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报告论文_耿纪朋,许思琦,郭艳平

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报告论文_耿纪朋,许思琦,郭艳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要:张大千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无论是山水、花鸟亦或是人物等方面皆有造诣。张大千的人物画题材丰富和技法高超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相比于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研究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这一方面的成果虽然较少,但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张大千的人物画。张大千人物画的特色、风格的形成和演变,以及敦煌之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成为被探讨比较多的话题。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课题,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整体理论不够突出。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将理论与技法两方面分开来探究,将其人物画绘画形式、技法与绘画思想和绘画语言结合起来的更是少数。二是研究动态趋向于个案研究,集中体现在研究针对张大千人物画某一题材的技法特点和风格演变,较少与其他画家的对比和对现代人物画发展的启示。本选题通过梳理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的不足,提出并解决问题,形成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张大千、人物画、理论、技法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项目编号:ZDQ2014-05)成果之一。

近期,关于张大千的搜索热度不减,关于张大千作品的展览几乎每年都有,只是规模和展出场地不同而已,在各大艺术作品拍卖会上也会时有关于他作品的消息。国内的张大千研究稳步推进,学术活动十分丰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关于张大千人物画理论和技法这一研究领域,本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研究背景、方法、目的及意义

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在张大千研究方面做了极大的贡献,关于张大千人物画的研究已经有了部分积累。省内外高校关于张大千研究的毕业论文目前也不少,与张大千人物画相关的研究主要有曹俊的《张大千人物画稿探析》、曹栋的《论早期的敦煌绘画画法研究》、王秀芬的《浅谈敦煌壁画对现代人物画创新与发展的启示》、李莉的《试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等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主要有韩添任的《张大千人物画风格与形式美探讨》、曹俊的《从人物画稿看张大千人物画的转化之路》、罗宗贵和石思茂的《张大千敦煌壁画研究的意义简析》、杨建国的《面壁戈壁荒滩 传承敦煌艺术——张大千千里赴敦煌临摹壁画艺术追忆》、彭文静的《敦煌供养人像与张大千仕女画——谈大千仕女画风格之变因》、陈滞冬的《梦魂三匝绕敦煌——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考略》、高鸿的《品味张大千“摩登戒体”美女画》、刘再聪的《张大千与敦煌学》、徐建融的《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巴东的《论张大千绘画艺术与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在联系》、叶浅予的《张大千的艺术道路》、马涛的《张大千敦煌壁画线描艺术探析》、安茹的《张大千笔下的美人图》、李芳的《浅析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叶子的《张大千绘画风格及其鉴定》等,多是从张大千或张大千人物画和敦煌关系、张大千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绘画技法、张大千作品鉴赏与鉴定等方面予以分析,既为本课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又可以佐证本课题的创新性。本课题虽然也注重张大千和敦煌壁画的关系,特别是张大千人物画和敦煌壁画的传承关系,但是现有研究多侧重在敦煌壁画对张大千绘画的影响,也有部分侧重在古而对张大千的临摹提出异议,本课题则更注重张大千通过临摹敦煌壁画构建自己的人物画理论体系。通过张大千人物画作品,不仅单独的体现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还体现了经过张大千传承的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论体系和技法传统。

本课题注重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的研究,为现代人物画的发展提供参考体系。人物画自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先后盛行以来,大师凋零,甚至有画工之讥,一方面人物画最难,另一方面多无人习得精妙。近代擅长人物画的国画家多从西方吸取营养,而张大千通过临摹敦煌壁画形成自己的人物画理论和技法体系,难能可贵,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所以本选题有其存在的意义。本课题采用分析绘画作品、剖析作品相关的理论思想和技法手段,进而梳理外在的作品谱系和内在的理论体系的个体关照和系统分析相集合的综合视角,结合张大千人物画创作思想和技法手段的变化两条脉络,用个案分析与类型对比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时期的张大千人物绘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内在的审美思想和绘画理论基础,并将这些作品创作的技法手段进行类比,构建张大千人物绘画理论与技法相符的创作体系。

