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特色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探讨——以韶关始兴中古坑健康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论文_简泳茵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以韶关始兴中古坑健康小镇为例,通过对政策背景、市场消费环境的分析明确特色小镇的的定位,结合当前山地小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控规的相关研究,从产业体系的构建、前期用地的评价、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建设要素的控制四方面探讨山地特色小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关注重点。

关键词:山地特色小镇;健康休闲;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

前言

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以来,社会及经济的不同领域都在寻求新的突破,整合政府、市场及地方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147号),通知要求全国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

自此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浪潮,但是也存在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粗放式开发的现象,破坏了区域原有的环境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所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对于控规的编制有较为完善具体的规范指引,可作为山地小镇控规编制方法的借鉴,但是城市的编制方法主要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而制定,很难体现山地小镇“保护性开发”的特征,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山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在未来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然而山地小镇的开发相比于其他小镇有着生态脆弱性高、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不可逆性等特征,如何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体现“保护性开发”是这次研究的切入点。

1.结合市场及自身资源禀赋合理定位

珠三角地区进入休闲消费时代,旅游度假、休闲健康等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韶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山林旅游、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休闲健康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中古坑所在的始兴县有“中国最美小城”称号,坐拥世界级生物圈保护区,正有序建设“九龄故里•百里画廊”生态休闲旅游示范自驾游线路。规划范围内生态资源种类多,涉及山、水、林、天、村、泉、空气质量等。基于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塑造旅游文化生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基地的原则,规划提出中古坑项目定位为“丹霞健康谷,始兴会客厅——依托环丹旅游圈,面向粤湘赣,辐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集康疗养生、户外运动、乡土体验、集散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粤北客家健康小镇”。

2.山地小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控规的相关研究

山地小城镇建设中的最大困难是土地资源稀缺,中古坑项目在保证自然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改变目前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发展的思路,建设立体化的山地城镇,在规划初期就从产业体系构建、项目策划着手,结合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场地设计,充分挖掘可利用土地。

其次规划还要解决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的矛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尊重、保护和强化本地的自然形态特征,在规划中加入自然风貌及城市设计的内容,使城镇建设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

山地城镇的控制型详细规划因地形的特殊情况,在台地设计、用地组织及交通系统规划方面应成为体现山地区域特征的重点。而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能够有效指导平原地区的城镇建设,但对于山地环境的特殊性考虑不够全面。中古坑项目在空间布局方面提出采用组团、带状等分散式结构,结合山体河流走势构建交通系统,注重自然山水林木与城镇建成环境间的关系,针对山地修建吊脚楼、半边楼等实际情况完善容积率的计算方式。

3.山地特色小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关注重点

3.1合理构建产业体系

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核心带动地区建设及发展,产业体系构建是新兴小镇能够存续的关键。对于山地小镇,更加要结合市场及自身资源禀赋,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联动。

基于对现状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及珠三角地区消费主体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古坑健康小镇产业发展可以归结以多样性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的两个策略:家庭度假及大众客群旅游发展策略将重点打造寓教于乐的休闲文化旅游产品;高端度假及养生客群旅游发展策略则结合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客家文化类型,打造特质丰富的度假产品群。

3.2前期用地适宜性分析

规划借助GIS分析,对高程、坡度、山地保护、地质灾害等地形地貌分析,通过对现状土地利用适建性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将规划区用地分为三类:易开发区域、有难度开发区域、开发难度很大区域,规划区以坡地地形为主,大部分区域属于丘陵坡地地貌,60%以上用地属于有开发难度区域。土地利用适建性分析结合生态资源、场地存量项目、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得出规划区功能分区导向。

3.3 顺山就水设计空间形态

结合中古坑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充分尊重生态环境禀赋,提出强化生态,优化布局;凸显魅力,强化服务;尊重地形,优化路网;延续山水,环境提升的规划理念。

结合小镇产业策划、核心资源梳理,注入“体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炼出健康小镇中心、集散服务中心、秘林悦境、康美乐园、绿动山丘、农耕裕谷等功能片区,并形成“一廊、三心、五区”的规划结构。(如右图)

图1:空间结构规划图

3.4建设要素控制

控规土地使用控制重在对其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的构建,对于土地开发建设的强度以及空间环境的营造有着直观的反应。规划区结合康疗养生的定位要求,基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等综合考虑,建设控制要素以低密度开发模式为原则,对容积率以及建筑高度指标建议作如下控制: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考虑到其生态容量承载力因素以及综合经济效益,容积率一般不得高于2.0;部分功能区需进行一定量的商业开发以满足旅游餐饮、服务等接待设施需求,容积率应控制在2.5以内,以保证其生活配套以及旅游活动的需求。

建筑高度直接影响到生态小镇的视觉景观,建筑限高的控制一方面有利于维持生态小镇的生态环境与整体景观形象,同时对于生态容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范围内对不同功能建筑进行分类控制,建筑高度一般不得高于24米,部分商业建筑应控制在36米以下,建筑高度必须与山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4.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一要充分落实国家及省市的最新政策,把握市场的消费趋势,将自身资源禀赋作最大化利用;二要重视小镇产业体系的构建,寻找适合小镇发展特色项目;三要重视小镇的前期分析研究以及空间形态设计,结合山地生态资源禀赋,挖掘山地特色小镇的深度价值;四要强调建设要素的控制,对接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标准,优化小镇常住人口的宜居环境,吸引游客同时更好地支持产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晓刚,罗国彪,路雁冰.贵州省示范小城镇风貌规划控制研究[J].规划师,2014(1):25-30.

[2]易水.城镇上山、农民进城——保护耕地的云南路径选择[J].创造,2011(9):30-35.

[3]杜宽亮,李泽新,孟丽丽.基于复杂地形的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10(3):7-8.

[4]李安均,闵月辉.编制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1(7):36-38.

论文作者:简泳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山地特色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重点探讨——以韶关始兴中古坑健康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论文_简泳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