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菲利普斯曲线看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波动_自然失业率论文

从菲利普斯曲线看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波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企业论文,曲线论文,普斯论文,菲利论文,利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出缺口的简单讨论

产出缺口(output gap)用来测量在给定时间上经济承受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demand-pull inflationary pressure)的大小,在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处 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本身是无法直接观察的(Athanasios Orphanides,etc,1999)。

在概念上,测量产出缺口的关键在于判断给定时期中经济的潜在供给能力,后者受到 劳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尽管劳动和资本存量的测量在技术上也许是可以实 现的,观察和判断某一时刻的技术进步程度仍然非常困难。

产出缺口测量的困难给宏观政策的制定带来许多挑战。从Friedman(1947,1953)开始,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Athanasios Orphanides,etc(1999)对美国经济实时产 出缺口估计数据的历史序列进行了检查,发现这些估计同事后的估计确实存在较大偏差 。他们使用美联储的模型进行的模拟结果显示,产出缺口估计的误差确实带来了宏观政 策绩效的恶化,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减小政策反应函数中产出缺口的系数来改 善。在极端的情况下,政策当局可能需要从关注产出缺口转向关注产出增长率。

实际上,有些学派(例如真实商业周期学派)的学者认为产出缺口应该始终为0,即使出 现背离也会很快恢复到0。当然,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相信产出缺口是存在的(William D.Nordhaus,2002)。

在理论讨论和实际估算中,对于经济潜在生产能力存在不同的理解,这表现在不同学 者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概念(Bennett T.McCallum,2001)。例如常见的用语包括 自然生产能力(natural rate)、潜在生产能力(potential)、趋势生产能力(trend)、对 应自然失业率的生产能力、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或弹性价格下的生产能力(

flexible price)等。

在这些术语的背后,包含了至少三种对产出缺口的不同理解(Bennett T.McCallum,200 1),即时间趋势型、自然失业率型和弹性价格型。

在理论上,最恰当的理解应该是弹性价格型,即没有名义价格粘性(nominal price

stickiness)的条件下经济的产出水平应该是经济潜在生产能力最合适的度量。然而在 实证研究中很少有人使用这种方法来估计产出缺口。

在实际估算过程中,有些学者基于时间趋势在产出峰值之间内插数值进行估计;有些 基于奥肯定律(Okun's Law),通过计算实际产出和自然失业率对应的产出之间的差距来 估算(William D.Nordhaus,2002)。

由于中国缺乏连续可靠的失业率数据,从而更无法估算自然失业率,我们通过估计产 出的时间趋势来估算中国经济的产出缺口。考虑到数据方面的原因,我们估算了中国工 业的产出缺口,并基于该数据进行讨论。

在理论上这需要满足某些假定条件:我们要么假设工业企业的产出缺口同整体经济的 产出缺口是同步波动的;要么假定短期内劳动力流出或流入工业部门存在一定障碍,使 得工业企业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封闭经济体。

从道理上看,估定趋势后,背离项就是对产出缺口的大体估计;实际产出总是要回到 趋势,暗示必然有某种经济机制在其中起着稳定和制约的作用。对趋势的估计可能产生 不同的结果,从而形成不同的产出缺口估计序列;这样对趋势的选择必须基于其产生的 产出缺口是否具有理论要求的预测价值,是否可以较好地描述使得经济回到长期趋势的 内在机制。

短期内的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波动,技术进步速度的变化)等因素无疑会使根据时间 趋势估算的产出缺口与经济意义的产出缺口之间出现背离,在某些时候这样的背离可能 很大(注:Kydland and Prescott(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甚至认为美国战后经 济波动的70%可以归结为技术进步速度的波动。),所以对产出缺口的判断还必须结合其 他的经济指标来进行,例如GDP缩减指数及其变化。

因此使用时间趋势来估算产出缺口时,最基本的假定是供给冲击从长期看(或者对于所 重点研究的时期而言)并非经济波动最主要的来源,而其他因素导致的时间趋势产出缺 口与经济意义产出缺口之间的背离不可能是系统性的。

从理论上看,迫使经济最终回到趋势的机制应该主要是工资和利率的变化,也许还包 括自然资源瓶颈约束等。经济产出高于趋势水平意味着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也比较高,并 带动其价格的上升,这同时提高了成本,并在产品市场上形成价格压力,降低了企业利 润,并最终迫使经济回到长期趋势的水平。

二、利润份额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之一

我们首先假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是封闭的,其生产要素只有股权资本 和劳动力两种,并忽略资本的折旧。这样从收入法的角度看,一段时期内经济所创造的 增加值(以下用v表示)可以分解为劳动力的收入(即工资,以下用W表示)和资本获得的收 入(即利润,以下用π表示),就是说:π + W = v。

在该定义等式两边都除以增加值v,并用w表示工资占增加值的份额,可以知道:

ρ + w = 1。

两边取微分后,有:

比如石油价格的变化、贸易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或者 劳动力对待闲暇偏好的变化等。

该方程说明,在劳动力市场紧张或者通货膨胀预期较高的时候,工资水平就会不断上 升。

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劳动工资份额的变化,而不只是工资水平的变化。在劳动力需求 上升,就业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根据以上关系,工资水平也在上升,所以劳动工资的总 额一定在上升;但在就业扩大的情况下产出也在上升。那么这时工资份额将如何变化呢 ?