张大千人物绘画理论的系统性形成和发展和其临摹敦煌壁画有密切关系,张大千通过临摹敦煌壁画吸取历代特别是唐代人物绘画的构图和色彩绘制方式、人物形象、线条变化等方面的技法手段和相关的理论思想,结合现实和张大千个人的艺术创作特点,形成有特色的人物画创作理论和技法体系。张大千在人物画创作中非常注重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将面相术等传统人物画绘制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理论和观察方法也融入到人物画绘制理论中,对于传承传统人物画理论和传统思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课题将张大千绘制人物画的理论与技法单独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注重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体系构建与其临摹敦煌壁画的关系,进而追溯其和传统人物画理论和技法的关系。张大千注重传统文化与人物画创作的结合,本课题选取张大千人物画和面相术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将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的研究提升到一个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高度,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行为理论化的研究,并结合到张大千人物绘画的理论中去。张大千人物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通过张大千人物画作品与面相术理论结合的研究进一步佐证张大千关于人物画与面相术关系的言论。本课题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通过梳理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的研究,确立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的体系,为后人学习人物画提供理论帮助和技法参照。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以民族文化为起点的研究

在所有有关张大千人物画理论和技法的论文与著作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张大千的人物画理论与技法发展。主要概括为两方面,对传统资源的利用和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

张大千一生与中国画的传统纠缠在一起,他立足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兼收并蓄采众家所长,广泛汲取各种艺术营养,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绘画艺术的转现代化。即便是张大千晚年所创的泼墨泼彩绘画,也是脱胎于传统绘画,与他之前对传统的研究和学习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论文或著作在探究张大千的人物画提到了张大千善于对传统资源的善于利用,主要有两点,一点体现在人物画中骨法用笔之线条的表现力与人物的气韵生动之遗貌取神,另一点则是他善于借古以开今。

曹俊的硕士论文《张大千人物画稿探析》(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通过图像分型分析法、社会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张大千的人物画稿的形式语言和内容进行分类分析。此文将张大千线描人物画风格的形成与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张大千的创作笔记和相关语录作为辅助,文献加以佐证。在对相关图像资料进行研究的时候,将张大千的临摹类画稿和与被临摹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再将张大千不同时期的创作类画稿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张大千对传统资源独特的利用、转化的方式。通过主观和客观两条脉络去分析张大千人物画的转变。

李鹏伟在《美术大观》上发表的《张大千传统绘画意识探讨》(2012年第11期)中指出了骨法用笔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因此张大千选择了从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高度力挽狂澜,把巨大的创造热情集中在对用笔的探讨上。作者从一方面论述了张大千认为必须重视传统,而状物必先究用笔,注重线条的表现力,从另一方面,文章也体现了张大千一直秉有的“书画同源”的传统精神。同时指出张大千在20世纪社会转型时代力纠时弊,深入把握华夏艺术本质,在全面了解传统和时代基础上来创造了一种能够代表新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历史意识。

纵观张大千人物画理论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遗貌取神”的形神观是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中最为概括性和最核心的一点。《西北美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李慧国及晏理所写的相关论文《“遗貌取神”之真——张大千艺术思想中的形神观》(2016年第2期),此文提到了张大千绘画思想中的“遗貌取神”,所体现的是对“神”的崇尚。他继承了古代中国画家追求“形而上”的形神观,注重对神韵的领悟与表现,视此为作画第一要旨。文章从张大千形神观在其人物画的体现和对此的影响出发,以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提出形神观的古人和语录为文化背景,阐述了“遗貌取神”形神观在张大千人物画中指导绘画技法的作用。

张大千对传统资源的利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古开今。他前期善于吸收中国古代名师绘画中的精华,思考、整理并总结所学的绘画理论与技法,后期通过一定的积累,结合自己的绘画经历与感受并有所创新。通过阅览相关研究资料,张大千在学习古人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临摹名师的作品和遵守中国传统作画顺序。

