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和谐文化_和合文化论文

论中国和谐文化_和合文化论文

中华和合文化散论五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文化论文,散论五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仇家恨及私怨的和解

老子洞察“和(解除)大怨,必有余怨”;北宋张载《正蒙》比较乐观地预测“仇必和而解”。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宜阐释老聃这一箴言。意大利两家世仇的消泯,付出了断绝后裔的惨痛代价,然而亲友的余怨恰似白居易《长恨歌》结束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成语“天长地久”亦出自《道德经》。罗马市某教授考证知罗朱悲剧乃虚构,即比《梁山伯与祝英台》更远离事实,但他不晓得河北清河县武植(大郎)虽身高一米八,贤妻潘金莲恪遵三从四德;只因借钱不遂的朋友极力丑化他俩为“三寸钉”和淫荡妇,私怨酝酿出清河武氏后裔的余怨,不能由平反祖宗而化解。传说清代陈世美开罪的作家虚构北宋包拯以虎头铡“侍候”负心郎的故事《秦香莲》。难怪西谚谓:“笔比刀剑更厉害”了。在广东,因风水迷信引起凌贵兴焚杀梁天来一家七尸八命的冤案,却属事实而非小说。时间必定冲淡梁凌两家族的积怨;好比苏轼亲姊被表兄兼丈夫程氏之母虐死后数十载,东坡邀请程氏游览惠州西湖,仿佛淡忘苏程两家的怨恨。世俗夸张父子之间无隔夜仇(即孟子所言“宿怨”)。国仇难灭亦是如此。如美国和越南之间的国仇历廿年而消解,中日之间的国仇因钓鱼岛而延续,英德之间的国仇反为缓和了。倘若发生星球大战,“星仇”对象转为另一天体的外星人,“同仇敌忾”原理使地球人暂忘私怨、家恨与国仇,共同抵御“异形”侵略,党派就显得卑微,宇宙仅可能小康而难臻大同。

二、董仲舒的中和观

1967年,我自费出版《儒家的中和观》,今补充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1)“男女体其盛”。赞同先秦儒家规定男卅、 女廿为最适当的婚龄。(2)“臭味取其胜”。 提倡饮食依季节抉择佳品。(3)“居处就其和”。近似后世侧重的风水堪舆, 强调住宅切勿过度阴或阳、冷或热、干或湿。(4)“劳逸居其中”。 即避免太辛苦和太怠惰。(5)“寒暖无共适”。勿捱户外太冷太热的气候, 然则几乎否定南北极及深海高峰的探险了。(6)“饥饱无失平”。 孔子已倡君子食无求饱,董子补充另一极端。(7)“欲恶度礼”。 用礼调节嗜好与厌憎,孔子指出:“礼之用,(以)和为贵”。(8 )“动静顺性”。行为勿违天性,即戒矫情,遑论扭曲人性呢!(9)“喜怒止于中, 忧惧反之正”。喜怒哀惧四项代表的七情六欲一旦合理便是心理健康,不必找心理医师。同书《度制》篇洞察社会病:“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为了要富豪贵而不骄、贫民养生无忧,董子提出:“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目标在“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他的政治经济观很务实,优于老子“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消极阴暗的愚民政策根据。

三、惠施、荀况和胡宏的同异观

《刘熙载集》(刘立人、陈文和点校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中《昨非集》卷《儒问》讽刺慎到无知而惠施尚多知,结尾借儒家之口说:“世无慎惠之道”。刘熙载低估慎到与惠施的智慧。《庄子·天下》载多知的惠施主张“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范围细的)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差距最巨)同异”。惠子可能启迪《荀子·富国》的同异观:“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固定方式)而有用为人,数(理法)也;人伦并处,同求(生活需要)而异道(满足欲求的方法),同欲而异知(知识乃智慧),生(性)也。……势(地位)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强调:倘若纵容人民投机走私而不施行惩罚,放纵情欲而不加以禁止,那么民心冲动就会发展到难以理喻。民众爱憎相同的对象,可惜欲繁物稀,必然的恶果就是争夺。惠施未尝详细考虑伦理政治方面的同异问题,所倡有道德涵蕴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基于万物毕同,同属宇宙的存有existent或being。 《荀子·正名》的逻辑充满伦理政治色彩;“同则同之,异则异之”表示对同类事物用同名、异类事物用异名,却像惠施哲学无政治气味。南宋湖湘学派始祖胡宏(五峰)尊崇孟子而非惠、荀,然而善用“用A 而异B”语构于伦理学,在《知言疑义》提出命题:“天理、 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进修君子,宜深别焉”。理欲同体意味着可相互转化沟通,故朱熹严厉批判胡宏。

