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基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区域不平衡等诸多经济现象而提出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深深地融入了这种理论的思想。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全面均衡发展的实力不足,因而区域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了“部分先富,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然后努力使东部带动西部经济向前发展。这一战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同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东西部差距过大的后果。处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提出了实现经济两个转变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要求,我们有必要在发展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1、静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三部分组成:经济区域、 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政策。

用函数表示为:A=F(E,G,P,) (Ⅰ)

其中A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E代表经济区域,G 代表生产力布局,P代表发展政策。函数意义表现为:E,G,P中任何一个发展变化,A 便发生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表现为经济区域、生产力布局、发展政策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

我国的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描述经济区域的主要是经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等。中西部地区是“富饶”的贫困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水平低;东部地区相对来说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贫乏,但交通便利,贸易、金融、信息发展迅速,加上国内的优惠政策倾斜,对国外资金具有极大吸引力,从而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生产力布局,即为附着在各经济区域上的生产力分布状况;发展政策,即为附着在经济区域上的促进生产力(被布局的)高速发展的各种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这里,我们不妨假设生产力布局即为国家的投资分配。根据(1 )式,即使在国家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各地区投资分配方案不同,实际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战略。如果用R表示投资效益,M表示国家的投资总额,东、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配为这样两种方案:

M=M[,1]+M[,2]+M[,3]和M=M[,1][,]+M[,2][,]+M[,3][,] (其中至少有一个不等式M[,1]≠M[,];成立,i=1,2,3)

前者的投资总效益为:

R=R[,1](M[,1]+R[,2](M[,2])+R[,3](M[,3]);

后者的投资总效益为:

R[']=R[,1]['](M[,1]['])+R[,2](M[,2]['])+R[,3](M[,3][']);

如果不同地区的投资效益不同,则两种方案的总体效益不同。事实上,每个经济区域的投资效益是不可能相同的,即使可能,不同地区相同行业的投资效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以上分析说明:

(1)、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基本情况差距很大,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是必要的;

(2)、由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产生不同的国民经济效益,因而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必然存在一种最佳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使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在最佳状态下发挥。

2、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变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适时地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如果以T(i)[i=1,2,3…]表示有序的, 以时间进行测度的经济发展阶段,那么,动态区域发展战略应有如下的离散形式的表达式:

K(i)=F[E(i),G(i),P(i),T(i)](Ⅱ)

其中K(i)表示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E(i),G(i)和P(i)分别依次表示第i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区域状况、 生产力布局状况和发展政策状况。

首先,历史地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是动态发展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首先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将会发生变化或进行再选择,其次是经济区域的相对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实现经济的两个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之后新一届政府又提出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达到8%等等,这些均以国民经济整体效益达到相当水平为前提。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从实践上来说,我国的经济建设呼唤一个崭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均衡”,其目的是使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成中国经济增长点(注:增长点:由于经济增长在每个地区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进行,发展较快的地区的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的聚集会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地区和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优先增长,可以带动沿边地区的共同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厂商和行业的集聚可以互相利用培养起来的人力;二是厂商和行业的集聚会使他们在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维修服务及技术资源等方面获得利益。),利用增长点的示范、辐射、渗透等效用带动全国经济向前快速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国家对东部及沿海地区除了给予优惠政策外,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加大了倾斜力度。以1994 年为总产值达到41781亿元,中西部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只有16461和8518亿元。 按人均计算的GDP为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及沿海、 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9823、3253和1885亿元,而三大经济区域的人口总数分别为4.89、4.26和2.73亿,国土面积分别为129、286、538平方公里。 作为倾斜政策的必然结果,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拉开。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农业在1987年差距不大,三大经济区域分别为466、312、和257元,但到了1994年,差距已相当悬殊,分别为5352、2878和 2320元(注:戴乐平《对我国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1995.9),从发展趋势看,差距仍会进一步扩大。

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一方面使东部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水桶理论”可以解释这一问题。这一理论认为,水桶的容量同构成水桶壁的最短一块木板的长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从全局或长远看,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发展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发展水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最终制约全局(全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对国民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产生消极影响。以上分析说明:

(1)中国幅员辽阔, 靠东部沿海这一增长点要扩散到遥远的西部地区,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增长点本身的能量也存在问题。如国家继续追加增长点的势能,只会使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恶化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经济发展的回波效应已发生作用, 这种作用大大强于增长点的扩散作用,从而使东西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这与国家扶持增长点实行梯度战略的初衷不符。

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提出,那就是要求国民经济效益的整体增强,而以往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显得对此无能为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亟需调整。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供选择的模式及应选择的模式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效率优先,兼顾东西部均衡模式,即相对倾斜东部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模式;二是东西部地区均衡优先,兼顾效率的模式,即相对倾斜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模式;三是兼顾效率和东西部均衡模式,即东西部同步增长的中性协调模式。

下面,笔者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移动来推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数学模型,以进一步明确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种模式的范围。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逐年向外扩张。在图1中,A点表示上期东部与西部地区生产的国民收入的组合。当现期东西部地区生产点组合沿AD方向发展,则表现为东部的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西部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即效率优先,兼顾东西部均衡的协调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如果现期沿AE方向发展,则表现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即兼顾效率和东西部地区均衡的协调发展战略,或者说平衡发展模式。它一方面会导致总体经济以适度水平和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会维持现在区域差距格局不变;如果现期东西部地区的生产点组合沿AF方向发展,那么由F 决定的东西部生产点组合表现为东部地区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于中西部地区,即均衡优先兼顾效率的协调发展模式。它一方面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整体的经济效率和速度的提高。

同时,还可以看出,B点是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上限,突破了B点,就意味着以西部地区零增长或负增长为代价换取东部地区的高速增长;同理,C点为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下限,突破了C点,就意味着牺牲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代价,换取西部地区的高速增长,显然,这会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

