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患者X线和CT诊断48例分析论文_孔祥民

骨转移瘤患者X线和CT诊断48例分析论文_孔祥民

孔祥民

讷河市中医院 黑龙江省 1613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骨转移瘤采取线和诊断的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骨转移瘤48例患者,均采取X线和CT进行诊断,观察分析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的病症,其次为乳腺癌,鼻咽癌是第三位,明显高于其它原发肿瘤的转移率。由X线发现骨破坏诊断率54%,CT发现骨破坏诊断率100%,两种方法诊断发现均有骨破坏,两种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转移瘤的X线和CT诊断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骨转移瘤;X线;CT

前言: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骨或肌肉骨骼系统以外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侵及骨组织而形成的继发性骨肿瘤。临床上如原发肿瘤部位隐匿会干扰诊断,而误导医生以转移性的骨肿瘤为主要肿瘤进行治疗,影响临床效果,所以诊出原发肿瘤有重要意义。目前通常会采用X线和CT方法进行检查,其中X线检查方便直观,CT检查能通过合理应用窗口技术在现实肿瘤骨质改变和软组织异常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根据患者症状及病史等选择适当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现选取我院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48例骨转移瘤患者进行X线和CT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中分别有男27例,女21例,年龄33~85岁,平均5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骨组织出现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疼痛逐渐加剧,从间歇性疼痛逐渐转变为持续性疼痛12例。其次为功能障碍和肿胀19例,截瘫7例。骨转移瘤与原发肿瘤出现的时间差异较大,短者发生在7个月,长者达10年,发现时间大多在原发肿瘤出现后的2到3年。在本组中原发性肿瘤包括:鼻咽部肿瘤5例,肺部肿瘤5例,乳腺肿瘤,肝脏肿瘤,前列腺肿瘤,甲状腺肿瘤,直肠肿瘤各2例,上颌窦肿瘤3例,食道肿瘤,胃部肿瘤,结肠肿瘤,肾脏肿瘤,膀胱肿瘤及原发灶不明的各1例。本组所有病例中,均已经病理学检验确诊,均采取X线和CT进行诊断,观察分析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检查方法

进行X线与CT定位检测,以明确扫描部位。使用螺旋机,进行常规骨质扫描,扫描的层距和层厚均为5mm。在发生病变后,常规采取骨质扫描,选择层距1到2层,层厚10mm,针对相邻的2个脊椎骨,进行抽样式扫描并采取软组织窗及骨窗进行观察。

1.3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7.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平方检验,采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软组织改变

在本组48例患者中,经X线检查与CT诊断有28例患者的骨转移部位有大小不一,由轻至重度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软组织肿块发生在椎体9个,骨盆3个,肋骨8个,肩胛骨2个,胸骨2个,四肢长骨3个,指骨1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骨质破坏

在48例患者中,X线检查出骨质破坏率为54%,其中溶骨型45%,成骨型4%,混合型5%。CT诊断出骨质破坏率为100%,其中溶骨型85%,成骨型8%,混合型7%。出现病理性骨折的部位在锁骨1例,肩胛骨1例,桡骨1例,肱骨2例,髋臼1例。

2.3椎体转移瘤的影像表现

经X线检查与CT诊断,48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发生了椎体转移,共48个椎体,其中颈椎9个、胸椎7个、腰椎6个、骶椎5个。多椎体受累16例,单椎体受累7例。发生成骨性转移的椎体6个,部分可累及椎弓根。有40处椎体出现了溶骨性转移,早期出现椎体低密度影单个或者多个,表现为斑片样,虫蚀样,边缘清晰并且密度较均匀,伴有软组织肿块,可累及附件,也可引起椎管狭窄,发生压缩骨折,椎间隙一般无改变。

