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文化差异_儒家论文

论中美文化差异_儒家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文化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其文化源远流长;美国是个历史仅二百年、经济发达的新兴大国,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美两国文化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等级观念与人权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父子、群臣、夫妻的尊卑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谁也不得违背这三纲。儒家伦理对于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并构成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违背伦理原则的人将被视为大逆不道,为天下人所不容。《三国演义》的作者之所以贬曹操赞刘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曹操“不忠”、“不守本分”。曹操身为臣子,即“挟天子而令诸侯”,不能“事君以忠”,因而是大逆不道的奸臣;况且,曹操不是刘性家族的成员,却心存操纵刘家汉室的非分之想,必然不能为家族观念甚重的中国人所接受。由此看来,曹操理当受到笔挞。

在中国社会,人与人交往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下级或晚辈见到上级或长辈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为了表示尊敬,晚辈称呼长辈时多用“您”,下级对上级常以职务相称,如“王科长”、“赵书记”等。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神态。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形:小孩子见了大人主动叫“叔叔好”、“阿姨好”,大人就夸这小孩“懂礼貌”,不然就是“没礼貌”。中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把“尊敬师长”定为学生守则之一,不守这一规则的学生很可能被视为“思想品质不好”。此外,在出入的先后以及起坐方面,中国人也都遵循一定的规矩。

中国文化的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在汉语语言中也有所反映。“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如“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师徒、上下、党群、官兵、指战员、男妇老少”等。

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是可以用“人权”来夸耀的。人权是作为人应享有的一切权力(包括人身权力和其它民主权力)。美国人极力主张自由平等,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力。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

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在法律上他们的一切权力平等。由于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 熟人相见, 不论辈分与地位, 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w)表示问候。孙辈对祖父母、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直呼其名。 与美国人首次见面, 双方互通姓名之后, 美国人常会说:‘Call me Bill/John……(叫我比尔/约翰’……吧——不含性)。 在美国人看来,这样才显得自然亲切。

受伦理原则的制约和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态度谦和、表达委婉。不同辈分和身分的人意见不同时常避免正面冲突和争辩。如果冲撞了长辈或上级,不给对方保留“面子”,就会被人骂作“粗鲁无礼”、“目中无人”。在中国,不顶撞父母的是好孩子,听老师话的是好学生,遵从上级意志的是好同志。表达不同意见时,中国人常婉转地说:“这样做是不是有些欠稳妥?”“或许……更好一些吧?”

美国社会则是另一番情形。美国人在谈话中毫无年龄、辈分之顾虑,彼此意见不同时,常是各持己见,力图说服对方,无所谓“面子”。例如,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常与老师争论问题,有些问题提得相当尖锐。美国人认为学生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若拿中国文化来衡量,这简直是有失体统。美国教师给中国学生上课时,见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坐在下面一言不发,他们反倒觉得不正常了。美国人表达自己观点时常是直言不讳,非常坦率,这在中国人看来不免有些唐突甚至失礼;在介绍自己的能力时,中国人常常自谦,美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人误以为中国人的谦恭是“装假”,认为中国人婉转的表达方式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对中国人捉摸不透的兜圈更是感到莫名其妙。殊不知,这些都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

二、重关爱、重同情与个人主义

如上所说,中国人普遍实践的伦理是儒家伦理,而儒家伦理之中心思想为“仁”。何为仁?论语里樊迟问人,子曰“爱人”,即爱众人。既然人有爱人之责任,又该先爱谁呢?论语上又说:“孝弟,其为人之本与?”(注:《论语·学而》。)“孝弟”,即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这就是教导人们,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扩而充之,爱别人的父母兄弟,直至爱众人。爱与情密切关联,重爱必重情。因此,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既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注重人与人间的感情。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等级观念较强的同时,又表现出重关爱、重同情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讲“仁”需先讲“孝弟”,这并不难理解。不爱自己父母兄弟者,岂能爱众人?因此,仁道之发展必须在家内开始。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文化重情的一面,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照顾与关爱上,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家人处得相当融洽。在传统中国家庭里,夫妻之间讲究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兄弟姐妹间大多互助互爱,手足情深;父母扶养子女时,对于子女的需要,父母多会竭尽所能尽量予以满足,很少考虑自己付出多少;到父母上了年纪,失去劳动或生活能力后,子女则要赡养、侍奉老人,使其能安度晚年。生活在这种充满亲情的家庭里,纵使物质生活清苦,其乐也融融。难怪一提起“家”这个字眼,漂流在外的中国人,即使是七尺男儿,也免不了心潮激荡,唏嘘不已。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中国人一向主张以己推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表里如一,以诚待人。他人遇难时,“见义勇为”、“解囊相助”等行为是人们公认的善行、义举。一般来讲,每个中国人都有几个志同道合、可以依托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往往互帮互助,无话不谈。这种亲密的友谊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甚至可以持续一生。

