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与自我认同_同一性论文

道德人格与自我认同_同一性论文

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道德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体的道德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道德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上。一方面,道德人格、自我是社会化的客体,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道德生活中被塑造而成的;另一方面,道德人格、自我又是社会化的主体,是人发展和实现自己、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道德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发展能动地推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人格与道德人格

人格乃是人性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心理学与伦理学这两门学科都关注的一个领域。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从词源上来说,来自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这个词经过演变,不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进入了科学领域,转化成了一个科学概念。人格既然是从面具引申出来的,那么在心理学当中,它便用来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面貌。在对各种人格概念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我国北大心理学教授陈仲庚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1](P50)。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格的四个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其中所强调的统一的自我,指人格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由自我协调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人格与环境之间也不是分离的,而是由自我加以调节的。杜加克斯和赖茨曼指出:“自我是大多数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起点,我们对社会行为的理解要从自我开始。”[2](P65)从人格的界定中,我们知道自我乃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只有融合统一的自我,才会有和谐健康的人格。

由此我们看到,作为人格结构的自我并非是先验的存在,它是在个体同环境作用的过程中,随着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在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从意识中分化出来,并达到对自身的认知,从而形成包含主我和客我的对立与统一的自我。在自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个体的道德人格也就随之产生和发展。

道德人格更多的是伦理学关注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入手,从进行社会道德活动中的个人入手,并同人的本质、价值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关道德人格的界定在国内有着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道德人格是相对于实有人格而言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包括了道德的人格化和人格的道德化。这样的道德人格指称人格结构中有着恒常的道德思维、道德情操和道德习惯,具有超越一己而趋向社群和类的势能。这是一种成熟的人格,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具有为人们所尊崇和承诺的魅力[3](P366-368)。圣人、君子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前者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后者是大众的理想人格。成圣人、做君子一直是中国人长期追求的目标。一些仁人志士宁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以在道德上成全自己,实现道德人格。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德人格只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包括道德心理倾向、个体品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等,是道德自我的抽象表现[4](P194)。简而言之,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此意义上的道德人格和人格一样是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的,也预示着培养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人格和改变道德人格的可能性。这种道德人格,既具有普遍性,又为每一位个体所特有。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道德人格就成为评价个体道德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标准。本文是在后者的意义上论证道德人格的。

二、自我、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危机

个体的自我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在不同的心理学家那里,首先揭示的往往是自我的不同方面。在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C.R.)的人格理论中,所谓自我是一相对说来协调一致和持久的心理结构,它是在个体的“现象场”(罗杰斯把个人所知晓的或意识到的那部分经验称为“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明显有关的那一部分。由于罗杰斯的自我是表征那些关于自己的经验,它们是能为个体所知晓的、所意识的,因此有人称罗杰斯的自我为“对象自我”(self-as-object)[5](P175)。而弗洛伊德的自我则是动力学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人格中的执行机构,处于伊底和外界、伊底和超我、超我和外界之间。它根据外部的需要来活动,执行“超我”的任务,又要费尽大部分能量压抑和控制伊底,说服伊底服从现实原则。所以有人称弗洛伊德的自我为行为支配者的自我,或者叫做“作为自我”(self-as-process)。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James,W.)则区分了主我(I)和客我(me)。他认为,主我是认识和行动的自我,客我则是作为经验对象的自我[6](P172)。客我还可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一是物质的自我;二是社会的自我;三是精神的自我。第三部分是自我中最为能动的部分。詹姆士在上述三个层次上,又将主我作为第四个层次,称为纯粹的自我。纯粹的自我是认识者,属自我的自我。米德(Mead,G.H.)进一步认为,主我是行动的自我,并给予人格以动力和独特的特征。主我常常是更不可捉摸、更不可预料的,它赋予个人以“自我(ego)的力量”。客我则是社会的自我,它依赖于角色扮演,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经验。客我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通过概括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形成的,往往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社会定义。客我常常是更为稳定的方面。

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E.)对自我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有着独特的研究。艾里克森尤其注重健康的自我(ego)——就是人格中与指导行动、应付外在世界和在自身(self)方面整合着竞争着的冲动有关的那一部分——是如何发展和如何获得的[7](P256)。他认为自我对有效的心理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自我缺乏和自我综合失败也会导致心理的适应不良乃至于社会适应的不良。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的研究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的战略意义,就如同性的研究在弗洛伊德时代的意义一样”[7](P5)。在他看来,同一性与整合和自我相关,是综合的综合、自我的缩影,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基础。同一性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可感受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后来,他注意到社会性质在其成员所经历的特有心理问题中得到反映,又提出心理社会同一性,指人的心理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自我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是一个内涵更为深刻广泛的概念。

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指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一下子竟模糊了自身的状态,一切都变成是不确定的,它是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不是稳固的定型,而是一个动力结构。它随着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自我的重新合成而逐渐建立。在同—性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下列几个概念:

1.同一性混乱。在艾里克森看来,青春期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同一性的形成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个体有选择地遗弃和相互同化,另一方面社会(通常通过亚社会)对青年个体也有一个认识过程。青春期是一个选择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由于生理成熟,常常陷入需要自由与压抑冲动的冲突中。如果年轻人能把先前各阶段的认同作用整合而为一个个体的完型,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那么,他就能顺利地步入成年期。如果面对各方面的变化与纷乱的选择,他惘然而迷惑,手足无措,陷入一种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不平衡与不稳定之中,对前面各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一致性与连续性表示怀疑,那末就会造成同一性混乱。这是一种“危机”,需要重新认清自己与社会的变化,对自我重新综合。当危机被解决了时,同样可以过渡到成年期。