3.讨论

3.1骨转移瘤的X线诊断

X线检查方便直观,视野开阔容易鉴别溶骨性及成骨性的骨破坏,但是其特异性比较低,在骨小梁破坏低于一半的情况下不易被检测出,所以X线更适合对于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作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后的进一步评估。X线影像学表现多为小片状的破坏和虫蚀状破坏。但是由于在骨转移瘤中,发生成骨性转移的为少见,大多由生长缓慢的肿瘤所引起,松质骨出现边缘较为模糊的高密度影,主要表现为斑点状,结节状或是片状,其密度也较为均匀,椎体转移瘤的椎体常常不易被压扁。在X线中溶骨性转移可见椎体的骨质破坏较为广泛,常常表现为椎间隙完整但椎体因承重而被压扁,发生在长骨的骨转移瘤,表现为骨松质斑片状破坏,单发或者多发,常出现病理性骨折。发生在扁骨的患者,其骨破坏区有融合的倾向,大小不同可有软组织块影,这些都可由X线诊断出来。

3.2骨转移瘤的CT诊断

CT检查与X线相比灵敏度更高,并且CT可以对椎管壁是否破坏及是否有瘤

组织侵入做出诊断,同时对潜在的尚未有明显病变特征的骨破坏或者原发灶有较高辨识率。所以CT扫描更适合对于已经确诊为原发肿瘤的患者进行进一步诊。在溶骨性破坏中,CT表现为穿凿状且边缘不规则,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类型,骨结构和骨密度的改变较为常见,且在本组中约占76%,出现局部性的骨缺损或者骨破坏,弥漫性溶血性的骨破坏,发生成骨性破坏的较为少见。CT诊断影像表现为斑片状影,弥漫或局部密度增高,无正常骨小梁,成骨性破坏与溶骨性破坏常见于同一椎骨,而混合性改变则极为少见。出现全身多发的溶骨性破坏软组织出现的肿块范围一般较为局限,很少累及椎体。发生颅底转移的患者,大多出现脑组织受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3综合骨转移瘤的两种诊断方法

骨转移瘤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囊状型、混合型、成骨型及溶骨型。骨质破坏是重要的影像表现,骨转移瘤可通过X线和CT进行诊断。从此次试验结果看出,所有患者中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是乳腺癌,再次是鼻咽癌,骨转移瘤发生部位以脊柱多见,其次为肋骨和骨盆,这与脊柱的静脉系统可连通四肢血管及胸腔、腹腔、盆腔的静脉丛有关。X 线方法发现骨破坏的诊断率为45%,CT 扫描方法发现骨破坏的诊断率为100%。根据影像可知脊柱、肋骨、骨盆转移瘤要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转移瘤为骨小梁稀疏、消失、中断,边缘不规则的斑片状骨破坏和缺损,而骨髓瘤为小圆形骨缺损。椎弓溶解破坏多为转移瘤,且多累及附件。骨转移瘤导致的椎体变形为扁平,而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多为楔形。

骨转移瘤是由原发性肿瘤经淋巴、血液循环等进入骨组织导致的肿瘤,多发于骶椎、颈椎、腰椎等处,病理观察均有不同类型的骨破坏。原发性肿瘤,由于细胞的分化与恶性程度的不同,骨转移瘤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部分的原发性肿瘤,在手术切除前骨组织已存在转移瘤,只是还未出现临床症状,诊断缺乏依据而已。为减少骨转移瘤误诊和漏诊的机会,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充分发挥X线和CT在诊断上的优势,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疼痛的原因,达到确诊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均对其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骨质破坏的诊断率上,X线的诊断率为45%而CT诊断为100%,虽两种诊断方法都能够对骨转移瘤做出判断但是从诊断率的准确性上还是CT诊断更有保障。不过骨转移瘤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检查方式,X线更适合患者表现出骨折和骨组织肿胀的患者,而CT扫描更适合已确诊为骨转移者的深入诊断,联合运用两种的诊断方法能降低误诊率,它可以为肺癌和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充分发挥各种影像技术的优势,减少骨转移瘤的误诊和漏诊,以便临床医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高胜海,李军,于春晓.血清 PSA、骨扫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2,10(10):449-450.

[2]张小镇,郑长业,谢丽娇,等.99Tcm-MDP 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9(28):90-92.

论文作者:孔祥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骨转移瘤患者X线和CT诊断48例分析论文_孔祥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