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看上去很美:清查中国数字出版的江湖_数字图书馆论文

看上去很美:盘点中国数字出版江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很美论文,中国论文,江湖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字出版”的概念始于2003年,它的“标准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则是指“数字化的出版”。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和相关链条。按这一定义对国内数字出版企业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电商平台、阅读平台、内容提供商、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平台、数字图书馆。

电商平台

当当网以中国亚马逊自居,却迟迟未随之走电子书业务的路线。2011年,与京东商城、苏宁在纸质书方面的价格战导致巨亏后,李国庆终于决定转战电子书,照搬亚马逊模式,当当网推出“电子书频道+都看阅读器”,目标是:未来五年内全面超越当当网的纸质书。有人认为,当当网可以凭借12年的图书销售经验,凭借与出版商深厚关系,凭借一群有良好阅读和付费习惯的用户,有望成为能够整合中国数字图书资源的平台。但出版商的合作态度并不积极,当当网软硬兼施也只游说了一半的合作商签协议,甚至有些被逼签协议的出版商签约之后也并未提供图书电子版。除了出版商担心电子书冲击纸质书,当当网传统纸质书部门也有此顾虑。手心手背都是肉,当当网也就没有了破釜沉舟做数字出版的决心。

有人说,京东电子书本意是来搅当当网的局,在图书数量、合作商数量、营销方式上样样都是赶超当当网而来,且强势地要求,凡是当当网有的,京东商城必须有。首批推出的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和多媒体电子书总计就超过8万种,合作供应商超过200家。在营销方式上,京东电子书可以赠书,可以购买京东畅读卡对电子书进行借阅,推出电子书在线畅读VIP服务;内容上,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发行十八大文件、文献出版物电子书。当当网业务萎缩之后,京东商城内部也迅速收缩,但态度仍不亚于当当网,2013年,京东商城将推出一线名家的电子书创作计划,包括冯唐、蔡峻等在内的知名作家已成为京东商城首批签约作家。

纸质阅读人群等于电子书目标阅读人群?现在没有数据支持或反驳。但现实是,当当网痛心疾首地称当当电子书创收300万元,转档费用就用了500万元。还不算其他成本费。京东商城的财报也就不说了,说多了也不过是拿来打击数字出版人的热情而已。

亚马逊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让亚马逊中国先天拥有了一群拥护者和期待者。2012年12月,Kindle电子书店低调现身亚马逊中国网站,用户可以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书并不多,两万余部。Kindle硬件并未同期来到中国市场。亚马逊中国残缺地上线后,却长时间水土不服,对中国数字图书无从下手。除了受到一些管制,亚马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书,没有书的原因是出版社觉得在亚马逊也赚不到钱,钱不够多出版社也就不愿意拿畅销书进场革自己的命。亚马逊唯有与众多平台上一样:等。等中国的出版商觉悟,拿书出来卖;等中国的读者觉悟,拿钱来买书。中国的出版商和读者显然都不急,但迫在眉睫的是,亚马逊的劲敌苹果在2012年10月全球图书总数突破150万册,下载量超4亿册;硬件方面,iPad mini去年上市后仅在10月、11月两月即创造800万台的销量。或许是受到苹果在中国火爆的刺激,6月6日下午,Kindle paperwhite和平板电脑Kindle Fire HD正式在国内开售,虽有传言说48小时内让送货员跑断了腿,但没有真实的数据加以证明。有猜想亚马逊如此低调地处理万众期待的Kindle paperwhite上市,其实是亚马逊中国内部对其销售业绩持观望态度。但Kindle的上市,刺激了国内的老派和新晋的阅读器厂商,汉王表示从头来过,电信天翼阅读公司则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天阅电纸书,售价与Kindle paperwhite不相上下。

