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三偏离”与“三回归”论文_付艳珉

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三偏离”与“三回归”论文_付艳珉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师进修学校 323000

摘 要: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让他们能够尽快走上讲台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背景,对目前一些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培训目标失衡,偏离“职业认知”;培训内容单一,偏离“最近发展区”;培训形式枯燥,偏离‘过程体验’”的“三偏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训目标回归“职业认知”,促进角色转变;培训内容回归“发展区域”,引领专业成长;培训形式回归“过程体验”,突显互动交流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教师 岗前培训 问题 对策

新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是常态工作。所谓新教师岗前培训,就是对那些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群体而展开的具有综合性以及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新任教师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师这一角色的任务,能够帮助他们胜任本职工作。但是,目前一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实效性低的现象,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者要善于对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让新教师岗前培训更有效。

一、新教师岗前培训“三偏离”现象剖析

目前,一些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培训目标失衡,偏离“职业认知”。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这四方面的成长,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的,而专业情感和专业价值是隐性化的,是对职业正确认知的体现。受传统思维模式以及职业范畴的影响,一些教师培训工作者针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存在显著的认知偏差,往往更多地集中于他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培训目标的设定。实际上,这是对专业情感以及专业价值观等诸多层面的忽视,对于新教师来说,正确的职业认知以及发展意识才是真正全面推动个体专业发展的关键内驱力,如果培训过程中缺少这一“源动力”,很难让新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除此之外,在培训之后,持续跟进以及职业规划方面的监督指导等不够及时,致使新教师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迷茫。对于初入职场的新教师而言,对未来的专业成长路径如果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与认知,必然难以制定科学性的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自然就不能够快速地成长。

2.培训内容单一,偏离“最近发展区”。对于新教师而言,岗前培训内容才是真正促进其成长不可缺少的“关键营养”,所以必须要保障培训内容的恰当合理,恰当合理的培训内容应该是紧扣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的,然而,在一些培训实践中却存在明显失调的现象。首先,培训内容过多地注重理论层面,这是对实践层面的极大忽视,如很多内容都来自培训组织者自主总结的经验,或者是某些教育教学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理论缺少与实践的对接,并不能够为新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其次,培训内容存在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没有充分结合新教师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以及具体的认知差异。过于同质化的培训内容并不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多方位、多层面的培训需求,更难以激活新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训形式枯燥,偏离“过程体验”。新教师岗前培训形式往往会对最终的培训效果产生直接且关键的影响,现在,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主题讲座或者专题报告,过于单调且枯燥的培训形式不但缺乏生机,而且会极大地限制新教师和培训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以及互动,遏制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培训形式下,新教师只是被动接受,并不是“自我充电”。这样不仅会诱发新教师的厌烦以及懈怠等诸多负面心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新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能够得到有效激发,由此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培训效果。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三回归”对策

前面,笔者对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存在的“三偏离”现象进行了剖析,作为教师培训工作者,要精准确定培训目标、科学规划培训内容、有效设计培训形式,以此提升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效度。

1.培训目标回归“职业认知”,促进角色转变。新教师岗前培训最为关键的目标就是引导他们进行角色转变。为了达成这一培训目标,培训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毕业生在入职之前的状态,要把促进他们的“职业认知”作为培训的核心目标。

(1)感受教师职业精神。一些毕业生之所选择做教师,其主要动机是毕业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然而,他们对教师的奉献精神却不甚了解,对于教师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等更深层面的问题更是相对模糊;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仅以此作为其它职业的过渡阶段;甚至还有部分毕业生对从教预先设定好了先决条件,如坚决不去乡村等。可见,入职之前的新教师并未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也不具备献身于教育的坚定的信念,甚至还未能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这些都需要通过岗前培训助其明晰,并实现深入透彻的理解。笔者认为,让新教师感受教师职业精神并将教育当做事业,是新教师的第一门必修课。培训工作者在新教师培训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新教师以最高的职业素养要求自己,做最优的职业人,把教师的职业当做终生的事业。

(2)明确教师职业规范。和教师的工作环境相比较来看,大学校园的生活压力较小、氛围相对宽松,作为大学生,也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我、发展自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群体而言,其随意性大都会表现在精神状态以及自由散漫的行为特点等层面,这些都需要基于岗前培训有所改变。