在所有相关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学习来源的论文与著作中,都表明了张大千早期以来学习绘画的习惯,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步骤中最基础的一步——临摹。毛娟在《四川戏剧》期刊上发表的《张大千美学思想阐论》(2015年第2期)和罗宗良在《天府新论》期刊上发表的《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2000年第6期)都说明了在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涉及了人物画理论中师古人的必要性和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道”。这两篇论文从张大千的美学思想出发,指出张大千在一生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哲学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层面上探求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他从“师古”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由此奠定了自己坚定的、渊博的笔墨基础,在临摹古人的名作和“师造化”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胸襟,将天下景色和人物之美尽汇笔下。

遵守中国传统作画顺序是张大千的绘画思想之一。除了临摹之外,作画的第一要素便是先把握好物的“理、情、态”三方面,缺一不可,这在张大千的人物画中也是通用的。陈滞冬编的《张大千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中强调张大千认为作画,首先要了解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无论画什么,总不出这三个原则,只有了解了这三点后,画出的画才能形态逼真,神韵生动而跃然纸上。

在许多有关张大千仕女画和高士画艺术特色和风格演变的著作和论文里,特别是在研究仕女画方面,描述张大千在塑造仕女形象的时候多提及了“三白法”的运用、仕女的身段、须发、手眼的精致刻画与服饰衣纹等注重细节的地方,而这些都与中国古代的传统审美密切相关。张大千的《张大千课徒画稿》(上海美术出版社,2016年)中前部分提到的美人标准与衣服样式体现身份地位的传统社会阶层映射在张大千的人物画中多有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手相与面相术的使用是张大千人物画中仔细观察才会被注意到的细节,也可以作为一个延伸发展的研究课题。但在有关张大千人物画的研究中,提及手相以及面相术的论文与资料较难找到,可见此研究方向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专门写出手相在张大千人物画中的运用是《上海工艺美术》上发表的《张大千对手相有研究张大千作<敦煌手相图>》(1998年第55期)。文中提到张大千对佛和菩萨的手相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据文章介绍,《敦煌手相图》是60年代初应友人的相求而作的,他的好友李霖灿在编写中国画技法断代的文章时,希望张大千能助一臂之力,张大千得知后,便为他作了14幅《敦煌手相图》,这份手相图把北魏至元、西夏的佛和菩萨的手相差异都系统地表现了出来。此文提出了其它目前相关论文中都没有提出过的一个观点,手相在张大千人物画的研究运用中具有断代作用。例如,北魏时期擎花献佛的手指是不区别指节的,初唐时期的指甲盖伸出指端而呈尖圆,形如桃,盛唐开元天宝间的手相则指甲则退入肉内,使人感受到杨贵妃丰腴的那种艳羡。同时也向我们介绍,《敦煌手相图》不仅是形象地丈量魏、唐、宋、元人物断代的作品,成为我们鉴赏和创作佛像艺术的重要资料,而且出自张大千之手的《敦煌手相图》也是一份艺术珍品,细细观察,便是一次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那行云流水的线条,精心描绘的手指指甲形状和指肉消长的图画,显示了张大千的深厚功力。

面相术与中国人物画的关系在二者产生之初就有联系,然而以面相术为切入点来分析张大千的人物画理论和技法的文章与资料却是毛凤鳞角。以耿纪朋、许思琦、郑小红在《收藏与投资》期刊上发表的《张大千人物画绘制中面相术的运用与梳理研究》(2017年第11期)为例,此文涉及了相学中的面相学、骨相学和心相学的产生背景和运用原理,揭示了这三者对不同题材的张大千人物画有着各自的理论和技法指导作用,并结合张大千的人物画作品分析,使对此方面有兴趣的读者能从不一样的角度更深层次地解读和分析张大千的人物画。除此之外,有关张大千漫谈绘画理论的著作例如陈滞冬编的《张大千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和张大千著,伏文彦编的《张大千课徒画稿》(上海美术出版社,2016年)中也有些许提及到张大千本人对面相术的看法和在人物画中的相关运用。

