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深化我校思想理论教育_邓小平理论论文

改革中深化我校思想理论教育_邓小平理论论文

我院思想理论教育在改革中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院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在改革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为实现党提出的两个“大发展”的目标,联系高校教学实际,必须深化思想理论教育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使我院的思想理论教育能上一个新台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始终是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总结我院复校以来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加强我院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巩固和加强“两课”这一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看不到十八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这一辩证的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同样适合分析我院的情况。

自从复校以来,外交学院的政治理论教育虽然也有曲折,但总的来说发展是正常的,并在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外交学院特色的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较好地发挥“两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保证“两课”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

外交学院理论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是:

第一,外交学院党委和主要院领导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院领导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能积极支持、监督、检查学院的政治理论课教育,并给予具体指导。对理论教研室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解决。除此之外,学院领导还亲自领导在全院开设《当代中国与世界》专题专列讲座,邀请外交部和其他各部委的领导、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这个课程对于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外交外事人员的基本素质,起到了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外交学院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由于外交学院的“外交”特点,它具有其他外语院校所没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法学基础》、《国际法》、《中国政治制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等等。此外,马列主义教研室在完成主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开设了《美学》、《社会学》、《形式逻辑》、《社会和行政监督》等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成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理论修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得到教学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特别是近几年,围绕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图书资料建设,教务处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工作日调整、总体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国家教委规定的五门基本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时数。

正是有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交学院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是始终如一,卓有成效的。它为我国的外交外事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在这中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我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

二、理论课只有坚持改革才有出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习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在高校的青年学生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使高校政治理论课——这个社会主义大学的传统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困难和考验,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发展、完善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在过去十几年中,虽然我院的政治思想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市场改革大潮的冲击和各种思潮、理念互相冲撞下,我院的政治理论课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需要,还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当前理论教育以及青年学生的特点不适应;学院的理论教育、思想工作的组织领导与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不适应。为改变这些不相适应的局面,使我院的理论教育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改革的需要

在当今时代,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也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无论是从教学体系还是从教学内容都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中国和世界。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革命为口号。这与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稳定为口号的要求是不适应的。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做了许多调整,但毕竟是在旧有的基础上的添添改改。因为理论的出发点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阐述的原则不同,这就使在原来理论体系基础上经过修补过的教材失去了其逻辑的严谨性、一致性,失去了传统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强大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社会的剧烈变革呼唤新的理论,人们在这种剧烈变动的社会里需要理论的指导。这种理论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和内容如果不以这一理论统帅所有的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学科,就会陷入自相矛盾而失去了说服力和感召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邓小平理论实践性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在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播信息,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有从形式、手段和速度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条件下,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掌握和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成了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来说,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提高尤为突出。由于学院长期教育经费不足,全院的教学设备普遍相对陈旧,即使有了一些较先进的设备,也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理论课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学还基本停留在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块这种沿袭了几百年的教学手段上。这种手段和形式与“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时代的理论特点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无法满足现时代理论课教学需要。

国家教委最近提出,要深化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要切实落实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这一理论教育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鲜明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它不仅回答和探讨如何解决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代面临的历史课题,而且在社会主义各项实践活动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得到生动体现。因此,贯彻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方针不仅应当保证邓小平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进课堂,而且还应当表现和体现用这一理论武装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由此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生动事实进课堂。而这些,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可能充分实现。即通过“视听”这种更直观、更生动,更能把握全局的现代化传媒手段来体会、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于课堂教学方法,虽然教研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尝试提倡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如“问卷调查”、“热点讨论”、“重点发挥”、“难点答疑”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了解学生”、“活跃课堂”、“师生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不足以改变教与学的被动局面。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非得逐渐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可,非得要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结合不可。因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应成为我院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使教师讲好大变革时代的理论课,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去了解社会,进行社会调查,这种调查不仅局限于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要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就需要他们走出课堂,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要让老师把握时代的精神,更需要让老师有机会去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加强实践内容和环节,应成为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发挥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改革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看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要使我院理论教育上一个新台阶,建立和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理论功底深厚、教学方法得当,能把握教育规律、善于体察学生心理的教师队伍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我院理论课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思想素质等方面看是比较好的。现有教师能安心理论课教学,队伍相对稳定,是一支很有潜力的队伍。但也有许多弱点和不足,主要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完善,对现实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教学法的总结和提高还难以投入较大的精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原因是:一是教师待遇偏低,部分骨干教师工作量过重疲于奔命,影响了教师本身的进修提高和科研工作。二是由于经费问题,教师在备课、科研的必要工具和资料还难以保证。虽然通过多方努力,学校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政策,但和需要相比,还相距甚远。我院对马列主义教研室的投入,远远低于兄弟院校的平均水平。搞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物质为基础,当前,我院要使理论课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大投入则是不可缺少的。

4.完善学院思想工作领导体制,以形成全院齐抓共管的合力

我院的政治界想教育,从课程设置和体系上看,相对比较系统和全面,从总体的课时量看,也不算少,从人员上看,我院围绕学生的理论教育、思想工作和行政管理人员估计占全院现有人员的三分之一强,但总体教育效果还欠理想。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社会的,也有我们自身的。就从我们自身来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缺乏全院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缺乏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准确把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院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及行政系统实施为主的管理体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校内管理体制和机制,保证我院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要提高理论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可能有所收获。

总之,我院的“两课”改革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应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的精神和原则,实现“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的作用。

三、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全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政治理论课不改革,就会使它在学生中逐渐失去影响力,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教育作用和它存在的意义。但决不能把理论课改革看成是一种市场行为,为吸引学生而去迎合学生的兴趣。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这个科学理论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贯穿在各门课的教学全过程中。

目前,我院的理论课课程的设置,符合国家教委“一课为主,多课渗透”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系统、全面讲授邓小平理论的主干课程,《中国革命史导论》、《哲学》、《经济学》三门课则以邓小平理论为主线,从不同角度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依据、哲学依据、和经济学依据。

科学贯彻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的方针,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精髓的保证,必须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个基本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第二,以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依据。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鲜明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贯彻邓小平理论进课堂的方针不仅应当保证邓小平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进课堂,而且还应当表现和体现这一理论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由此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生动事实进课堂。

第三,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发展、新经验,不断充实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贯彻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还必须把党和全国各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理论认识上的发展,经过总结提炼进入课堂。

标签:;  ;  ;  ;  ;  

改革中深化我校思想理论教育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