直觉上,工资份额的变化方向应该与工资水平的变化方向一致;这是因为如果就业扩 大导致了利润份额的上升,则后者必然带来就业的进一步扩大,整个经济系统将成为一 个发散的系统,在实际生活中这是不可能被重复观察到的。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微观模型来进行分析。

(一)模型的一般形式

与前文的假设一致,令ω代表工资水平、w代表工资份额、W代表劳动力的收入(即工资 )。

1.供求曲线的基本假设(注:此处假定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唯一的投入要素。)。

劳动力需求曲线(D):ω = f(L)(1)

劳动力供给曲线(S):ω = g(L)(2)

其中,ω代表工资水平,L代表劳动力。

2.均衡点的设定。

(二)线性供求曲线假设下均衡结果的解析表达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劳动力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都是线性的,以讨论不同供求冲 击对工资水平和工资份额的影响。

1.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的设定。

假设

需求曲线:ω = f(L) = a - bL(4)

供给曲线:ω = g(L) = c + dL (5)

其中所有参数均大于0,并取具有经济意义的数值。

2.均衡点的求解。

如果进一步假设产品市场的价格完全弹性,劳动力的工资调整具有粘性(注:参见John Taylor(1979,1980)。),并且需求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的话(注:这意味着在第 一阶段a和b都同时增大了一定比率,在第二阶段c和d同时增大一定比率。),综合(6)(7 )(8)和(9),我们可以一般地看到产出缺口(失业率)变化与工资份额的关系,即:

产品市场需求的突然扩大增加了对劳动力需求,由于工资水平短期内无法调整,导致 工资份额下降和就业水平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开始逐步调整,这 种调整将提高劳动工资的份额。

前一阶段的变化导致失业率下降,后一阶段的变化导致工资份额上升,所以看起来较 低的失业率预示着工资份额将出现上升。

如果冲击来自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或其他影响经济总供给的方面),那么冲击因素就对 应着菲利普斯曲线的扰动项部分。

对于通货膨胀预期来说,我们可以一般地假定企业家和工人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是一样的(注:如果企业家和工人都是理性的,并且具有同样的信息,我们没有理由相 信他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存在系统性的差异。),那么预期的大小不会影响工资 的份额,因为工资和产品价格这时会同步上升。

这样,工资份额的变化,从而利润份额的变化就可以表述为:

△ρ =

- △ω = α(μ - μ[*]) - ε

三、利润份额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之二

如果在第二节的模型中加入债权资本,意味着必须同时考虑利率的变化,下面我们考 虑这种情况。

以下用B表示债权资本,r表示利率水平,I表示利息支出,则I = rB,i表示利息支出 占增加值v的份额,因此,i = rB/v。

为了简化处理,假定债权资本B和增加值v的比值B/v是稳定的,并记为参数λ。因此有 ,

π + W + I = v(10)

两边除以增加值v,则:

ρ + w + i = 1(11)

两边取差分并变形后有:

△ρ + △w + λ△r = 0(12)

根据确定利率水平的Taylor规则,我们知道:

注释:

④由于△ρ[e]的期望值为0,同时无法观察和测量,所以在回归分析中它将进入扰 动项ε。

c[,2]和c[,3]均大于0。因此,从理论推导可以看到,失业率以及失业率变化的系数为 正,常数项为负。

在第四节我们将看到,经验研究中的回归结果与此理论预测是完全一致的。

从公式(9)知道,μ[*] = - c[,1]/c[,2],即在实证分析中,可以通过常数项和失业率的系数之比估算自然失业率。使用下面第四节的回归数据对美国自然失业率计算的结果同文献上报告的结果是比较接近的。

这些讨论结果显示:利润份额的变化主要受到失业率及其变动的影响,还受到诸如石 油价格等供给冲击的影响。

在直觉上,前一结果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时候,劳方的谈判能力增强,资方的 谈判能力下降,从而利润份额下降;后一结果是因为国外要素部门也在参加收入分配, 当其谈判能力增强的时候(进口国贸易条件恶化),其所能获取的收入比例将上升,从而 进口国的资方(还有劳方)获取的收入份额将下降;人口结构的变化(如大量青年人进入 劳动力队伍),闲暇偏好的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会改变劳方的谈判地位。当 这些变化难以测量的时候,我们一般地将其归并到扰动项中。