我国目前的任务是在稳步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这实际上是第二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的结合,只有找出两者的切合点,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这一点用数学模型表示即为图2:

它在弧线BC上,使矩形OK'GH'的面积达到较大甚至最大,同时又使矩形的边长OH'和OK'的长度尽量相等。这个点的经济意义在于:在稳定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基础上,逐步缩小东西差距,并最终实现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点的确定,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三、 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多极增长战略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G点,就应采用多极增长点战略。 所谓多极增长点战略,就是在中西部选择几个省、市、地区或流域,像过去扶持东部沿海增长点那样,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极战略格局既吸收了水桶理论中平衡发展有利于总体发展的思想,也吸纳了梯度理论中不平衡发展有利于经济扩散和集中力量扶持重点的思想。因为中西部地区也存在增长点,故从全局来讲,相对于单极来说是平衡或较平衡的,就局部来讲,特别是两极之间,多极战略仍强调梯度推进。

由于增长点的增多,每个增长点所要求的辐射范围缩小了,这其实就相对增强了每个增长点的势能,有利于实现增长点所应具备而又未发挥出来的功效;同时,中西部地区的自身增长点可以把本区域的资源相对吸引住,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较前是增强了,足以再扶持几个增长点,随着国力进一步增强,均衡发展模式将可启动。

我国多极增长点战略实施的具体举措是:

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抓住十五大契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高质量飞跃。

(1)构建市场体系, 开发地方资源是实现多极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其次,要充分开发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不仅可以启动其经济,增加其收入,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且也可为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必需的资源。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要将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之一。第三,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市场资源,从构造全国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其开发价值比沿海高,武汉、郑州、南昌、兰州等一批省会城市都是地处交通咽喉、信息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它们都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未来中国大市场的骨架。第四,沿边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的通商口岸,市场和经济的开发潜力大,一旦这些地区经济隆起,将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吸附作用,由此产生的回波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我们应通过多极战略在这类地区“创造”回波效应。

(2)以线带点, 以点连线是多极战略中合理布局生产力的基本方法。所谓“线”是指经济发展带,所谓“点”是指重点发展城市和经济特区。“以线带点”是指新确立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是带状延伸的、重点发展城市相间座落的有机整体。“以点连线”是指先发展重点城市然后带动整个经济带全面腾飞。有专家认为:长江流域(其重点城市为:上海、南京、芜湖、安庆、九江、黄石、武汉、岳阳、宜昌、万县等)和欧亚大陆桥(其重点城市为连云港、徐州、商丘、郑州、洛阳、咸阳、宝鸡、武山、兰州、武威、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等)可以成为多极战略的两个基本增长点或经济带,在此两个基本增长点上,若把赣州、南昌、麻城、阜阳、荷泽、衡水等点增加进去,则在纵向形成京九增长点,这一增长点的发展潜力极大。根据在沿边地区制造“回波效应”的思想,新的区域经济战略还应把沿边各重要口岸(如图们江、漠河、友谊关、河口、景洪等)纳入其中,作为重点建设城市和地区。这样的多极战略共包括二纵(东南沿海和京九线),二横(长江流域和欧亚大陆桥)4个增长点,新增增长点3个,新增重点建设城市40个。

(3)国家必须集中财力, 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主要是加快交通运输的投资速度,把内地的重要城市的新的市场中心与沿海城市、港口连接起来。在新建、改建水运通道和铁路建设的同时,将投资重点放在连接省级运输枢纽与沿海港口的高速公路建设上,所有建设规格都应符合集装箱运输,这是促进中西部地区在扩大开放中缩小差距的关键。目前,我国仅有高速公路3000多公里,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加快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为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 增强其自身的发展潜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核心,是培育和增强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是创造就业机会,使中西部地区的人民靠自身的劳动和智慧摆脱贫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3亿人, 城镇也出现上千万富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如何解决中西部严重的劳动力剩余问题,现实的选择主要有:一是立足农业的综合开发,多方位开拓就业渠道。中西部地区农牧业比较发达,通过发展精细农牧业,开发“四荒”资源,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不断挖掘农牧业中的就业潜力;通过发展以多种经营、非耕地资源利用和区域化、专业化、贸工农一体化为特点的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农村的就业容量。二是鼓励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支持这些地区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项目。应把各项财政扶贫拨款或贷款集中起来,发展有原料、有市场的项目,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三是以优惠政策吸引东部资金和境外资金到中西部投资,加大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改革力度,使其有效率地运转起来,增加真实的就业机会。

(5)逐步把援助中西部地区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立法工作,把现行扶持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用法制形式确定下来;对刚开始或即将实行的若干制度,要在完善后立法,以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对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区域发展中的职责义务也要用法律明确下来,以利于互相监督和制约。其次,要加强执法工作,切实保证扶贫资金用到实处,用得有效。

(6)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国家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应当综合治理中西部地区的诸多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高,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国实际,要处理好当前脱贫致富,增加就业和收入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具体工作要努力做好4个结合:

①治贫与治愚结合。中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在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培养人才,下真功夫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

②发展生产与控制人口结合。“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早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要像抓住经济发展一样狠抓计划生育,要把扶贫资金与每个地区计划生育的实绩挂钩。

③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中西部的丰富矿产资源是整个国家的战略后备资源,因此既要鼓励中西部地区有计划、有规模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又要制止和防止乱挖乱采、破坏浪费的行为。

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河流发源和主要植物的生长带,决定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尤其要强化环保意识,严格防止东部和境外的污染型工业转移内地,应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和无烟产业(旅游业、信息业、服务业类),要严格治理“三废”,植树造林,加强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等。

标签:;  ;  ;  ;  ;  ;  ;  ;  ;  ;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