以3.7亿庞大用户群体为基础而诞生的“淘花网”,一开始因涉及的盗版争议引起出版界强烈“喊打”,盛大文学呼吁出版业联合起诉,22位作家也愤怒发出声明,淘花网迅速“从良”后一直声响不大。2011年,淘宝迅与“淘花网”合作,推出名为“淘宝书城”的网上电子书城业务,采取“出版社在网上开店”的模式,出版商负责提供内容,淘花全权负责营销推广,负责“交易量”的商业模式。它整合淘宝内外多方资源,通过关联性推广的方式引导用户购书。淘花网是实用类图书商家的最爱,通过淘宝书城,日销售量8000本的图书不是少数,在数字出版领域里,它的变现能力非常大。

由重庆云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实施的“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于4月下旬在全国书博会上正式上线。该平台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项目,被称为“书业淘宝平台”。该平台除了整合传统的书业上下游——出版社、书店、读者之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媒体等终端也都可登上这朵“云”,由此全行业的信息实时在线投放、采集和多媒体互动都成为可能。此外,该平台还拥有IBM的技术支持,在商业模式上也创新地将“出版社发布产品信息+平台营销结算+新华书店实物配送”三者相结合。

阅读平台

就目前来看,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主流阅读APP主要有91熊猫看书、QQ阅读、百阅、iReader、云中书城、多看阅读、书旗小说、起点读书、豆瓣读书、网易云阅读、iBook、唐茶字节社、新浪书城等。根据艾瑞咨询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阅读类APP占安卓应用下载市场的5.6%;盛大文学云中书城日前宣布云中书城付费订单数已超900万,移动客户端安装激活量超700万。

唐茶字节社是高端阅读的最初代表,“唐茶”二字被作为一个数字出版的品质代表,多次被提起。它有着极致的页面设计和排版,借此获得第49期豌豆荚设计奖,被誉为拥有“最美文字”的应用。但就目前而言,多看已经在用户体验和排版上取代字节社,成为一个新的代表。字节社仍陷在“内容少”、“更新速度慢”的问题中。

多看阅读的不凡来自它的技术,数名linux开发者为阅读Kindle电子书而开发一套中文系统,并开辟网上论坛,粉丝们在其间讨论使用感受,并每月更新其版本。如果数字出版平台也分星座,多看阅读属于吹毛求疵的处女座,对技术和细节的精益求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内容上,论起转档成本,多看最肯折本。它曾以10万元的人工成本制作出了《公司的力量》,这本书至今在iTunes售价6元,售出8000册,也曾是多看单本图书的最高销量。但是得益于这种近乎变态的工作态度,多看的技术优势获得好评,2.0版本以后更是足以令所有人难望其项背。多看又将书朋网收入麾下,又引入原创作品,弥补了自己在内容上的不足。5月,多看公布了上线一周年的业绩:用户量一年达1000万,付费用户从50人到十几万人,销售额从日入850元到日入几万元。

豆瓣阅读拥有着中国最文艺的阅读用户,在理想上,它最具有传统图书电子书的销售土壤,因而早起的豆瓣阅读在文档处理上也是下了不少工夫,在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得到极好的口碑。但豆瓣更看重自己的特色——它拥有着最有品质的阅读者和写作者,因此它主推自出版,自出版的作品定位是让读者在1到2个小时内阅读完毕的作品。豆瓣阅读出现前,你只能是豆瓣的一个用户;豆瓣阅读出现后,你可以成为豆瓣的作者。豆瓣的选择自然是明智的:1.数字出版模式不清晰,就让别人烧钱去探路吧;2.别人有大公司依靠,我却没有;3.自出版,豆瓣有好的资源。但它的优势显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只做小众阅读,导致用户依旧没有能从豆瓣上寻找到好书的同时,顺手从豆瓣上买走这本书。这真是一种遗憾。

网易云阅读是内容最综合的一款阅读软件,聚合包括读书、旅游、时尚、杂志、摄影、资讯、微博、博客、RSS等众多内容,并支持电子书、漫画、杂志期刊的阅读,据称已有近千万的用户。它的内容丰富也造成了用户的时间分流,打开网易云阅读,极有可能是在阅读新闻,而非图书。网易云阅读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真正的赔钱生意,它最早承诺三年内所得收益100%归版权方。

