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的几种方法_地理论文

运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的几种方法_地理论文

利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的几点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做法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又一轮初中地理教材改革的完成,我们苏州地区用上了改革后的新教材。通读第一册新教材,与老教材(自然地理)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教材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发生了变化。新教材中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多(仅七年级上册就有38个),篇幅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出现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老教材中的活动位于教学内容之后,而新教材中的活动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强了探究性和实践性。所以,如何处理好这些活动,将直接影响地理新知识的教学。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有读图、计算、观察、思考、讨论、绘图、辩论、角色扮演、实验、小制作、资料收集等,其中阅读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利用地图上的信息分析问题、比较归纳区域特征所占比重较大。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教材活动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目的是使地理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一、利用活动进行课堂“导入”

一节地理课的导入环节过程一般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整节课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导入环节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驱力,利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进行导入,会对整节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第二章第二节“沧海桑田”的教学,笔者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导入:“请同学们读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图2.11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解释它们形成的原因。”在后面“漂移的大陆”的教学中,同样先利用活动——“阅读图2.16非洲和南美洲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和图2.17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请作出合理的解释”导入教学。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因此,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听得也很认真,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中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也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教材在活动中安排教师演示的同时,还安排了学生操作和制作的内容,如“地球仪的制作”“地球自转、公转的演示和观察”“平面图的绘制”“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等。这些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难点。

如在进行第一单元第三节“地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安排了一个让学生制作一幅校园或社区草图的活动。考虑到条件的限制,笔者改动了一下,让学生制作一幅自己教室的平面图,规定完成时间,然后将评比出来的几张最佳图贴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展览。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中,学生画得很认真,不时地翻出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是否画得完整、正确。同时,画图过程中学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比例尺不恰当,有的方向没标,有的图例缺少等等,这时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印象会很深刻,突破教学难点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演示地球自转时,不少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着自东向西拨转地球仪等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有利于难点的解决。

三、利用活动掌握地理技能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景观图、图表的技能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编排的活动以阅读地图类活动为主,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经常性地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习惯,进而形成与提升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如通过对多幅同一地区但要素不同的地图叠加阅读,找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提升层次。又如,教材活动要求学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民居图进行叠加,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我国地形、气候和民居之间的关系。再如,教材活动要求学生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我们就可以将世界政区图和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语言分布图进行叠加,对人种、语言的分布,学生阅读时就一目了然了。

新教材中编排有数量较大且印刷精美的地理景观图,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的技能,可以使学生逐步开阔地理视野,提高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阅读地理景观图的活动时,可让学生先观察地理景观图中包含的某个地理事物,或某一地理事物的某一项特征,然后由此及彼,对另一个地理事物或同一地理事物的其他特征进行观察。如教材活动要求学生观察乡村和城市景观图,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笔者就让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继而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片中房屋的密集度和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然后再让学生阐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这样安排,学生在进行活动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阅读地理景观图技能,大有裨益。

除了地图、景观图片,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以柱状、折线、饼状显示的统计图,各类数据统计表,等等。因此,阅读、分析、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教材的很多活动要求学生阅读地理图表,并依据从中获取的地理信息或根据已知的地理信息绘制地理图表,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形成阅读、分析、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活动要求学生读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于是,笔者便把这张图投影到大屏幕上,先告诉学生图中的纵坐标表示气温、横坐标表示月份、应如何提取各月平均气温数值等,然后让学生说出各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这样处理后,再让学生进行后继的活动——根据表中气温数据画一幅气温曲线图,就顺理成章了。这是因为,后一个活动和前一个活动是逆向的,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学生掌握了阅读、分析图表的技能,反过来就能根据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数据和步骤轻松地绘制图表。实践告诉我们,绘制地理图表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绘制图表技能,还有利于他们形成使用、分析地理图表的技能。

2.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获得地理信息有多种渠道,其中,通过教材设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取地理信息,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他们形成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如教材中某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补充相关资料,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些活动笔者让学生课后完成,在下一节课上回答。上课时,不少同学都抢着说,说得都挺有道理的。笔者就问学生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学生有的回答是从广播里听来的;有的说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有的说是用电脑上网了解的;有的说是看了电视节目得知的;有的说是家长告诉的,等等。表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地理信息,也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杂志、观看电视、请教长辈以及上网搜索,形成了多渠道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四、利用活动进行探究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活动中摒弃包办代替的传统模式,利用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教材中编排的活动就可以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是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有关地理问题,笔者事先设计一些有梯度、成系列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予以解答,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新的地理知识予以探究。

如在进行“地球的自转”的教学时,笔者利用教材中的“活动1”,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在“活动2”中以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经过实验,学生发现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地球仪上会不会有“昼”和“夜”的区分?如果地球仪不转动,地球仪上还有没有“昼”和“夜”的分布?如果有,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如果地球仪不转动,地球仪上红点所在的某地有没有“昼夜”的变化?在转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地球仪上红点所在的某地“昼”和“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地球仪上红点所在的某地昼夜变化与地球仪转动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更替的变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小时,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怎样的变化?如果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00个小时,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又是怎样变化的?

解答问题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组采取自愿和公平的原则,将志趣相同、特点各异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小组间整体水平大致相当。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互学习、互相启发,有助于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说,小组合作式是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以上是笔者利用活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新课程、新学情,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为初中地理教学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标签:;  ;  ;  ;  

运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的几种方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