美国文化则不然。美国社会人情冷淡,个人主义泛滥,且由来已久。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和理查德·E·波特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注:萨姆瓦等著,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第58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在英文书面语中,“我”(I )无论何时都要大写,其他人称却不大写,从这个小小的侧面可以看出,在英美文化中,“我”比“我们”、“你们”、“你”、“他(她)”、“他们”的地位更重要。

美国人十分重视个人权力与自由。在人际交往中,美国人往往因为过分强调一己之权力与自由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曾在板纸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有对美国夫妇,一天在妻子不愿过性生活的情况下,丈夫强行同房,妻子认为自己的人身权力受到侵害,于是到法院状告丈夫犯了强奸罪。由此可见,美国人对个人权力之重视。我们姑且不去评判是非,但如此这般的夫妻关系不免让人不寒而栗。

去过美国的人,尤其是在美国经济高度发展地区呆过的人都会觉得,那里的物质生活虽然非常舒适,但却缺乏人性的温暖。在美国,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未成人以前尽养育之责,子女一旦长大成人则另立门户,个别父母甚至在子女婚后回家暂住时向他们收食宿费;子女成家后也只在节假日偶尔回家探望父母,父母年迈时,子女并没有赡养的责任,因此,美国老人的境况大多十分凄凉。美国的离婚率多年来一直高居世界榜首。据统计,每4对配偶中就有一对离异,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分居的夫妻。由于夫妻动辄反目,婚姻关系不稳定,美国男女通常都要进行婚前财产登记,以防日后离异时因分财争产而纠缠不清。

父子、夫妻之间尚且感情冷漠,其他人与人之间更无什么情意可言。极端的个人主义决定了美国“人和人间的关系,只是利害和公务式的关系。当你有利于他人时,你可能会被请为席上客,但当你对别人利益毫无贡献的时候,别人自然对你冷落……。”(注:吴森:《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载于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第206 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这或许是美国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神经衰弱症屡见不鲜的原因之一。

三、伦理与法制

众所周知,家庭在中国社会居于中心位置。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社会团体,同时还是一切社会组织之模型。以往,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老百姓称地方官为“父母官”,好友则结拜成“金兰兄弟”;如今,我们常说“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一支流行歌曲里也唱道:“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由此可见,中国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概以家庭为模式,中国家庭伦理关系也因而得以向社会推衍。

根据儒家伦理,人们在家庭内部要孝顺父母、敬爱兄弟,这是如何处理家庭上下左右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的中国家庭都十分注重“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涵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庭中作父母者,作子女者,以及其他成员,都要有确定的家庭身分而恪守之。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其该扮演的角色,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家庭才能稳定与繁荣。将家庭伦理关系向社会推衍。“既是把对家庭成员的那种长幼有别的亲密态度,推广为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尊卑有序的诚敬精神。简略地说,就是要象孝顺老子那样来忠于国君(或上级)……;就是要象友爱兄弟那样来敬重同事或朋友。”(注:单少杰:《中国民风:家族意识的古今变奏曲》,载于《中国青年研究》第26页,1996年第4期。)