若论起内容的海量,中国数字出版的代表当是盛大文学。云中书城应盛大的数字出版战略而生,采用的是“云中书城+盛大锦书阅读器”模式,除了捆绑旗下起点、晋江、红袖等网络文学巨头,还接入出版商资源,在云中书城开起“店中店”。截至2013年3月,云中书城移动端用户数已破2000万,付费订单数超过2700万,而被下载电子书种类达71万种。此外,尽管第一代阅读器Bambook不尽如人意,盛大仍没放弃Bambook。

QQ阅读在数字出版领域是一个特例,借助较为强大的腾讯平台、无可匹敌的用户数量,以及立足客户的VIP包月机制,一年之内不费吹灰之力创收2个亿。2013年,腾讯低调整合旗下腾讯网读书频道、基于QQ空间的社会化阅读平台“QQ读书”、WAP阅读平台“QQ书城”及手机阅读应用“QQ阅读”等平台资源,准备推出腾讯文学。起点创始人团队投靠腾讯,使得腾讯文学一时间被摆到风口浪尖上。在创世中文网上线前,盛大文学将其核心人物告上法庭,腾讯文学顿时内忧外患。对外,盛大文学将围绕起点出走团队暗暗与之进行一场持久战;对内,对于内耗严重的腾讯帝国而言,起点出走人马能否与QQ读书、QQ书城和QQ阅读亲密合作,还有待考验。

与腾讯资源并驾齐驱者还有百度。百度近两个月在数字出版有较大的动作,先是百度文库改头换面,成立数字版权开放平台,签下300万份版权内容,三年内不参与分成,从“尴尬”身份转身变成慷慨的正版平台。6月,百度多酷文学悄然上线,正式杀入网络文学领域,将8成的收入给予作者,并快速垫付稿酬。百度获得的仅是作品互联网和无线版权,游戏、图书、影视、漫画改编权仍归作者,作者可自行销售。

使盛大文学腹背受敌的,不仅仅是强劲的腾讯和百度,新浪也意在网络文学领域创下成绩。不久前,新浪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内容进行整合,拆分读书频道成立文学公司。

内容提供商

平台商们提供技术和销售,其余的全靠内容,为了充量,平台商们几乎已经到了有字就签的地步,出版社、原创网站、版权代理方、小型组稿公司、作者本人,都成了各大平台编辑觊觎的对象。

有赖于各家平台的宣传,这些内容提供商中也有不少获利颇丰。从中国移动基地的财报来看,排在前十位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原创网站,而传统出版图书的销售业绩上,磨铁数盟、天闻数媒和中信出版社也有不俗的业绩。

在综合领域里,排在前三的就是盛大文学、中文在线和3G门户。盛大文学此前将版权投放到各家平台,一直到2012年底才树起“盛大壁垒”,将版权回收,目前仅主要投放于电信运营商,已成为三大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最大的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为盛大文学提供了其上市所急需的业绩支撑,盛大文学也为电信运营商注入了足够海量的内容。

中文在线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数字出版的开创者之一,作为国内数字出版的领先企业,公司形成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的全媒体出版模式,通过与国内400余家出版机构、2000余位知名作家、10万余名网络作者正式签约授权,中文在线的数字内容类型覆盖全面。目前3G门户已经转型成为最大的移动数字阅读内容运营方,下辖签约作家数百名,日均点击数超过1.7亿,日活跃用户数超过500万。创造过单部作品7亿点击阅读量的手机互联网神话。