2.消极同一性。也有的青年由于社会的要求与其原有的认同模式相差太大,以至于不可能融合两者。这时,青年会感到绝望,想重找出路,表现出种种反社会的行为,以维护自我。他会反对他所在的那个阶层,拒绝它的所有象征。艾里克森宣称,这些消极同一性是个体曾经不得不压抑的一个自己,也是导致人类嫉妒、仇恨、暴力与战争的根源。

3.心理社会延缓期。在同一性混乱严重时,个体不能把握住自己,他需要时间实现自我综合,以避免不成熟的同一性被提前固定。艾里克森把这段时间称为心理社会延缓期,主要指童年末期和选定一致的同一性与准备接受义务的那一段时期。社会为青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正规教育、职业训练、义务兵役等,使青年有实践角色的体验,以顺利过渡到成人期。

从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和同一性的理论中,我们知道,同一性危机是青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正常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推进,不仅仅是青年,而且是越来越多的成人个体丧失了他们的承诺或认同,也就是说他们不知所措,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但也可被看作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8](P37)。

三、自我整合与道德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自我的构成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这就是“主我”与“客我”,或“作为自我”与“对象自我”。在个体发展的早期,这两个“我”是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原始统一的。伴随着意识的发展,个体步入青年期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儿童期的那个原始统一的自我便开始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自我:认知者的自我和被认知者的自我,即主我与客我。这一分裂,标志着个体真正自我的诞生。只有这时的自我才是个体的达到了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真正的自我。

道德人格的形成与自我的发展是同步的。皮亚杰提出个体道德发展倾向于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而道德人格的发展也是二样,每一个阶段的推进都显现出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反过来说,如果自我不能完善地发展,道德人格也就势必存在着缺陷。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他律时期。主体的自我还没有完全形成,表现在道德人格中,其道德义务和道德价值仅仅受外界支配,而与主体的意向无关。他律的道德人格表现为其善恶观受权威的影响,以服从为主要特征,以自身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为动力。道德主体在行为中所集中注意的,只是遵守道德规则的内容,而不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显然,他律的道德人格是低级的、被动的、不完善的。尽管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他律道德具有某种基础性价值,但是主体的道德建设显然不满足于此。

2.自律时期。自我意识的萌发,意味着道德人格从他律时期向自律时期升华,其核心是道德规范的内化,即道德义务向道德良心的转化。自律的道德人格不再把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异在物,而是以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尊的需要、以良心的自律作为主要特征。良心是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又是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也是人对其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良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自律性。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具体地说,在主体的各类实际生活过程中,良心的自律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行为前,良心对个体的行为选择起着引导的作用;在行为进行中,良心对个体起着监督的作用,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坚持,反之予以纠正;在行为之后,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作用,特别是能使个体对自己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并决心用实际行动予以改正。道德良心这种独特的自律性质,使之在道德人格的形成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3.他律与自律统一时期。此时也是自我真正形成的时期,是主我与客我对立、统一的时期,在道德人格上表现为他律与自律的对立与统一。一般说来,以良心为核心的道德自律时期优于以义务为核心的道德他律时期;但是,在道德自律时期,如果忽视作为他律的道德义务,也是片面的,并会走向道德意志论。主体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的统一,意味着道德人格达到成熟的程度,自我的整合与和谐可以导致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交相辉映,有效地发挥着道德人格的强大功能。从根本意义上概括,以道德良心和道德自律为主,在道德良心和道德自律中反映和遵从着道德义务和道德他律,即构成道德人格的理想特征。

伴随着自我的发展,个体如果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顺利发展,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人格。在现行社会中,当自我处于同一性危机时期之中时,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不一致,相互矛盾和冲突。根据自我在同一性危机时期整合的状况,以及受不同社会文化因素和特定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看到最常见的几种道德人格取向。

(1)进取型或自我肯定型。这是积极的统一类型,其特点是合理的理想自我与进步的、不断完善的现实自我通过积极的矛盾斗争达到新的统一。这种类型人格的个体虽然在原先道德生活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但能够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重新调整自己,具有较强的再社会化能力,能较快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生活态度积极并能随时迎接新的挑战。显然,在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中,这样的道德人格类型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2)守旧型或自我固着型。这种类型的个体在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之后,便始终坚信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思想保守,以不变应万变,乃至表现出偏执的特征。这样的人格类型在文化变迁中将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他们习惯于故步自封,在其思维方式上需要作较大的改变。

(3)冲突型或自我矛盾型。这种类型的个体在以往就缺乏统一的人格整合,是自我的再统一比较困难的类型,其特点是内心矛盾的强度大和延续时间比较长,新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积极的自我难以产生,自我调节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这类的个体在其内心有着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互相矛盾的价值标准存在,个体在现实生活之中会导致道德迷惘,有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

(4)反社会型或自我否定型。这是消极的统一类型,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心理上常处于一种消极防卫状态。这类人在发现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起作用、而新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或难以形成时,便产生一种对现有社会形态或文化类型的不满或无知,导致越轨或犯罪。从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反社会人格是最主要的人格障碍。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出版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规定了四条论断反社会人格的标准:(1)这种人类模式在成年前的证据;(2)成问题的职业或学习表现的迹象;(3)一种以上的自私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4)受损害的人际关系以及对别人权力的侵犯。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很复杂,既有遗传、生理的起因,也有儿童时期社会化的起因。

养成和谐的道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在同一性危机中,要培养和完善个体的道德人格,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亦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从道德教育走向道德自我教育是道德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从他律走向自律则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必由之路。个体进行道德自我教育是培养和完善道德人格的一个更重要的过程,道德人格的和谐和道德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标签:;  ;  ;  ;  

道德人格与自我认同_同一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