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研究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研究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意”这个词儿在社会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开始主要用于广告业,后来扩展到MTV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也应该引进“创意”这个概念。因为我们的教学需要创意,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需要创意。

那末,什么是创意呢?按照我的理解,创意就是一种原创(或独创)的、新颖的艺术櫣思。它至少具有三种品质:一是原创性,或称独创性。就是说,它不是重复别人现成的构思,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独特见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艺术性。就是说,它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三是可操作性。就是说,这种构思是可以付诸实践的,是可以在一般条件下制作出来并予以推广的。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需要提倡独特的构思和见解,也需要讲究教学艺术,也需要推广可操作的成功经验,因而同样应该重视创意。

我们提倡教学创意,并不是说教学可以离开教材随意发挥,也并不是主张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恰恰相反,我们要的创意,应当是紧扣教材,围绕目标,为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为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服务,使思想品德课的明理更有新意,激情更有度,导行更加落实,各项教育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那末,如何遵循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创意呢?我在教学中归纳出7种创意思路,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互补式创意。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又经常使用教具,设计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教具、教学手段,与教材同属教学媒体,多种媒体同时使用,就有个优化组合的问题。如果所设计的教具只是简单重复教材,例如挂图或投影片照搬课本的插图,制作的录音内容与课文一字不差,那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不用这些教具,而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或读书,效果是相近的。既然要用教具,就要发挥教具独有的、单用教材起不到的作用,使它与教材形成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式的创意,天地十分广阔:教材插图是静止的,我们设计的投影片等教具就要尽可能是活动的,这叫动静互补;教材故事内容比较简略的,我们制作的录音故事就要尽可能丰满些、生动些,有角色、有音响效果,这叫详略互补;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的,我们设计的教具就应该尽可能具体形象,这叫虚实互补。在思想品德课第四册有一课《齐心协力力量大》中讲到蚂蚁抱成球滚过河的故事,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情景,单看书上静止的插图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就指导执教老师设计出可使蚂蚁球滚动前进的转片加拉片。转动转片,原来压在最底下喝着水的蚂蚁转了上来,避免了淹死,拉动拉片,蚂蚁球向前滚动,每个蚂蚁刚喝着一点水又离开了水,因此都没有淹死,而能安全过河。这种化静为动,动静互补的教具设计,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教学获得了成功。

二、透视式创意。

电视中有一档节目叫新闻透视,它是用来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让观众了解事物的原因、背景、性质等等,由此引出一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来。我们思想品德课,也几乎都是由一件或几件实例引出观点和道理。要把实例剖析好,要把道理讲透彻,关键也在于教师透视的功力。从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看,有不少教师只是把实例讲完后简单套上一句带观点性的结论就完事,缺少深入的分析。而思想品德课的许多观点,学生在课前通过接触报纸、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媒介,已经有所知道,如果教师上课时不能讲出深度和新意来,就会造成“教与不教一个样”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透视这条思路去进行创意就十分必要。透视式创意,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段,层层剖析实例(故事),步步引出观点,通过分析事物的表面特征、探究其原因背景、剖析人物的思想动机,使引出的结论不是空洞的教条,而能真正给学生以启示。

三、情境式创意。

思想品德课教学贵在动情,而动情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因此从情境的创设上去设计创意,同样大有文章可做。这里要注意的是情境式创意必须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一般说来,低年级适合游戏式的情境,中年级适合由文艺作品构成的情境,高年级适合具有社会环境色彩的情境。如一年级《我们一起玩》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大家一起玩比一个人玩更快乐。可是要让一年级学生接受这个道理,光靠说教和死记是无济于事的,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于是我设计把一件玩具给一个学生独自玩,同时组织全班开展有趣的、有竞争性的集体游戏。几分钟后,独自玩的孩子提出要加入集体游戏的行列。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就真正从内心体验到大家一起玩比一个人独自玩耍更开心。