而对于传统出版公司来讲,磨铁数盟、蓝狮子、中信出版和新华先锋又成为另一类代表。2010年,磨铁数盟成立,主要有三方面业务:自有平台磨铁中文网、运营商手机阅读基地业务、数字版权贸易,既做纸质书电子版权的版权代理投放到平台,也在组建自己的平台——磨铁书栈。蓝狮子数字业务则采用近乎于碎片化阅读的形式,将版权单篇拆分,一本书可拆成20个单篇,每个单篇加了标签,特色是:章节要短,故事要先行,标题要精彩,字数在两三千字左右。目前蓝狮子拥有“财经书院”在WAP端和客户端上的两个自有产品,同时和腾讯联合做财经书院频道,负责所有页面的搭建维护以及内容专题制作。中信出版社的图书特点是重磅,它有足够的分量,使得平台商为了拉高内容的品质,花大价钱买下中信版权。除了将全部版权作品以保底的形式签约给平台商,中信也建立一个精益化的阅读软件“中信飞书”,其功能和单本图书的排版,几乎可以媲美多看阅读。根据内部消息,中信社还启动了数字出版的项目,批了100个电子书号,联手名家推出拥有电子书号的“电子书”。新华先锋以传统出版商的身份介入数字出版领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专门成立了数字出版公司,2012年数字出版方面收入达1800万元,毛利润800万元,被美国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公司(第26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出版集团纷纷加大了数字出版的开拓工作,在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之外,全面实施网络出版、加强教育数字出版、拓展数字版权服务平台、建海外数码基地等等,打出了一套“组合拳”。2012年,中国出版集团的重点产品和项目初见成效:中图建成大容量、高备份、强容灾的数据中心,引进100万种海外电子书资源,实现进口数据库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5%;《掌上百科》上线运营并开始盈利;智慧语联网获得7项软件著作权;百种工具书数据库二期通过验收;中华字库工程完成节点任务;大佳网实现29.9万种图书在线试读;集团数字影像出版拓展中心落户上海。浙江出版集团与中国移动浙江公司阅读基地等合作,开通了国内首个“移动书城”,成为书业与移动互联网合作的首创项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马了“电子书包数字课程内容资源研发与示范应用”等8个重大科研项目,全力抢占数字教育制高点。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读者出版集团、黑龙江出版集团、黄河传媒集团等也有不俗表现。

硬件制造商

当Kindle在美国如日中天之时,在国内,汉王科技、方正、盛大、爱国者、纽曼、大唐电信都跟风推出电子阅读器产品,据统计,中国推出电子阅读器产品的企业已达30家。

2006年,汉王异军突起,疯狂席卷电纸书市场的汉王电纸书阅读器,进一步促进和奠定了电纸书阅读器市场。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国人知道了这家企业,那个时候时尚人士都是随身携带一本电纸书。在亚马逊Kindle电纸书全球大卖的影响下,中国电纸书市场从2008年开始逐步升温。2008年7月,汉王推出第一款电纸书,到2008年底,汉王电纸书销量达到5万台,单月销量甚至高于Kindle在2007年的销量。至2009年,在电纸书产品方面汉王科技占有国内95%以上市场,是继亚马逊和索尼之后世界上第三大电纸书厂商。然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汉王逐渐褪去了身上的光环。其中,两大核心产品电纸书和手写产品线毛利率双双大幅下滑,汉王科技多年来的盈利或将被消耗殆尽。

盛大Banbook上市曾给汉王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客观地说,这个“不卖硬件,卖内容”的阅读器并没有预想中的成功,盛大文学的拥趸并不买账,一年不到的时间,Banbook就几乎沦为充值送机的附赠品。这或许并不是Banbook的错。iPad的出现,让所有E-ink阅读器登高跌重,亚马逊也不得不推出Kindle Fire平板以平衡用户。盛大原本有机会凭借自己无可比拟的内容创造另一个模式,最后也只能叹生不逢时了。

至于如爱国者、纽曼和大唐电信这一众将盈利方式理解为硬件的阅读器生产商,并不在此数字出版的行列内,他们不过单纯想分一杯羹,却不想,中国市场与Kindle似乎并没有那么接近。

而今,Kindle可以说是在最不好的时机入华。它曾是阅读狂热者遥想的梦中情人,但在它姗姗来迟的时间里,iPad成了中国人可感可触的、美丽时尚的亲密新欢。有句话说得好,坚贞不渝只是因为诱惑不够。苹果的诱惑,能不够吗?对于阅读者,这个新欢功能多、体验好。尽管Kindle独有好处,但已经留不住那些拥趸的一心一意。对于版权方来说,Kindle是一个麻烦的家伙,亚马逊在华的号召力远不及苹果,却要求苛刻,他们可以从苹果分到7成收入,却只能从Kindle分到3成收入,这将直接导致Kindle在华遭遇怠慢。

