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陈春

摘 要:目的 通过在社区房颤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探究房颤社区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9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94例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 组,分别为社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采取社区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通过统计,社区管理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房颤采取社区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有效的降低卒中事件。

关键词:房颤;社区管理;效果分析

引言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脑卒中危险是窦性心律的5倍,导致中风死亡率加倍,也是引发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心力衰竭( AF) 、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3]。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的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社区医疗在房颤诊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的社区管理,增加对房颤治疗的认识,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住院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目前中国广大社区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心内科专科医生,房颤防治水平不高,房颤治疗率和抗凝达标率普遍不足,因此推广应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的社区医生管理模式,对提升社区医生的房颤规范化诊治与管理水平,提高社区房颤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和治疗依从性,减少致残率与病死率,减轻社会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均具有重大意义[4]。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借鉴高血压和慢性心衰的社区管理模式,对区域基层医院的房颤患者采取社区医师管理模式管理,探索房颤患者的社区管理有效模式。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8 年1月至 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9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 94例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社区模式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 其中社区模式管理组男性 27 例,女性 20 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61-78岁,平均(71.2±2.2)岁;患者的病程为3-10年,平均(7.4±2.6)年。对照组男性 25 例,女性 22 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 62-77岁, 平均(72.5±2.4)岁;患者的病程为3-13 年,平均(7.7±1.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病程的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符合房颤的诊断标准[3],瓣膜性房颤直接入选,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1分者入选;此研究参与患者知情,并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配合度不高者;伴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抗凝禁忌症者。

1.3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采取常规流程诊疗和随访,包括抗栓药物选择、控制心衰及心率等药物治疗的方案,每 6 个月进行 1 次电话随访。干预 2 年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达标率及药物治疗依从性。

1.3.2 社区管理组治疗方法[5-7]:采取社区医生管理模式。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组建社区房颤防治管理团队。(2)社区医生培训:邀请三甲医院心血管专科医生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规范的房颤防治知识培训,规范房颤治疗方案、药物选择和调整原则、INR标准监测要求(2.0-3.0)。(3)建立病例档案:监测记录患者每次随访时患者的症状、心率、药物服用情况、药物副作用及血液化验所得 INR 值,实施动态管理。(4)随访:新入组华法林抗凝治疗病例在门诊诊室随访,每周 1 次抽血化验,记录所得 INR 值,直至 INR 达标,稳定在 2.0~3.0 之间;其他病例进行电话随访、家访或门诊诊室随访,每月 1 次;所有病例每 2 个月门诊诊室随访 1 次;干预 1年后评价患者抗凝治疗率、达标率、依从性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5)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设立房颤疾病知识的宣传点,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讲明房颤的危害、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以提高患者对房颤的认知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运用相关的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 对其进行检验,采用(±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采用率(%)进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的对比 [n(%)]

注:“*”代表两组患者在此项目中存在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2 结果

如表所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和统计,分别得出两组的房颤危害知晓率、按医嘱服药率、INR监测率、INR达标率,社区模式管组的四个考核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呈现出总量扩大、速度递增的发展趋势。房颤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防治房颤具有重要的意义。抗凝治疗、心律控制和心率控制是目前房颤治疗的 3 大主要策略,其中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房颤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华法林治疗可使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发生脑卒中的绝对危险度降低2.7%,且在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中获益幅度相同[8],华法林还可使全因死亡率下降26.0%,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在新近的房颤防治指南列为房颤防治的Ⅰ级推荐级别和 A 级证据水平(I,A)类推荐。发达国家抗凝药物的治疗率己达60%~70%,并有多种系统的房颤患者管理模式[9]。但我国目前抗凝治疗率并不高,2012 年 GARFIELD 研究对中国 29 家三级医院的房颤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抗凝治疗率仅为 28.7%,城市社区房颤抗凝治疗率仅为13.8%[10]。造成我国房颤抗凝治疗率偏低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缺乏专科医生,医生房颤防治水平不高;其次是患者和医生过分担心抗凝药物出血风险,而服用华法林需定期、规律监测凝血指标,患者依从性不高。

社区医疗机构常是房颤的首诊机构,社区医疗在房颤诊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区医生进行房颤的规范化培训,增强社区医生对房颤诊疗知识的认识,提高社区医生对房颤的规范化诊治与管理水平,将临床研究的证据和房颤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找到个体化的治疗策略[11]。这将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住院率,减少致残率与病死率,减轻社会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本研究提示尽管社区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对其危害的认识度,增加其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但结果仍然低于欧美平均水平,房颤的防治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CAMM A J,KIRCHHOF P,LIP G Y,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J].Eur Heart J,2010,31( 19) :2369-2429.

[2]华伟,金汉.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管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3):248-250.

[3]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 32(4): 315-368.

[4]张婷,郑玉琼,曹文斋,等.社区房颤患者疾病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0:98-100.

[5] 曹文斋, 张婷, 钟德超,等.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社区管理方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37(5):106-107.

[6] 陈惠平,曹克将.房颤的社区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 3) : 344-345.

[7]张凤艳,冯天元,等.社区管理对农村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效果的影响[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6): 467-470.

[8] Hart RG,Pearce LA,Aguilar MI. Meta-analysis: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J]. Ann Intern Med,2007,146(12):857-867.

[9] Hendriks JM,de Wit R, Crijns HJ, et al. Nurse-led care vs. usu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grated chronic care vs.routine clinical care in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 Eur Heart,2012,33(3):2692-2699.

[10] 孙艺红,胡大一.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全球抗凝注册研究中国亚组基线数据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0):846-850.

[11] 徐 楷,刘 旭. 心房颤动的社区管理 [J]. 上 海 医 药,2014,35

(16):3-5.

论文作者:陈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房颤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陈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