四、明代良医张介宾贯通儒道和医政

浙江会稽(绍兴)张介宾(会卿、景岳、通一子)师事金英,博览诸子百家及《内经》,撰《医易义》云:“医《易》相通,……可以医不知《易》乎?……刚柔相济,冰炭相刑(形)。……安不可忘危,治不可以忘乱;积羽可以沉舟,群轻可以折轴。是小事不可轻,小人不可慢。……因事制宜,通其变也。……善恶出之吾衷,良心自然难泯;……多阳多善者,神强而鬼灭,多阴多恶者,气戾而鬼生。然则鬼神从心,皆由我造;……《易》有万象,而欲以一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如‘艮其止’,止是静,所以止之便是动。是以阴性虽狡,未尝不听命于阳,而因其强弱以为进退也。”《易·系辞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在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老子教人谨小慎微;《战国策·魏策一》也洞悉“积羽可以沉舟,群轻可以折轴”;西谚指出:最后一支芦苇压断驴背。《三玄》的辩证思维裨益《内经》及一切中医。但是像史家、医师亦需才学识之项条件及道德。孟子创造良知、良能、良心三词,汉儒董仲舒扶阳抑阴,将良善和丑恶归属阳、阴。张景岳重阳善对比阴恶。艮卦倡适可而止,程朱夸张此卦优于《华严经》。景岳发挥《易·象传》“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及《易·序卦传》“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庄、荀颂赞止水,忠实反映外物,张介宾侧重良知的主观能动性,盼望君子似止水冷静对付小人。张载思定鬼神是阴阳二气的良能,景岳遂言我心的阴阳创造鬼神。君子、小人像阴阳、鬼神此消彼长。张介宾洞察:“阳如君子,阴如小人。君子则光明正大,独立不倚而留之难;小人则乘爨伺隙,无所不为而进之易。安得春光长不去,君子长不死?惜乎哉!阳盛必变,……故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亦象夫阳一而阴二,反觉阴多于阳,所以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期颐(百岁)少而夭折多。……持满奉盈,君子惧之。……圣人……畏其(阴)败坏阳德,而戕贼乎乾坤之生意耳。……一阴之生,譬如一贼;……一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鉴。……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合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气数可以挽回,天地可反复,因无往而非医……《易》”。小人多于君子,涵蕴乱世长而治世短。儒家不因此而悲观厌世,而应积极强调内圣外王的体用关系。张载《正蒙·大心》主张扩充良心以合天心,景岳修改“天心”为“至真”,增添道家色彩。《医易义》再引孟子“不动心”及邵雍《不语禅》,“请观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然后重申“止”及医《易》门路云:“有能知此(止),则福胎于祸者,何祸不消?危生于安者,何危不却?夫是之谓调养生主,……谓医国乎。……醉造化于虚灵,美壶中之明;运阴阳于掌握,滴指之阳春。……一朝闻道,立证羲、黄。即道即心,谁无先觉?”张氏强调在恶劣环境必须站稳勿动摇志向。老子看出祸福互相倚伏,张氏巧用胎字作动词表示倚伏。庄周写《养生主》,陆德明正确解成“养生以此为主”。《国语·晋语》指出养国比养生更要紧道:“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医国手就是政治家。范仲淹对良医、良相的抉择启迪孙中山先医民后医国。景岳认为醉心自然规律,臻致精微境界,则利于求福免祸。记时的滴漏铜壶,象征自然现象的阴阳变易。倘若控驭这些变化规律于手掌,便能像春雨润泽病人,引申为治国。