四、中美利润份额变化的实证考察

如果前节的理论模型能够合理解释美国经济的数据,模型主要变量显著,并具有理论 预期的符号,我们可以相信该模型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如果将中国产出缺口的估计数据应用到该模型中,并产生同美国数据一 致的结果,那么就可以推断我们对产出缺口的估计结果具有理论要求的预测能力,并可 以基于此来解释企业的利润波动。

下面我们首先将此模型应用于美国经济的数据,来观察其是否可以合理地解释美国经 济的现实。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利润份额在时间序列上没有趋势,进一步检查显示其属于平稳序 列,而我们的研究要求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后的数据仍然是平稳的,但其信噪比显 然明显恶化了。

表1是不同设定下美国数据的回归结果。

数据来源:CEIC。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和***表示在5%和10%的 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所有方程设定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除非特别 指明,方程扰动项均通过了自相关、异方差和正态性检验。

注释:

①我们在这里把样本期分解为两部分,即假设在1959~1971年和1991~2003年期间失 业率的系数与1972~1990年期间的系数不一样,其中上排系数对应于1959~1971和1991 ~2003年期间,下排系数对应于1972~1990年期间,原因在于许多研究显示美国经济的 自然失业率可能在此期间发生了变化。

从以上结果看,失业率在所有设定中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其单独解释能 力接近50%,符号始终为正,同理论预期完全一致,表明前述理论模型能比较好地解释 现实经济数据的变化,也显示在实证方面失业率水平应该是影响利润份额变化最重要的 因素。其他诸如失业率变化、贸易条件等也具有理论预期的正确符号,甚至接近通常要 求的显著性水平。

进一步看,从以上结果推算美国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可以知道,1972~1990年期间美国 的自然失业率平均为7.2%左右;1959~1971年期间和1991~2003年期间平均为5.3%左右 。Arabinda Basistha and Richard Startz(2004)的估计结果显示,1980年1季度美国 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7.6%,1990年1季度为6.7%,2000年1季度为5.2%,与我们的估计结 果比较接近。

图1报告了以上设定的拟合结果与实际值的对照情况。

图1 美国利润份额变化不同方程设定下的

拟合结果和实际值的比较(数据来源:CEIC)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验证过程假设理论模型所描述的均衡结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 到;如果考虑到现实经济中向新均衡的调整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并使用分布滞 后模型(或误差纠正模型)等技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话,则拟合结果可能进一步改善。由 于我们的研究重点不在于解释美国利润份额变化的具体细节,对此我们不展开讨论。

前节模型应用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其具有解释现实经济的能力。那么在该模型 下,如果我们根据时间趋势估计的产出缺口具有相同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推断产出缺 口的估计具有经济意义。

以下我们讨论该模型应用于中国数据的估计结果。

表2 中国工业产出缺口与工业部门利润份额变化(注:考虑到三年脱困政策的实际影 响相当大,我们根据政府披露的零碎数据,并结合一定的敏感度测试尽可能仔细地控制 了其影响,但从结果看,2000年数据的误差项仍然特别大,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获取的有 关政策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准确。)

数据来源:CEIC,作者估计

注:样本期为1993~2004;括号内为标准差;*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和***表示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经验;所有方程设定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总体 显著性检验;除非特别指明,方程扰动项均通过了自相关、异方差和正态性检验。

从以上结果看,产出缺口在所有设定中都在通常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其单 独解释能力超过30%,符号始终为负(注:失业率符号为正,而产出缺口符号为负,是因 为后者相当于就业率的概念。),同理论预期完全一致,产出缺口变化的符号同理论预 期也是一致的。这些结果显示我们估计的中国经济产出缺口确实具有理论要求的预测能 力。

图2给出了以上设定的拟合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对照情况。

图2 中国工业利润份额变化的不同方程设定的

拟合结果和实际值的比较(数据来源:CEIC)

从图2看,在2000年的样本点上存在相当大的误差项,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央政府推 行的以“债转股”为代表的三年脱困政策大幅度地清理和改善了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而三年脱困政策的影响在模型中无法有效控制。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可以获得可靠的 数据来剔除三年脱困政策的全部影响,则方程的拟合优度和解释能力将明显提高。

五、结论

本文首先简单讨论了产出缺口的基本概念和针对中国数据的估算方法,接下来以宏观 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构造了一个将产出缺口同企业利润份额联系起来的模 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中国和美国经济的数据,考察了其解释能力。理论分析和实证检 验方面的证据均显示产出缺口的波动决定了经济中全体企业的利润份额,并通过该渠道 影响着企业部门的利润波动。

这种讨论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显示使用时间趋势方法估算的产出缺口具有理论 要求的预测能力,因此进行这样的计算来估计产出缺口对于定量地判断经济冷热程度, 并据此确定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参考意义;二是由于在定义上企业利润变化等于利 润份额的变化加上经济的名义增长率,因此可以基于这样的模型来估计企业利润的波动 ,这对于判断周期性行业的投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从菲利普斯曲线看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波动_自然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