张大千人物画的分水岭是他远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的三年,这三年对张大千人物画的发展和变化影响是最大的,特别是对仕女画和佛像画方面的影响。因此,从张大千的艺术生涯看,张大千人物绘画最重要转折点就是在敦煌。与此相关的论文大约有近百篇,论文中敦煌壁画对张大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他从敦煌壁画中学到了很多绘画技法,另一方面是敦煌壁画的禅宗思想对他的绘画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总体来看,相比于其它方面,有关张大千与敦煌壁画的研究资料居多。综观所有相关文章,可以看出敦煌之行对张大千人物画技法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局部的细节变化到整体的风格大调整,再到泼墨泼彩文人画的创造,无一不体现着敦煌之行带给张大千的极大感悟。马涛在《美术大观》上发表的《张大千敦煌壁画线描艺术探析》(2013年第1期)中,文章试论敦煌壁画线描艺术与传统线描艺术的区别,以及分析张大千绘制的敦煌壁画线描的种类、功能、特色,总结张大千敦煌壁画线描艺术辉煌的艺术成就。而彭文静在《博物馆研究》中发表的《敦煌供养人像与张大千仕女画——谈张大千仕女画风格之变因》(2012年第2期)从敦煌壁画各个人物画特别是供养人像出发,从继承的角度探索张大千前往敦煌前后仕女画风格的改变与敦煌壁画中供养人在审美和画法上的联系。往较大的方面思考,则关乎到临摹敦煌壁画对张大千整体艺术风格的影响。林崝的硕士论文《浅析张大千三顾敦煌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2015)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敦煌壁画和张大千艺术风格的各类文献资料,以张大千敦煌之行的过程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以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以分析张大千赴敦煌前后的思想认识状态和绘画作品等方面入手,分析归纳其前后的差异,同时也对博采众长而来的各类文献资料进行追根求源的考证,由此强调论证敦煌之行对张大千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

敦煌壁画在影响张大千人物画的绘画思想方面集中表现在敦煌壁画富丽堂皇的艺术瑰丽与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带给张大千的感悟。魏学峰在《敦煌研究》上发表的《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2006年第1期)介绍了张大千到敦煌临摹壁画的经过,并从张大千艺术风格形成的历程,分析了临摹敦煌壁画在张大千艺术创作中产生的重大意义。认为张大千在敦煌艺术中找到了中国绘画久已失去的色彩生命,这是他泼墨泼彩画风的精神内核,并把敦煌之行视为奠定了张大千先生作为一代大师的基础。

谢华文在《名作欣赏》杂志上发表的《敦煌壁画的佛教文化对张大千绘画思想的影响》(2012年9月)提出敦煌壁画的禅宗思想对张大千的绘画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此文中提到张大千虽精通南北二宗的画法,但他的绘画作品的风格特点应归入南宗柔美的一路。强调了正是敦煌壁画中体现的慈悲精神使他后期的绘画创作受到一定的思想渲染,因此他的作品尤其是泼墨泼彩的文人画类充满了禅意,禅机画理相互交融。

张大千的人物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技法上都对当代人物画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及扩展意义。学者对张大千人物画的创新和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启示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张大千的人物画创新上基本是对泼墨泼彩文人画的产生背景和具体技法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是基于传统而又为传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中国画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大千式的个性。在有关张大千人物画对现代人物画发展的启示这方面进行研究的论文与资料更少,主要在于张大千受敦煌壁画佛教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创造的泼墨泼彩画法。

例如封顺在《文学界(理论版)》上发表的《中国画“多元体系”中的另类文人画——张大千文人画分析》(2012年第3期)中,通过张大千的艺术成长经历和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指出了张大千泼墨泼彩文人画形成的基础和背景,由于“文人画”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到了近代地位慢慢地衰败,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有了自己的创新。并对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系列作一番特有的评价,认为张大千在探索笔墨的情趣,在笔墨上达到了一种创新,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吸收了中国书画的精髓、笔墨的精神、文人的精神。这种泼墨泼彩画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方法的突变,源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带到了另一个高潮。

张大千丰富多姿的人物画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为一个极具探讨性的话题,还有许多此方面的研究等待被发现。由于此方面发现的成果较少,主要客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是张大千人物画中女性形象对现当代人物画中女性的塑造手法和方式的启发,第二则是张大千人物画之固有的传统结合创新的特点带来的提示。