清代中期会稽章楠(虚谷)在《论易理》反对景岳以扶阳抑阴谈医,而倡“治病不可偏阴偏阳。……若以喻言作实理,则错解《易经》;《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用治病也。……善《易》者不言《易》,理不在语言文字故也。……《圆觉经》云:圆觉之性,如牟尼珠映于五色。迷者谓珠体实有五色。世之论《易》者,执《文言》作《易》理,尤认珠体实有五色耳。……扶阳抑阴四字……原是后人为君子、小人设喻,岂可硬作《易》理,诬为圣人之说乎”?章虚谷只同意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御)医”。我推测道士傅山感染章楠并重阴阳。晚清四川彭县唐宗海(容川)《医易道说》云:

“道家修炼,欲返人道为神仙,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使离仍变为乾、坎仍变为坤。是返为天地否卦。在十二辰,否当申位,申即神也。神道与人道否塞隔绝,故避谷绝欲,乃能成否卦之象,然未至于纯阳也。必将下三爻尽炼为纯阳,而后成神仙。此丹经大义,非圣人著《易》本旨。盖圣人尽人合天,道在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伊)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先主、孔明,如鱼得水。秦二世宠用赵高,李斯弃市;文中子(王通)献策不纳,退教河汾。卢杞亲而陆贽远,秦桧专而武穆(岳飞)死。韩琦英雄短气,湖上骑驴;小人乘权,君子避世。观于否、泰二卦,可知兴废之机。医家以火气上逆,水气不下,结于胸中,名为痞疾。张仲景之泻心汤,泻火之亢,使之下交,即是转否为泰之大法。本此法以医国,上下交而其志同,庶几国泰民安矣。又如山本在上,泽本在下;山泽相交,则为咸卦。‘咸,感也’。气感而后能生万物。若山泽之气不相交,则为山泽损。是山为童山,不生华木;泽为荒泽,不产五谷。必山上有水泉,湖泽有原隰,是为山泽咸,乃产万物。水火交为既济,水火不交为未济。风雷为益,亦取其气交;雷风为恒,则其气相搏也。……道家炼坎离,正取其相交。”

恒卦《易·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由张、唐二氏用医、政和道教阐扬。唐容川不驳斥张景岳,而似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Habermas)强调沟通之合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否卦象征天地、君臣、男女、水火否塞而不沟通。泻心汤改否成泰,兼疗疾和治国。泰卦《彖传》类比物通与同志(引起王充“同志”一词),再谈“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正如章楠看出《易传》对原经赋予道德涵义。

五、宋明新儒学与日本儒商

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代表熊泽藩山指出:神道教无为、爱敬、正直三要旨相当于《礼记·中庸》智、仁、勇三达德,由神道教“三宝:镜、玉、剑象征或体现”。朱熹学派的林罗山排斥佛教,提倡神(神道教)与儒(学)合一,即以理学阐释神道。“和魂汉才”意谓吸取中国儒学,尤其是宋明新儒学。日本儒学有四项特色:实用性、情感性、整体性、灵活性。林罗山以后,日本儒学分为主知博学派与体认自得派,由于程朱与陆王的歧异。江户时代以后,日本儒学以“诚”为核心,双重对象是生物性与道德性,中国的“诚”则欠生物性。《日本书纪·用明天皇》云:“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神道”语出《周易·观卦·彖传》:“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河舒省三解释说:“神道是日本民族祖先以来的生活原理。……以尊奉、赞美、体现和发扬皇祖天照大御神作为生活原则,作为国家理想。”此教融会宗教神学和伦理道德,朱子哲学感染日本儒家减退神佛信仰而增添哲学成分。它属多神(包含佛)教,认为神是明、净,正、直,侧重人的神圣使命,强调人与大自然协调,倡导现世中心主义。尾项显出它迥异于耶佛诸教的彼岸他界性。孔孟主张人性本善,神道教却倡神性本善。明代安徽儒商结合读书和经商;日本町(商)人则用商学改造儒学,移殖宋明心学。石田梅领导“心学运动”就形成了“石田心学”。

标签:;  ;  ;  ;  ;  ;  

论中国和谐文化_和合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