电信运营商

若论收益,唯有三大运营商能够绝对做到。2010年起,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电信的“天翼阅读”和联通的“沃阅读”相继问世,仅2012年,三大运营商就创收31亿元,这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预计2013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65.31亿元,活跃用户达到3.69亿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则更是直言,未来的移动阅读平台将占据数字阅读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三大运营商在内容和形式上近乎一样,有着成熟的支付模式,也有着对产业链两端的把控优势。在支付模式上,各家手机阅读解决了其他电子书平台支付不便的问题,直接从话费中扣费;在产业链上,三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强势到可以限制定价、格式和内容。

中国移动收入预测(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电信天翼手机阅读用户数量突破8000万,单月PV突破10亿,订阅量超过6000万。与基地合作的内容提供商超过200家,收入的内容已经超过18万种,号称2012年创收1个亿。

中国联通手机沃阅读基地在三大阅读基地中相对较为“隐秘”,中国联通对阅读基地技术平台、运营支撑平台进行升级和专区运营,采用淘宝模式与内容商进行紧密合作。截至2012年6月,其读者用户累计1.56亿户,月均访问量达5.06亿次。2011年用户年访问量近40亿次,实现信息收入3.8亿元。

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让用户除了可以用手机以客户端、彩信、WAP、WWW等方式阅读电子书,联合5家终端厂商将推出内置模块的电子阅读器,一开始,中国移动选择了免收流量费、只按阅读收费的收费办法,其收费标准可以按章节计算,资费标准为0.04元/千字,不足千字内容免费,也可以按本计算,每本电子书2元起价,目前已成为大部分出版单位内容授权收入的主要来源。业内人士谈起移动基地,笑称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社每月从中获利数十万元是十分轻松的事,它的巨额收益,使得即便是顽固的传统出版社也温顺地把珍贵的版权拱手送出,也因着这巨额收益,它成了一个制定规则的霸主:它严格地限制定价,限制格式,甚至有权干涉内容。

数字出版业内人士称,中国数字出版缺乏一个统一规则,中国移动有这样的魄力,却让业内人士不敢将其规则照搬到一般的数字出版平台市场上,因为它的低价对整个出版业来说,近乎是一个摧毁性的模式。出版机构一面在呼天抢地说数字出版是一场“烧纸运动”,一面将版权积极地送往移动基地,因为财报上,无线收入胜于纸质书。

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几乎是有钱能使磨推鬼。

平台商林立,出版商犹豫,暴露了中国数字阅读最大的尴尬:在美国Kindle Store,图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几乎是对应发行,读者可在Kindle Store里找到这本书。可在中国的现状是,读者在所有平台的新书推荐栏里看到的几乎都是旧书,读者也没有办法在任何一家平台上找到自己想读的所有书,为了某本书可能需要下一个APP,为了另外一本书则可能需要另外一个阅读器。即便是在中国有着霸主地位的中国移动,也并没有收全所有图书。亚马逊中国也并未能承担整合中国出版资源的使命,为中国建立一个一呼百应的规则。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纵观全球,数字图书以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简单实用及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我国数字图书馆起源于198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网络。直到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正式提出了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1997年7月,“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该项目的实施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

2006年~2007年为第三阶段 2004年~2005年为第二阶段 1998~2003第一阶段 馆配市场达到了10年发展的顶峰 高校进行专升本扩招,民营馆配商开始涌现,汇入馆配业务的滚滚洪流之中 上世纪90年代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带动了馆配市场的发展 2008——至今——高校第一轮教学评估结束,馆配业务进入到市场整合的黑白时期(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发展图

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3年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第一阶段,在1990年代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带动了馆配市场的发展。第二阶段是2004年~2005年,高校进行专升本的扩招,民营馆配商开始涌现,汇入馆配业务的滚滚洪流之中;2006年~2007年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顶峰:在这两年时间里,馆配市场达到了10年发展的顶峰;2008年至今,高校第一轮教学评估结束,馆配业务进入到市场整合的转折时期(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图书馆)。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便利的发布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电子图书通过网络发布。数字图书馆的图书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数字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字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目前,中国主要有四家主流数字图书馆:国图、方正、超星、书生。