张大千的人物画占据多数的是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自然有学者发现到这点并以此深入研究。马涛、尹之峰在《戏剧之家》发表的《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2017年第10期)通过图像分析和解读张大千绘画作品中几个主要时期的女性形象作品,总结了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形象特征,探讨了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独特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女性形象所引发的启示和反思。毫无疑问地,此文提出的观点对张大千人物画的进一步研究并对现代人物画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2001年11月在光明日报上登出的曲冠杰的《张大千的启示》则从继承传统的角度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张大千人物画中的根系。作者笔墨既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了笔墨这一中国画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也就从根本上泯灭了中西绘画的区别。民族艺术必须要有民族的表现形式,坚持笔墨传统。

任何时候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必须立足于民族的自主选择与需要。敦煌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多民族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成就敦煌文化的不朽丰碑。敦煌壁画之行为张大千的人物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现当代的人物画发展有极大启示。王秀芳的硕士论文《浅谈敦煌壁画对现代人物画创新与发展的启示》(曲阜师范大学,2011)对敦煌壁画进行了艺术分析,立足于敦煌呈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思想。提出了现代人物画要立足现实,表现时代风貌、坚持创新的理念、立足民族文化的观点。提醒我们“从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规律,即艺术上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框架,有突破才有创新。联系到当前艺术现状,现代人物画创作要有所突破,需要解除几百年来文人画论的制铐,淡化水墨技法的影响,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实验。“小、疏、逸”的观念虽有其审美意义,但它的成就已经发展到一定境界,很难再有超越,另外它也无法满足现代人表现生活的需求,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另辟蹊径,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也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需要长期的探索。”[王秀芬:《浅谈敦煌壁画对现代人物画创新与发展的启示》[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第9页.

]

三、结论

按照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多将研究视线集中在张大千山水画、花鸟画特别是泼墨泼彩绘画上,对其人物画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与著作较少。概括来说,国内的张大千研究稳步推进,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十分丰富,虽然研究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这一方面的成果较少,但也有部分学者从各类的角度来分析张大千的人物画。张大千人物画的特色、风格的形成和演变、敦煌之行带来的影响等成为探讨比较多的话题。同时还应看到,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课题,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亦存在着不足,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整体理论不够突出。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将理论与技法两方面分开来探究,将其人物画绘画形式、技法与绘画思想和绘画语言结合起来的更是少数。二是研究动态趋向于个案研究,集中体现在研究针对张大千人物画某一题材的技法特点和风格演变,较少与其他画家的对比和对现代人物画发展启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俊.张大千人物画稿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李鹏伟.张大千传统绘画意识探讨[J].美术大观,2012(11).

[3]封顺.中国画“多元体系”中的另类文人画——张大千文人画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3).

[4]林崝.浅析张大千三顾敦煌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

[5]彭文静.敦煌供养人像与张大千仕女画——谈张大千仕女画风格之变因[J].博物馆研究,2012(2).

[6]蚬文.张大千对手相有研究张大千作《敦煌手相图》[J]. 上海工艺美术,1998(55).

[7]马涛.张大千敦煌壁画线描艺术探析[J].美术大观,2013(1).

[8]魏学峰.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J].敦煌研究,2006(1).

[9]王秀芬.浅谈敦煌壁画对现代人物画创新与发展的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

[10]谢华文.敦煌壁画的佛教文化对张大千绘画思想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2(9).

[11]马涛、尹之峰.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戏剧之家,2017(10).

[12]毛娟.张大千绘画美学思想阐论[J].四川戏剧,2015(2).

[13]罗宗良.张大千的美学思想探析[J].天府新论,2000(6).

[14]耿纪朋、郑小红、许思琦.张大千人物画绘制中面相术的运用与梳理研究[J].收藏与投资,2017(11).

[15]李慧国、晏理.“遗貌取神”之真——论张大千艺术思想中的形神观[J].西北美术,2016(2).

[16]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17]张大千、伏文彦.张大千课徒画稿[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耿纪朋,许思琦,郭艳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张大千人物画理论与技法研究报告论文_耿纪朋,许思琦,郭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