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汗证的疗效观察论文_孟长君1,孟国玮2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汗证的疗效观察论文_孟长君1,孟国玮2

孟长君1 孟国玮2

(1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神经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2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摘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中风后汗证病例均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疗程4周。结果:35例中风后汗证病例,经过四周治疗,治愈24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57%。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汗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汗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326-02

中风病后患者一般都会遗留各种各样的后遗症状,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口角歪斜、偏身麻木等常见症状。然而亦有少数患者出现汗出过多的现象,或日间活动时出汗明显,或晚间入睡后汗出明显,导致患者情绪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汗证,效果理想,特报告如。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风后汗证病例均为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病程在2周~3个月内,并且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年龄56.65±10.04岁,脑卒中病程41.35±18.47天,男19例,女16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中关于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①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②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1.3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浮小麦10 g、龙骨20g、牡蛎20g。疗程均为4周。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中自汗、盗汗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2.结果

35例中风后汗证病例,经过四周治疗,治愈24例(68.57%);好转7例(20%);无效4例(11.43%);总有效率88.57%。

3.典型病例

张某,女,53岁,住院号:21401。该患于2014年7月8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于黑龙江省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等治疗,治疗17天后,病情好转出院,但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语言欠流利。自2014年7月末起,患者开始出汗多,逐渐严重,白天运动时常湿透衣裤,夜间睡眠时汗出亦多,晨起发现被褥潮湿。于2014年8月7日入我院康复治疗。当时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语言欠流利,乏力,汗出,动则加重,舌暗红有瘀点,苔白,脉沉涩。考虑气虚血瘀所致,治以益气固表,活血化瘀,止汗。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浮小麦10g、龙骨20g、牡蛎20g。服用七剂后汗出明显减少,继续上方加减应用半月余,汗出正常。

4.讨论

出汗为人体正常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然而汗出过度则为病理现象,盖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汗证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包括自汗、盗汗。而肺气不足、菅卫不和,卫外失司;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或阴虚火旺,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亦或邪热郁蒸,津液外泄均可致汗出增多而引起自汗、盗汗。《临证指南医案·汗》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明虚证的治疗方法。而临床中实证及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王清任《医林改错》论述了血瘀致汗的治疗方法:“血瘀之病可为疾之因, 亦可诸病之成, 可令人自汗、盗汗,血府逐瘀汤主之”;又云“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日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中风后汗证在临床并不少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还有两者兼有者。中风病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情志过极、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变化而致瘀血阻滞、痰阻脉络,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而发病。气虚瘀血是其发病的关键。患者久病伤正而致气虚血瘀日益加重,气虚则卫表不固,汗液外泄;瘀血阻脉,津无出路,溢于肌肤而汗出。治当益气固表, 活血化瘀,止汗。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本病,每每奏效。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而止汗;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清热、息风、利尿;《医碥》言:“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小便通利则汗自消。浮小麦益气除热,止汗;并加入龙骨、牡蛎收敛止汗。诸药合用,阳气振奋,脉络通畅,腠理开合有度而汗出自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论文作者:孟长君1,孟国玮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汗证的疗效观察论文_孟长君1,孟国玮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