中国数字图书馆全称为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隶属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服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00年4月18日正式运营,注册资本8860万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作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为高校提供数字图书解决方案为主要盈利点。包括数字资源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化加工、专业信息提供、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整体解决方案及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数字图书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方正秉承在出版行业二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市场沉淀,推出了Apabi网络出版系统并与全国100多家主要出版社展开合作。从电子书刊的源头——出版社、到电子书刊的传播——图书馆、到电子书刊的阅读提供一系列国际最先进技术。该解决方案的核心是Apabi数字图书馆全套软件系统。图书馆使用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软件系统后,可以通过北大方正公司获得全国主要出版社授权提供的最新出版的高质量的电子书。

超星数字图书馆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专业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图书资源供应商。为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目前超星图书馆的藏书量已达到数百万种,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50余大类,数十万册电子图书,300万篇论文,全文总量4亿余页,数据总量300T,大量免费电子图书,并且每天仍在不断地增加与更新。同时,为方便阅读,超星开发出自有的超星阅览器(SSReader),方便对数字图书的阅览。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基于SEP技术的综合性标准化数字图书馆系统,基于自身成型中文信息数字化技术研发成功的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系统,逐一解决了数字图书馆技术领域的各项挑战:图书信息完整性、导航信息、海量存储、图书浏览、防下载盗版、防信息拷贝盗版,可生成E-BOOK、可做个性化出版(POD)、虚拟参考咨询、读者与馆员以及读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等等。

结语:数字出版的未来

“数字出版”的概念源于2003年,然而数字出版的历史却远不仅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似乎并没有人能为数字出版作一个标准化的概念,从业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走出了不同的数字出版之路。

在安卓应用下载平台豌豆荚里,只需键入“阅读”两字,就有45651个应用等你去下载;而在App Store里,也有1991个应用可供选择。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变化,应用数量会变多,每个应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移动端市场成为数字阅读行业里大家互相争抢的“蛋糕”。

老牌数字出版平台,如方正、知网、万方、超星等早已屹立多年,而大众阅读类数字出版平台蛰伏已久,当当都看、京东、多看阅读、唐茶、QQ阅读、网易云阅读、豆瓣阅读、百度多酷、腾讯文学等蜂拥崛起,随着筹备已久的亚马逊中国全面正式上线,数字出版被看作已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

大家投以财力、人力去抢内容、争技术。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好数字出版行业,然而真相却是:卖出版物的数字阅读平台都是入不敷出。盘点数字出版江湖得出的,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的结论。

数字出版从来不缺商业模式,非常成功或比较成功的数字出版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国外,谷歌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亚马逊和苹果的“内容平台+终端设备”模式、爱思唯尔和斯普林格的专业数据库模式都是经典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国内,有方正、中文在线、超星的数字图书馆,同方知网、万方、龙源的数据库,汉王、津科、易博士的电子阅读器,盛大的网络原创文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移动阅读等,不一而足。

数字出版的盈利之路,国外早有亚马逊做了成功的开拓者,“Amazon+Kindle”的模式,仅用4年多就更改了美国出版规则,电子书业务达数十亿美元。然而中国却无法借鉴,甚至连带着同一基因的亚马逊中国至今也在数字阅读市场无所作为。

是中国缺乏数字出版的土壤?还是,这些平台商错会了中国市场?

中国似乎最不缺土壤,政策上,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支持教育数字化;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多次强调数字出版“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市场上,中国有10亿的手机用户(其中3.5亿部为智能手机)和5.13亿互联网用户,是世界上此类设备最大的用户群。

数字出版在中国已运营多年,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式。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其中孕育着商机无限。或许现在还没有人能肯定地告诉我们,该怎样做才是对的,但这恰恰说明,数字出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领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或许正如蓝狮子文化创意公司副总裁崔璀所说:“也许我们现在做的都是错的,但是最大的错误就是现在我们什么都不做。”

标签:;  ;  ;  ;  ;  ;  ;  ;  ;  ;  ;  ;  ;  

它看上去很美:清查中国数字出版的江湖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