儒家伦理主张礼、忠与恕。“礼”最显著的意义就是人对人之尊敬,其目的是使人际关系和谐。孔子认为“克已复礼为仁”,可见礼之重要。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人际关系上,会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忠”,当然包括忠君在内,但这并非全部。忠的本义是自我献身,即全力忠于自己的责任。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仁德,都有帮助他人的责任。因此,“忠”就是为了他人而竭尽所能地自我献身。一个人对他人有忠之责任,也有恕之责任。论语上说:“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此即为“恕”。这就是说对待他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原则,倘若人人都按此原则行事,人与人之间便可和平相处。

根据儒家伦理,人人都有其适当的位置,人人都应谨守礼数,讲究恕道,不得乱来。这是传统中国社会得以运作,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重要保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的法制观念日益增强。最近被新闻媒体广为报导的深圳罗湖区外地打工仔拿起法律武器,最终迫使资方发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人工资一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要使中国法制与国际接轨,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美国社会看重的则是法制。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真可谓多如牛毛,法律规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公众福利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对法律非常尊重,“大多数政府官员都是或曾经是开业律师……法律精神逐渐越过重重管理壁垒渗透到社会并深入到社会的最低层。”(注:托格维尔语。参见H·S·康马杰著,南木等译:《美国精神》第53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美国人深信,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于是,父子失和上法院,夫妻争产上法院,就连邻家养的狗误入他人庭院也要诉诸法律。

但是人性十分复杂,有些时候,法律根本无用。美国近年来的毒品泛滥、犯罪率上升、离婚率居高不下、政治丑闻不断等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比如,当夫妻双方都一味追求自由快乐,不为对方着想时,不管法律对各自的权力义务规定得多么详细,对于稳定婚姻关系、增进夫妻感情也无济于事。

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美国社会人人都努力争先,渴望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些人就会不顾法律约束,不异挺而走险。此外,美国社会纵欲之风盛行,拜金主义大有市场,“金钱万能”有可能使法律成为某些富人玩于股掌之间的东西。因此,美国虽然重视法制,但并不是理想的秩序王国。

中美两国文化之所以会产生上述差异,主要因为:

(一)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保持社会秩序,都把儒家学说奉为正统。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着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纲常伦理也因而成了中国人普遍实践的伦理。如前面所述,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整个以往的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二)中国文化人情味较浓,除了与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仁爱”密切相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于农业社会,属农业文化。在农业社会里,人和土地的关系非常密切,家族邻里定居于一个地方后,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便很少迁徙。人聚在同一个地方久了,自然会生出感情来,自然会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久而久之,这种感情逐渐积淀成中国文化有别于其它文化的一个特质。美国文化则源于商业社会,属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心态是“重利轻情”,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可得到佐证:“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商人眼睛紧盯的是利益,于物于人都不易产生感情。其商品从左手进来,立刻就要从右手出去,因此,他们对手中的货物产生不了农民对土地那样的深情。另外,商人不依附于土地,经常迁徙移动,与土地发生不了什么持久的关系,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稍纵即逝,不能长久。人与人之间既无持久深厚的感情,利益当前时,商人们自会只顾自己,奉行个人主义的原则。

(三)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注重伦理,是因为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考虑,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传统中国社会正常动作的根本保证。然而,在美国,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个人自由的过分膨涨必将防害别人的自由,因此就必须制定较为严密而详细的法律来匡正个人的行为。所以,维持美国社会秩序的是法制。

中美两国文化虽存在着巨大差异,但这并不意谓着两种文化没有相通之处。例如,中美两国人民都酷爱和平,富有理想,都具有永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积极进取精神。对这些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作者在这里无需赘述。

我们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并不是想要贬损某一种文化。其实,两种文化各有短长。比如,中国文化注重伦理,注重同情和关爱,这无疑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然而,在这种文化中长大的中国人,在决定各项事务时容易对人不对事;而在强调法制的文化中成长的美国人,为人处世比较讲究对事不对人,因而在做决断时较少受到人情的烦扰,不易背上深重的人情包袱。此外,美国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有利于个人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人才的推陈出新。可见,中国文化的长处,正是美国文化的短处;中国文化的短处或许可以用美国文化的长处来补足。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发扬传统文化优点的同时,我们如果能吸收外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中华文化定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定能对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并继续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  ;  ;  ;  

论中美文化差异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