要用于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取穴太阳、新设、风池三个穴位,其一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可调和十二经气血、疏风泄热、清利头目、醒脑开窍;其二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归属足少阳经,是阳维、阳跷、手足少阳之会,可散风解表、镇痛,能调节头部气血阴阳,缓解头晕及头痛;其三新设穴,在项部,当第3、4颈椎之间,旁开1.5寸,经外奇穴名,是祛风要穴,主要功能有祛风邪,利颈项作用,主治颈项强痛,肩胛部疼痛,咳嗦,气喘、角弓反张、咽喉肿痛等。所以穴位敷贴不仅能止晕、止痛作用,还能按摩松肌肉,改善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配以药物能使作用时间延长,快速让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并防止复发,操作简单方便。

眩晕宁主要成分茯苓、白术、泽泻、墨旱莲、菊花、法半夏等,辅型剂主要为二氧化硅、玉米淀粉,气微,味淡,主治滋肾平肝、健脾利湿,适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症型的头昏头晕[7]。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源性、颈源性、耳源性等眩晕。有研究提出[8]眩晕宁具有镇静安神、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改善循环作用。同时有减轻眩晕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作用。

本研究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有显著疗效,并能减少复发,缩短病程,安全性高,且操作简单方便,可广泛适用于门诊及住院病人。

【参考资料】

[1]张素珍,吴子明,赵承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3,1(2):42-45.

[2] Imai T1,Takeda N,Ito M,Inohara H.Natural course of positional vertiggo in patiets with apogeotropic variant of 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Auris Nasus Larynx,2011,38(1):2-5.

[3] Kroenke K,Hoffman RM,Einstadter D.How common are various causes of dizziness?A critical review[J].South Med J,2000,93:160-167.

[4] Neuhauser HK,Lempert T.Vertigo:epidemiologic aspects. Semin Neurol,2009,29:473-481.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6]Bando-Hetal.J-Pharm-Sci1997,86(6):759-761.

[7]上官稳.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8):5934-5935.

[8]卢志刚,陈斌,吕志华,等.眩晕宁片合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78-79.

论文作者:冯小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_冯小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