四、求异式创意。

要创意,就不能囿于前人的思路,要敢于突破,敢于求异,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所以,对别人设计的思路进行有意识的变异,从另一方面、另一角度、另一侧面去思考、去开掘,这条创意之路也是相当宽广的。我在求异式创意中较多地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反面事例正面说。凡教材中反面例子较多、较生动的(如小强不爱护学习用品、小刚损坏课桌椅等),我在教学设计中偏把生动的形式改用到正面教育上去,对教材中的反面例子一般不让学生演示,而是着重分析其害处和原因:对如何劝阻这些行为,则采用“可视电话”等生动形式,并对主人公接受意见后的改进行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演示。这样不但教学方法出新,而且教育性更强。二是老话题用新视角。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许多道理必须反复讲,但“老生常谈”又是教学之大忌。为此,我尽量从新的视角去阐述老话题。如五年级《合理安排时间》这一课中的某些道理在以前几个年级的教学中已经谈及,例如“一分钟创造的价值”“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一去不复返”等,再重复讲这些道理,学生容易厌烦。我就另辟蹊径,从“你们想不想使自己长寿?怎样才能使自己长寿”引入,学生兴趣极高,但他们想到的长寿方法只是吃补品、练身体,我就话锋一转,指出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也等于延长人的寿命,这使学生觉得耳目一新。三是“边缘线上求发展”。许多教师怕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因而不敢进解课文中的有关词语,我偏在讲解有关词语上下功夫,从讲清词语而讲清概念,从讲清概念而讲清观点,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一些教师讲《勤奋使人聪明》时,总是尽量回避人的天资,生怕学生因此会否定教材的结论,我却主动引导学生讨论人的天资问题,让学生知道人的天资是有差别的,但天资的差别又不是绝对的,各人有其长也有其短;而且光有天资没有后天努力仍然一事无成,因而后天的勤奋更重要,勤能补拙。这样讲,更有说服力。

五、移植式创意。

创意并非白手起家,别人在其他领域中的好主意、好设计、好构思,只要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利的,都可以吸收、移植过来,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这种移植当然要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要适合“课情”,而不是生搬硬套。把别人的东西经过改造,变为具有思想品德教学特色和自身教学风格的创意,这也是一条很有生命力的途径。现在,社会上的新创意层出不穷,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可以吸收的东西是很多的。几年来,我曾把“时装表演”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以此说明科学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我曾把“广告节目”用于教学,让学生搜集交流国产优质商品的广告,来宣传祖国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我也曾借用“咨询热线”的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近,我还在一年级《说话有礼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为无声小品配音”的形式进行练习,所配的均是礼貌用语。这样学生就在“当配音演员”的盎然兴趣中反复巩固了礼貌用语的使用。

六、覆盖式创意。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切实有效,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全班。特别在导行环节中,不能只是让少数学生的表演来代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而应该努力使全班学生普遍得到练习机会。从这一思路去进行创意,同样有着采不完的宝藏。如一年级《借东西要还》,可设计成同桌两个学生交替着一个作物主,一个作借物人,同时进行借物、还物时的对话、动作练习;又如二年级《待客作客有礼貌》也可以设计成同桌两个学生交替当主人和客人,同时练习待客与作客;《爱护学习用品》这一课,则可以设计全班性的理书包练习;连《三个和尚》这样的课,也可以设计全班每4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剪贴画作品的合作练习。可见,只要有“面向全体”的意识,加上动脑筋,在导行过程中做到覆盖面百分之百是完全可能的。这是我们的教学创意与“花架子”根本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七、应变式创意。

应变式创意也叫即兴式创意。这是在客观情况有了变化和发展时及时设计的创意。例如,上课当天早上听到中国健儿在国际比赛中获胜的消息,教师就在上课时立即运用此例,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志气或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又如上课时教师突然发现原来准备用作教具的玩具“大哥大”忘了带来,便就地取材,用放在教室里的电视遥控器代替;上课前被告知停电,原先准备的投影片不能使用,教师就边讲边随手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应变式创意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意的意识,要善于把有利的新信息化为教学手段,又善于把不利的情况转化为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创意,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标签:;  

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研究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