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_李文杰

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_李文杰

身份证号码:36222719900604xxxx

摘要: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是通过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利用,遏制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减少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通过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作用,保护和装衬历史景观,承载和支持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达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防风防灾、美化市容以及观光、游憩功能,促进景观、生态与文化紧密结合,人与动物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存,确保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做以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因概述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或者自然环境的因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利于人类发展,从而对人类正常活动产生影响,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的恶化。然而,从人类社会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政治经济专家普遍认为,当人们开始利用环境资源,忽视环境损害对社会的影响时,必然会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1.1 市场调节的失灵

市场调节未能正确估计和配置生态资源,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公平反映由此产生的生态和环境成本。

1.2 政策制定的失误

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没有对经济活动实施前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作出合理估计,造成经济活动实施后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1.3 科技水平的局限

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会使人们轻视生态经济功利主义的利益考量,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导指标,达到对行为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的风险估计不充分,更容易促使决策者目光短浅,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城市园林设计原则

2.1 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平衡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效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推进,城市不仅有当地居民,而且有大量移民,导致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城市环境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生态环境也不同。城市园林设计能否与当地生态环境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观设计的成功。所有设计活动必须以当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和核心,充分了解当地气候变化、主要植被形式、合理的色彩搭配等,充分展现当地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

2.2 因地制宜的实用性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绿地的地貌、形状等设计城市园林,要与周边的造景相结合,使其具有丰富的层次感,避免设计出的城市园林绿地效果呆板.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力和物力相对有限,城市园林设计既不能追求奢华,也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大规模城市园林绿地与森林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要以实用性为设计原则,实现改善人们居住环境,调整城市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休闲娱乐等目标。另外,还应以绿化为主导,增加小区等公共场所的绿化面积,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层次感和绿化园林的实用性。

2.3 植物造景原则

城市园林设计应结合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景观植物的多样化,遵循植物造景为主原则。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可以以乔木、花草再结合雕塑等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视觉效果.设计时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美、生命美以及多样化、人格化的特点,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在城市园林绿化地带种植四季常春的植物,让绿地在四季中的静态结构都有视觉效果,在园林的道路和转角处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生态化的种植方式以及完善的园林设施,实现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充分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逐渐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给人们生活的地方增添绿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3.1 结合功能区进行园林设计

3.1.1 工业区园林设计

工业区涉及到了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园林设计必然要结合其形成具体的处理系统。比如污水处理方面在工厂进行具体的处理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可以集中排放到园林的湖泊当中。当然湖泊要在源头上对这些水进行再一次处理,配合湖中净化水质的水草,让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废渣则可以经过环保处理之后用于园林的甬道铺设中,废渣具有孔隙,对雨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经过其过滤的水排放至湖泊中。废气处理则需要考虑利用法国梧桐、藤类等植物。

3.1.2 居民区园林设计

居民区的园林涉及则要从分考虑到居民生活所需的功能,比如健身、娱乐,更要结合居民区噪音、垃圾污染,采用积极地自然的手段来进行缓解。在园区内种植大量的植物,来净化空气和阻隔吸收噪音,并配置喷泉、小湖、小型瀑布,利用这些水资源来打造小环境湿润气候。园林内设置雨水回收系统,净化之后用于居民区洗车等日常生活中,从而降低城市污水处理压力,实现节水之目的。

3.1.3 文化区园林设计

文化区园林设计自然要考虑文化因素,其中植物的选择要用文化价值较高的梅、兰、竹、菊,配合一定量造型各异的雕塑,搭配上一定造型的草坪,补充以人工湖泊、小河、瀑布、飞流等,打造出拥有浓烈文化氛围的园林。文化园林应该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基地,要有当地历史介绍、甚至于当地风景或者地标性建筑的缩微模型,立体地向市民以及外来旅游者展现出城市的魅力。

3.2 设计取向

科学规划建筑区、道路、草地和林木布局,以大量的林木和草木绿化覆盖,减少和控制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及有害气体污染,提高抵御风沙侵袭能力,有效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与气候,降低噪声污染。

将人类的历史、思维和情感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建造种类丰富多样的树木、花草等植物群落,为飞鸟、昆虫及小动物等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以形态、色彩与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衬映各种不同的建筑、地形、道路及河流,构建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为人们创建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充分体现植物、动物与人类相依相存,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古建筑景观的修缮和保护,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3.3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

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以生态保护为主,综合区域的气候环境和地质水文,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的绿色植被。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采用大量绿色植被,还要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例如,加大对自然水资源的利用。雨水作为一种灌溉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地面的下渗作用,将雨水下渗收集,用于植物灌溉。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突出风景园林同当地生态的和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自然元素被融入进来。以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为例,开始出现自然景色与城市融合,提升城市绿化,缓解城市温室效应。风景园林中的植被设计时,应结合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合理选择绿色植被。除去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还需要注重自然的和谐性,同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一致,根据实际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物种,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

结束语

园林设计是促进城市和环境关系改善的缓冲系统,要在一定范围内缓冲甚至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功能区进行不同的园林设计,让园林大到环保功能小到美化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武晓婷.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应用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1):185-186.

[2]宋燕.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的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1):96-97.

[3]李景豹,董青竹,李钢建.试析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J].河南林业科技,2001(02):29-31.

论文作者:李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城市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_李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