增强职业规范意识对于一位合格的教师而言,首先应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更能够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职业信条,能够在各种场合充分表现个体与职业相匹配的价值观以及行为特征。而对于刚出校门的新教师而言,还未能完全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必然会缺乏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更不会考虑纪律或者规范等各种具有束缚性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在岗前培训中得以加强。

基于上述分析,通过角色转变这一视角可以更清楚、更细致地展现岗前培训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应引导新教师体会教师所独有的职业特点以及角色和任务,同时还要审查自我差距,这样才能够基于内心生发主动转变的欲望。培训目标的明确,会对接下来的课程开发以及培训形式的选择与设计产生直接且关键的影响。

2.培训内容回归“发展区域”,引领专业成长。针对新教师岗胶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工作者既需要深入研读和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要了解中小学教学常规,更需要结合学科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等诸多层面的内容,以确保新教师职业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培训内容回归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才能引领他们的专业成长。

(1)设置教育素养培训内容。教育价值观是教育素养培训中的核心所在,因此,应当以教师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化发展等为主题设置教育素养培训内容。通过这一些培训内容才能帮助新教师了解当前的教育教学政策法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提升教师的责任感、班级管理能力以及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职业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应当具备的教师责任感以及较强的事业心。

(2)设置专业知识培训内容。专业知识既包括本学科的前沿专业理论,也包括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还包括最基础的教学技能等诸多层面,引领新教师深入透彻地理解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课程教学标准、高效的掌握教学技能,提升个体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

(3)设置教学技能培训内容。现在,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培养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技能十分重要。因此,要设置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新教师学会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与运用、电子白板的运用、微课的运用、希沃的运用等等。

3.培训形式回归“过程体验”,突显互动交流。对于新教师而言,不仅是岗前培训的对象,也是培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主体,因此岗前培训更要关注新教师的作用的发挥,也要关注团队参与及个性化体验,更要促进积极地互动和交流,以确保培训形式的多元化。

(1)开展体验式培训。设计体验式的培训方式,能够带领新教师亲历真实的情境,基于个体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及相互交流和分享,最终提炼出易于新教师接受的结论,以保证高效的培训实效。对于体验式培训而言,必须要涉及岗前培训的诸多层面,如对于课改专题培训而言,可以结合现场展示课的方式,为其营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有助于促进其创新与发展。

(2)开展活动化培训。对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而言,大都以3~4天为主,常规的做法就是参与学习。活动化的培训方式,有助于提高培训的吸引力,也能够显著提升培训实效。培训形式的设计可充分利用年轻人精力旺盛且活泼好动等典型特点,为其增设文体活动环节,如可以以新教师为主体,组织才艺展示联欢会或开展“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还可以邀请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参与其中或进行指导点评。一方面实现学习和娱乐的共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培训生活的人文气息,还能够为促进相互了解搭建良好的舞台。

(3)开展交流式培训。培训工作者可以在培训期间举办如“新教师沙龙”、“新教师对话教育教学”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式培训。笔者认为,在整个培训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交流培训心得,如果可以将这一环节设计得充满立体性和生动性,必然能够实现对岗前培训的良好总结,也能够成为促进新教师相互教育的有效契机。针对交流活动的设计,可以先在内部展开充分交流,之后结合多元的交流形式进行集体分享,将多日培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以精彩纷呈的方式进行最后的汇报和总结,既能够实现精神层面的相互启发,也能够就此营造充满情感、令人激动的氛围,能够将培训活动成功的推向高潮。

当前,教育各界乃至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新教师培训的关注,更充分意识到培训的价值以及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严格遵循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所提出的意见以及要求,面向所有新任教师展开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岗前适应培训,以帮助其快速融入各自的工作环境中。对于培训主体单位,也应正确把握各地的教育教学实情,为新教师精心创设多元高效的培训模式,这样既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要求,才能立足于根本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庆丰 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

[2]孙曼丽 洪明 美国新教师入职指导教师培训方案的改革探析——以“新教师中心”指导教师培训方案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5,(05)。

[3]李党辉 我国教师培训模式文献综述.继续教育研究[J].2014,(11)。

[4]陆道坤 从“训练”到“养成”——基于“训练营”模式的非师范毕业新教师教育素养培育研究[J].教育科学,2016,(12)。

论文作者:付艳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三偏离”与“三回归”论文_付艳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